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对职业生涯的影响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对职业生涯的影响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换句话说,自我效能感指个体能成功地执行特定情境要求的行为的信念。如果评定了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即让人们明确地预测成功地进行某一行动的能力,就能够预测他相关的行为。相比之下,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能够坚持,轻易不放弃。班杜拉认为,所有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过程通过改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起作用。因而,自我效能感决定目标的选择和指向目标的行动、为实现目标付出的努力、面对逆境的坚持及情绪体验。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对职业生涯的影响

(一)什么是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斯坦福大学教授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能成功地执行任何特定行动任务的期待,也叫功效期待。换句话说,自我效能感指个体能成功地执行特定情境要求的行为的信念。自我效能感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如果评定了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即让人们明确地预测成功地进行某一行动的能力,就能够预测他相关的行为。这表明一个人关于胜任的自我知觉和他实际上胜任的行动的能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自我效能感影响着人们为自己设立的目标和愿意冒的风险,人们感知的自我效能感越强,选择的目标越高,毅力也越强。相反,那些认为自己缺乏应付生活能力的人容易焦虑,可能形成回避倾向,面对逆境时也容易抑郁,在应付不能控制的压力时免疫系统容易受到损害。相比之下,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能够坚持,轻易不放弃。

(二)三元交互决定论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三元交互决定论的逻辑产物。班杜拉提出了环境(E)、个人(P)和行为(B)三者的交互决定论,如图3-1所示。他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是人的内部因素(主要是认知)与环境(主要是社会因素)相互作用(选择与影响)的结果;人的认知不仅会影响行为的组织,而且行为的反馈又会使人对结果的认知与调节能力提高;人的行为不仅改变着环境,环境也制约着人的行为。(www.daowen.com)

图3-1 班杜拉的三元交互决定论

该理论主要涉及个人的认知因素在三元相互作用模型中的作用──认知对感情和行为的影响及行为、感情和环境事件对认知的影响。班杜拉认为,所有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过程通过改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起作用。自我效能感的最初定义为相当具体的期待类型,即关于个人对自己执行产生某一结果所要求的特定行为的能力信念。然而,自我效能感的定义已经扩展,指“人们对自己控制生活事件的能力的信念”,“动员任务所需要的动机、认知资源或行动过程的能力信念”。因而,自我效能感“不是关于个人拥有的技能,而是关于个人对自己使用已有技能所能做的判断”。根据班杜拉的观点,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加工、权衡和整合关于自己能力的不同信息来源,调节自己的行为和努力的程度。因而,自我效能感决定目标的选择和指向目标的行动、为实现目标付出的努力、面对逆境的坚持及情绪体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