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建筑构造技术发展演变:中国建筑业的产业化时代

建筑构造技术发展演变:中国建筑业的产业化时代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这只是西方建筑理论发展的特征,在同样具有丰富建筑遗产的东方,比如中国,建筑并非被单纯地作为艺术品,尽管古代中国建筑中也不乏美轮美奂的建筑艺术创作。只有真正做到节省资源、推动技术创新、提高建筑品质、实现集约增效,才能实现中国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建筑构造技术发展演变:中国建筑业的产业化时代

建筑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建造技术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总的说来,建筑学的内涵和基本理论一直都遵循着维特鲁威提出的“坚固、实用、美观”的三个基本原则,除去“坚固”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建筑的基本主题都围绕“实用”与“美观”展开。“实用”包括建筑的基本功能和性能以及建造技术的经济成本、对环境的影响等因素;而“美观”则是附加在建造的基本要素之上的造型艺术,包括建筑各部分的比例、细部形式、工艺水平等。

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沿用了希腊人的说法,将建筑称为法式,是由布置、比例、均衡、适合和经营构成的[1]。之后阿尔伯蒂在维特鲁威建筑法式的基础上发展了建筑艺术理论,并一直延续到17世纪,期间出现了《建筑四书》《建筑五柱式》等将立面构图作为建筑设计重点的建造学说。在这个历史阶段,建筑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类似绘画与雕塑艺术品而被赋予了“美”的象征性。不过这只是西方建筑理论发展的特征,在同样具有丰富建筑遗产的东方,比如中国,建筑并非被单纯地作为艺术品,尽管古代中国建筑中也不乏美轮美奂的建筑艺术创作。在差不多时期完成的中国北宋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中,总结出了一套针对中国木构建筑特有的建造法式,但和西方通过柱式与立面构图的形式设计来控制建筑整体不同,中国的营造法式是一套完整、科学模数控制系统,以最小的结构构件为基本模式,可以实现建筑各部分构成和组合总体控制的建造技术。虽然没有先进的制造技术,但是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构造系统已经具有了预制装配的思想,不仅是在形式上统一建筑的局部与整体,而且从结构的完整性和建造的连续性上实现建筑的整体性,体现了建筑作为一种实用产品的本质。

西方相对单一、狭窄的“艺术风格”论在17世纪材料与力学蓬勃发展之后开始有了转变,工程学开始逐渐挑战维特鲁威经典的比例关系学,材料与建造工艺对于建筑的意义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建造技术的积累和现代城市运动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建筑观念的转变。当由钢筋混凝土钢结构塑造的摩天大厦在城市中心迅速矗立起来之时,工程学已经完全独立于传统的建筑学之外成为新的学科,随之同时得到快速发展的还有层出不穷的新材料和建筑产品。在城市化运动的推动下,建筑业也迅速走上了工业化发展道路。虽然在工业化发展初期,传统建筑学的惯性使得大部分建筑还保留了古典的艺术风格特征,但随着20世纪初开始的现代主义运动兴起,强调功能和实用的建造观念逐渐得到普及,建筑在大量的标准化制造中成为高效的产品。

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使得建筑师开始关注新材料、新的建造工艺和建造流程。现代主义运动的先锋建筑师们确立了新的结构模式,以标准的框架结构和自由的产品组合以及空间设计发展了新的建造形式,这种形式不用固守原有的艺术风格而获得了更灵活的现代性特征。虽然由于标准化制造的单一性,现代建筑的发展一度偏离工厂化制造的生产方式又回归折中的艺术风格来重塑人文价值,但随着19世纪70年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建筑师开始重新掌握灵活的生产技术、多样化的产品生产工艺,提高了建筑的综合性能和品质。借助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已经走上了建筑产业化之路,如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产业化已经发展了近50年的时间,并实现了生产标准化、生产过程机械化、建设管理规范化、建设过程集成化、技术生产科研一体化。(www.daowen.com)

尽管中国古代积累了丰富的建造科学技术,但由于历史原因,建筑技术的发展在18世纪后出现了断层,直至从国外引进了现代建筑理论与工业化生产技术,中国建筑业才走上发展的正轨。在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建筑工业化发展之路。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建筑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物质技术的基础也显著增强。但从整体上看,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不大,质量问题较多,整体技术进步缓慢,集中体现在建筑产品的工厂化预制程度较低、设计管理模式落后、缺乏研发创新。相比较国外已经很高比例的产业化进程,我国的建筑工业化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

进入21世纪,中国在能源环境上的问题日益凸显,过去粗放型的建筑业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弊端越来越明显,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物质生产部门的建筑业亟须做出改变。这种改变需要从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完善建筑经济法规以及工程管理和建筑设计制度上共同入手,从根本上推进建筑产业化的进程。只有真正做到节省资源、推动技术创新、提高建筑品质、实现集约增效,才能实现中国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推动建筑产业化的进程中,不仅企业要发挥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以建筑师为主的建筑设计部门和以建筑教育与研发为主的建筑院校、科研机构也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