大学生活对于每个新生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每个人进入新的环境,都会感到陌生,甚至焦虑,都需要经过一段或长或短的适应期,需要调整以往的认知、习惯、生活方式来适应新的环境。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都承认,从青少年向成人的转变是一个相当艰巨、充满危机的时期。大学里的新生,由于长期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的独立性都不强,中学阶段对家长、老师有较大的依赖,对社会了解有限,思想较为理想化。一旦跨入大学,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有些学生就容易因对自我的认知摇摆不定而难以定位,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系列的矛盾与冲突,造成心理发展不平衡,带来不适感、焦虑感、压抑感等消极心理体验。如果这些消极心理体验得不到及时消除,就会演变为心理问题,进而会影响一个人的健康发展。
大学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过渡阶段。一个成功的大学生,应该在大学期间完成从“非独立人”到“独立人”的转变。在大学里要学会独立处理各种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问题。大学生活应适应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的适应
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开家独立生活,之前都是住在家里,拥有自己的生活空间,起居由父母安排,生活不受到他人打扰。而进入大学之后,集体生活是住宿舍吃食堂,凡事要靠自己处理,生活空间缩小,彼此影响。
从生活习惯上看,饮食方面的差异、气候与语言环境的变化、作息制度与卫生习惯的不同、经济上安排不当等,都可能造成适应不良。
从生活范围上看,中学生生活领域较窄,基本上是从家门到校门。而进入大学犹如来到“大世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新生目不暇接,生活的领域大大拓宽。
2.学习的适应
(1)教学方式发生改变。在高中,老师可能会用一节课或两节课的时间来讲解某一个定理或公理,并且反复强调练习,但大学的老师一节课可能讲一章或几章的知识,知识量加大,而授课时间却减少,进展较快。面对如此快的授课方式和如此多的信息量,有些学生感到不知所措。
(2)学习方式发生改变。在高中,基本上是老师引导学生学习,但是大学里很大程度上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很多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支配,学习方法更加灵活,自主性要求更高。
(3)学习目标发生改变。在大学以前多年的学习中,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动力便是考上一个好的大学。进入大学后,这个目标已经实现,需要设定新的目标,没有及时设立新目标的同学往往感到没有方向,失去动力,而感到茫然、空虚与寂寞。
(4)学习评判标准发生改变。大学前,学习的好坏主要是通过考试成绩来衡量。进入大学后,成绩的好坏并不以最终的考试成绩为衡量标准,有的需要参考平时的作业情况、课堂表现、实际操作、论文情况等。
3.生活方式的适应
生活方式的适应直接来自对管理的不同适应。
大学中总的管理环境是外松内紧。所谓外松内紧,主要是说大学中的各种管理就其形式来说似乎轻松,有一定的自由度,但其实质上更严格。这种严格不仅来自外部压力,来自他律,更重要的是来自自律,来自新的目标和竞争环境所引起的新的自我发展需求的压力。
4.人际交往的适应
大学的人际关系主要来自5个方面,即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亲子关系、恋爱关系、其他关系。
(1)师生关系变化。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师生关系都是学生中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但与中学不同的是大学的师生关系没有中学紧密。对于大学来说,主要有两类老师:辅导员老师和代课老师。
一般生活问题,譬如宿舍矛盾、班级活动、奖学金评比等都是由辅导员来关注,但由于每个辅导员负责的学生多,并且大学管理属于自主管理,所以辅导员不像中学班主任老师那样处处关心,时时留意,在生活、学业等方面有困扰、疑惑时需要主动寻找辅导员老师来帮助。大学的代课老师一般只是上课的时候会碰到,在一起相处的时间较少。
总体来说,大学老师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自主空间,师生关系需要学生较为主动地和老师交流。同时,因为大学生正处在向成人转变的时期,大学老师和学生相处时更多了一些成人的对待,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
(2)同学关系变化。大学同学之间的交往面更广,彼此影响也较深。除了同班同学交往外,还有宿舍之间、院系之间、社团之间、学校之间等关系。其中宿舍同学之间的关系,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最为深刻和广泛。由于很多学生没有集体生活的经验,并且缺乏人际交往方面的教导,很容易出现人际关系困扰,产生沉闷、孤独、“知音难觅”的心理困惑。
(3)亲子关系变化。由于大学生活是相对独立的,大多数学生离开父母和家庭,进入集体生活,和父母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一方面,进入大学后,和父母的关系不如以前紧密,同时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成长,大学生开始脱离父母的掌管,甚至有的学生对父母产生反感,不愿和父母联系。另一方面,由于很多学生的生活一直是由父母帮助打理,缺乏独立生活的经验和能力,所以依然希望能得到父母的帮助和引导。因此进入大学后,大多数学生和父母的关系存在疏离和依赖的矛盾。(www.daowen.com)
(4)恋爱关系变化。进入青春期,很多学生开始渴望亲密的关系,渴望爱情的美好。有的学生没有进入大学时,已经开始有恋爱的经验和对象,但这部分学生因为进入大学,接触新的环境和人,想法会出现变化,恋人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诸多变数。同时,大多数学生认为进入大学,谈恋爱是必修课,加之大学管理较为松散,父母、老师对此方面不再限制,以至大学恋爱现象广泛普通。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引导,以及对自我、他人缺乏客观理性的认识,致使大学生的恋爱出现了诸多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5)其他关系变化。进入大学,社会实践的机会增多,与社会接触频率增加,除了以上人际关系外,还会出现其他方面的人际关系,如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等。在这些人际交往中,大学生更多的是担当成人的角色,以成人的方式来面对、处理问题,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但由于大学生仍是学生,在担当成人角色方面较为稚嫩,很多方面不够成熟,因此还需要学习和成长。
5.时间安排的适应
中学时期的时间安排一般由学校和家长安排,比较紧凑,干扰因素较少,父母及老师的监管较严。进入大学后,时间主要由自己支配,课程时间都比较松散,父母监督力度减小,学生很容易产生时间的富余感和学习的焦虑感,并且感到空虚无聊。
6.心理的适应
(1)失落感。很多同学在高中期间一直是学习的佼佼者,是老师、家长重视,同学羡慕的对象。进入大学后,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比比皆是,自己在其中不显突出,就会感到挫折、失落。
(2)自我意识的成长。大学生对于自我的关注增多,对他人关于自己的评价较为在意,因自我评价偏差易出现自卑、自负、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等心理。
(3)贫富、城乡差距。由于贫富差距、城乡差距,有些学生可能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甚至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4)嫉妒心理。很多进入大学的学生,是一路充满了夸赞和羡慕的佼佼者。但进入大学后,众多优秀的学生集中在这里,自己以前的优势发挥不出来,从而产生嫉妒的心理。
(5)独立意识。进入大学,学生需要增强独立意识,并逐渐开始独立的生活,但有些学生无法脱离以往依赖的家人和老师,出现适应困难。
心理适应的标准如下:
(1)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自我。
(2)能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
(4)能够对自己身体的发育及其变化充分理解,能够逐渐完善作为男性或女性的性别角色。
(5)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特别是能够正确处理与异性的关系。
(6)具有充分的心理理解能力,去掌握作为社会成员必备的知识技能。
(7)具有较充分的心理鉴别能力,去做职业选择和就业的准备。
(8)具有一定的心理能力准备结婚和过家庭生活。
以上8条标准,强调了心理适应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心理与环境是否适应,其标准界限只是相对的。但就判断心理是否适应而言,一般可遵循以下3项原则:一是心理与环境的同一性;二是心理与行为的整合性;三是人格的稳定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