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建筑构造技术的发展演变

建筑构造技术的发展演变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建筑构成要素,维特鲁威最早在《建筑十书》中定义为希腊人所谓的法式,即布置、比例、均和、适合[52]。显然,在这个说法中,维特鲁威将建筑的艺术形式置于建筑的基本物质构成之上。不管采用何种建造技术,在过去几千年漫长时间内,不同地域建筑的基本构成基本都符合“建筑四要素”学说。

建筑构造技术的发展演变

关于建筑构成要素,维特鲁威最早在《建筑十书》中定义为希腊人所谓的法式(taxis),即布置、比例、均和、适合[52]。显然,在这个说法中,维特鲁威将建筑的艺术形式置于建筑的基本物质构成之上。之后,阿尔伯蒂在《建筑论》中也谈到了建筑的构成,他将建筑分成:基址(locality)、房屋覆盖范围(area)、分隔(compartition)、墙体(wall)、屋顶(roof)和孔洞(opening)[53]六个部分,相较前者,要客观很多。在19世纪一系列科学发现和进展的影响下,森佩尔推翻了之前建筑与装饰是“抽象观念的直接产物”的认识,建立了以材料、技术和功能为基础的“原动机”(urmotive)的“建筑四要素”学说,形成了建筑构成要素的客观物质概念。

森佩尔的“建筑四要素”表明的不仅是作为建筑物质构成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还包括了这四个部分所对应的人类建造活动的基本“动机”,是基于实用要求的构造技术操作,因此每个部分的起源都与相应的制作方式有一定的关系。如与“遮蔽”(roofing)相关联的是一种结构框架的制造,并进而与木工(carpentry)的制作工艺有内在的对应关系。而“抬升”(mounding)这一动机则是为了减少地面受到地下湿气的影响。这样,森佩尔在其《建筑的艺术四要素》中最终构建了一个建造艺术发展的理论,所有建筑的形式源于人类建造的四个基本动机:

①汇聚—炉灶—陶艺(gathering-hearth-ceramices);

②抬升—基座—砌筑(mounding-earthwork-masonry);

③遮蔽—屋顶—木工(roofing-framework-carpentry);

④围合—墙体—编织(enclosing-wall-weaving)[54]。(www.daowen.com)

不管采用何种建造技术,在过去几千年漫长时间内,不同地域建筑的基本构成基本都符合“建筑四要素”学说。森佩尔绘制的加勒比原始茅屋(图2-74)是其建筑四要素的基本原型,传统的建造都围绕这些基本要素展开:高台基、大屋顶(坡屋顶、穹顶)、充满细部的墙体(柱式、窗户),赋予建筑生动的形象,也赋予它们外在可见的“复杂性”。尽管这些建筑看上去是复杂的,但它们的构造却是清晰的: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暴露了结构框架每一部分的连接,柱与柱础、柱与斗拱、柱与梁、梁与屋架……所有的构件组合都井井有条;哥特教堂的壁柱、肋拱、尖券诠释了石匠们是如何循序渐进地将石材组成骨架并最终形成完美的屋顶造型的过程。

不过,作为一门实用的科学,森佩尔的“建筑四要素”对建造动机与构造技术联系的描述是一个基本的范式和原型,并非一成不变,当建筑的结构材料和制作工艺有了新的发展,这些要素也会随之改变。19世纪末随着城市化运动和资本主义大规模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两种新的建筑类型:工业建筑商业建筑。这两种在严苛的经济算术运算中产生的新品种很快就与工业化革命的新材料和新工艺的研究成果产生了化学反应,掀起了建造技术新一轮的革命。格里高利·特纳在《建造经济与建筑设计:一种历 史 的 方 法》(Construction Economics and Building Design:A Historical Approach)中对这些新的发明创造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它们共同将人们对建筑问题的认识从传统的砌体(或木框架)[55]形成的单一的建筑体量中解放出来,进而拓展到森佩尔的基座、“炉灶”、构架和围合等元素共同作用下的多元形式。从20世纪后期开始,这些要素都经历了各自独立的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经济标准。

图2-74 森佩尔“建筑四要素”的原型:加勒比茅屋

资料来源:Kenneth Frampthon.Studies in Tectonic Culture:The Poetics of Construction in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y Architecture[M].Cambridge,Mass:MIT Press,1995:8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