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建筑构造技术发展演变:开放误区与标准虚构

建筑构造技术发展演变:开放误区与标准虚构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筑在应对不同环境、场地、功能要求等条件下所必须实现的特定结构、性能需求与“通用标准”的目标是冲突的,即使是同一种类型的建筑,客户的需求、环境、场地的差异对建筑的整体性能标准要求也是不同的。

建筑构造技术发展演变:开放误区与标准虚构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以伊兹拉·伊汉克朗茨(Ezra Ehrenkrantz)为代表的众多早期建筑工业化运动倡导者坚持将标准化和模数协调作为实现开放系统的部品通用化理想的手段。在伊汉克朗茨的《模数模式》(Modular Number Pattern,1956)中,作者提出了工业化建筑的若干规则:标准化和模数协调是其中的重点,前者针对构件类型的有限控制,后者则为这些标准化尺寸的构件提供一个可变的数字量度标准。伊汉克朗茨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在保证大量生产的同时实现产品的多样化,这种观点在早期建筑工业化运动中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虽然标准化和模数协调并非工业化的产物,在传统的手工业时代就已经产生了,但建筑工业化运动的倡导者将标准化抬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期望以此统一整个建筑市场。这种试图在全行业中推行标准化的意图走向了部品通用化的极端,放弃了“定制”对于建筑独特的重要性,最终产生了“通用标准”的虚构与误解。在早期工业化“批量生产”与“批次生产”的方式下,一种简单的观点产生了:一种组件生产得越多,对于大量生产就越经济。因此就形成了将各种建筑类型加以归纳整理,来保证建筑部件市场最大化的想法。这种概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量的城市重建项目中,被加以政策性的引导,在诸多行政性的建筑项目(学校、住宅)中推广(图5-10)。

图5-10 早期建筑工业化运动在“通用标准”思想的影响下将建筑工业化等同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无差别生产

资料来源:Stephen Kieran,James Timberlake.Refabricating Architecture[M].New York:McGraw-Hill Press,2004:120,123;自摄(www.daowen.com)

“通用标准”成为建筑工业化运动倡导者为在最大范围内实现建筑部件生产化愿望而推行的固有设计方法,他们认为“通用标准”可以促进高效的设计,并和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紧密结合,实现建造的经济性。事实上,产量增长与成本下降的关系在建筑产品中并非建筑工业化运动倡导者所设想的那么简单。由于早期机器生产多依靠单一的流水线作业,因此,一旦为特定目的建造机械而投入的资金在第一次的批量生产收到回报后,成本继续降低的水平就严格决定于设计方案的经济性。为了提高对材料更有效的利用和满足现有工艺的技术条件,执行教条的规范和标准就成为维持产品经济性的决定性因素,而不是依靠产量的增加。

显然,建筑工业化的鼓吹者们在沉醉于开放系统的时候,忽略了建筑作为一种“定制”的产品的特殊性。建筑在应对不同环境、场地、功能要求等条件下所必须实现的特定结构、性能需求与“通用标准”的目标是冲突的,即使是同一种类型的建筑,客户的需求、环境、场地的差异对建筑的整体性能标准要求也是不同的。虽然获得了短期的经济效益,但是固有的、教条的工业化生产的弊端很快就在多样化市场的需求下暴露无遗,建筑的品质和城市的景观都受到了僵化、粗陋的工业化生产和建造技术的影响。

对于开放系统倡导者对“通用标准”的虚构与误解,克里斯·亚伯的评论是一针见血的:“如果坚持了建筑师们想要的通用标准,那就不可能对标准内的任何零部件进行大的改动,因为它将背离标准。随之可以推出的结论就是,除非整个行业中所有相关的零部件同时被调整,否则任何一个零件都不能被修改。这并不是夸大其辞,事实上,正统的现代主义者的目标就是通过这种清晰的设计,来确保整个建筑产业中的一种严格的统一性,将整个欧洲市场统一于其中。但是这种涅槃的实现将意味着技术始终停留在最原始的标准范围内,因为进行全局改革所需要付出的巨大努力会使任何一个试图变革的人望而却步,无论是技术还是其他方面。这种标准化的概念最终会将建筑产业变成一种非常原始粗陋的技术产业。”[13]

建筑工业化运动的倡导者对产品标准化和模数协调适用范围的误解导致了将建筑设计变成了对工厂化的标准生产工艺的依赖和构件尺寸的模数协调设计,这个观念是对制造过程的根本性误解。即使是其他产品,在这一点上也和建筑无异,那就是生产制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如果一个产品是为效率最大化设计,那么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就必须以最接近所需求的整体性能标准的方式整合起来,标准化与模数协调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