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职业规划教程:专业选择与就业机会

大学生职业规划教程:专业选择与就业机会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狭义的专业主要是指某些特定的社会职业。另一种观点是不考虑个人的客观情况,非热门专业不读,认为只要选择了好专业,将来能投身于热门行业,也就别无所求。在就业中,热门专业不等于热门行业,非热门专业也并非没有机会进入热门行业。

大学生职业规划教程:专业选择与就业机会

(一)专业

1.专业的含义

专业在不同国家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在这一点上中国和苏联的高等教育专业分类形式比较相似,大体相当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课程或美国学校的主修课程。从一般意义上讲,专业是根据社会职业分工、学科分类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及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分门别类进行专门知识教与学活动的基本单位。周川《专业散论》(载《高等教育研究》,1992)从广义、狭义、特指三个层面来理解专业。从广义角度看,专业即某种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的一些特定的劳动特点。狭义的专业主要是指某些特定的社会职业。特指的专业即高等学校中的专业,它是依据确定的培养目标设置于高等学校(及其相应的教育机构)的教育基本单位或教育基本组织形式。

2.专业的形成

职业的专业化分工萌生于农业社会初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商人阶级的产生及其独立化。随着后来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变迁,不仅整个社会系统被划分为三次产业,而且每次产业内部又被分解为许多部门或行业,同时也使每个企业内部分解为许多道工序和环节。

3.专业的分类

任何一所大学都由若干学科门类组成,学科门类共有11个(不含军事学),分别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学科门类下设一级学科80个,一级学科下设二级学科358个,这358个二级学科就是通常意义上的专业。如经济学学科门类下设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下设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6个二级学科;比较常见的国际贸易统计学金融学等专业则是应用经济学的二级学科。

4.热冷门专业

热门专业具有人才市场紧俏、工作环境好、收入相对较高等就业前景方面的优点。但是,热门专业也具有很大的时间依赖性,而且“热”的周期有长有短,这主要取决于国内外经济发展状况与趋势、学科自身发展及人才市场的供求比例。目前,我国经济正在向一个稳定增长时期过渡,专业的热门程度和人才市场走向的变化都很快。根据欧洲各国、美国、日本20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发展和人才就业市场的演化情况来推断,我国目前人才市场上热门的专业4~7年之后未必依然热门。“热”与“不热”难以预测,是相对的;只有毕业时的实际竞争力才是绝对的。一个人,对其本人来说,能真正从其选择的专业中获得能力和素质训练,对未来的就业与发展才是决定性的。对于优秀的中学毕业生,在报考专业时,不必追逐所谓的“热门专业”,应该以打好本科基础,为进入研究生阶段接受系统的专业训练创造更大的自由度或空间作为主要出发点。

我们在做职业规划的时候必须客观地看待“热门”和“冷门”专业。各行各业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需要各种专门人才,这种需求的变化,反映到高等学校就业中,就出现所谓“热门”与“冷门”的情况,“冷”与“热”不是一成不变的,专业本身更没有好坏之分。如20世纪末,随着经济和互联网的发展,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贸易等专业受到考生和用人单位的追捧;进入21世纪,中国的通信行业和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信息、车辆工程等专业又成为新宠。但是这种“冷”“热”仅仅是相对而言的,比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仍是全国需求最大、毕业生最多的专业之一,但现在已经不是热门了;车辆工程专业虽然目前很“热”,但其总需求量并不是很大,只是因为开设这个专业的高等学校仅有十几所,所以更加剧了其专业的“热”。

(二)专业与职业的关系

职业规划中,职业准备阶段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打基础。在大学阶段,学业规划中学什么(专业的选择)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就如同企业在开办之前首先要考虑生产经营什么产品一样,生产什么,取决于经营者在分析市场及自身资源优势之后对销售情况的判断;同样,学什么专业,也是取决于求学者对毕业后人才市场态势及现有自身资源及优势的判断。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观点需要澄清。一种观点是认为专业不重要,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方法”,是培养综合素质,所以专业的选择对个人发展并无大的影响,只要综合素质强,随便什么专业都可以成功。诚然,条条道路通罗马,成功的道路千万条,但我们知道,所有的道路中必然有最短的一条,那么学业规划就是寻找这最短的一条成功之路,即以最小的代价和投入实现自身的职业理想。再则,职业规划也并不是只有职业目标(理想)就行了,如果没有从现实到理想的切实可行的路线支撑,职业规划很容易流于形式,理想也将成为空中楼阁。在许多情况下,从现实至理想的路线并不是笔直的,需要考虑每一个步骤或阶段性目标如何实现,为了实现这些阶段性目标或步骤,当然就需要针对阶段性的职业目标而选择合适的学业(专业)。比如,有的学生的理想是成为企业家,创建自己的实业,这时,他就需要先成为雇员,那么就要首先考虑成为什么行业、单位内的雇员,然后再选择相应的学业,毕业后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获取职位。等自己在雇员的职位上有了一定的经济积累,可以开辟自己的事业的时候,再来考虑向职业理想迈进。那么,要成为雇员,你就必须考虑在现有条件下,选择什么样的专业进行学习,才相对比较容易就业,而不是盲目地随便选什么专业都行。所以,认为专业不重要是一种不现实的想法。另一种观点是不考虑个人的客观情况,非热门专业不读,认为只要选择了好专业,将来能投身于热门行业,也就别无所求。在就业中,热门专业不等于热门行业,非热门专业也并非没有机会进入热门行业。专业和行业的“热门”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有着时效性和阶段性,具体到每个人身上不是都适合。不顾个人情况盲目地追求热门,将使个人失去奋斗目标和人生理想,最终成为一叶随波逐流的小舟。

如果说,职业理想和就业目标是目的地,那么专业选择就是路线的主要内容。我们知道,不同的职业需要不同的知识、技能及德、体条件,而不同的知识和技能则是专业的主要内容。从经济和效率的角度看,我们所选择的专业当然应该是职业目标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然而从专业与职业的相关性来讲,它们并不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呈现出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非常复杂的相关关系。比如,数控机床专业所对应的职业最适合的只有企业中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维护,最后发展成为高级技师;烹饪专业的毕业生最合适的职业是成为一名厨师。同时,有些专业的职业方向比较宽泛,如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可以从事企业管理、经济学研究、新闻记者、营销策划、经济分析、高校教师等多种职业,而对于某一职业比如新闻记者,它可以接收经济学、新闻、中文、哲学、历史等许多专业的毕业生。那么我们在学业规划的时候,就首先要研究和分析专业与职业的相关性。到底是一对一,是一对多,还是多对一?在确定了这些问题以后,我们具体来讨论这三种情况的专业选择。

1.一对一

这种情况最为简单。一个专业方向对应一个职业目标,这类专业一般都存在于中职类学校或高职学院。培养目标单一、明确。此类职业的技术含量比较高,属于学业规划中比较主动的一种形态。可以让我们先定目标,后选路线,在各种路线中选择求学成本最低的一条,这类专业和职业一般都适合于专业技术人员。(www.daowen.com)

2.一对多

这类专业一般存在于普通高校,人们常说宽口径、厚基础就是指这类专业。它们所对应的职业目标有多个,从职业的人格特征来看,许多都对应了两种以上甚至六种人格类型的职业。比如前面所说的经济学专业,从职业人格来看,它可以对应研究型人格职业如经济学研究,也可以对应管理型人格职业如企业管理者或新闻记者,也可以对应艺术型人格职业如营销策划,事务型人格职业如企业信息管理等。这样一来,我们在确定了专业方向后,还要确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目标,这里要注意的是确定职业目标时一定要和自己的职业人格一致,比如你属于管理型人格就要选定管理型人格的职业,如企业管理者或新闻记者,并根据具体职业目标的标准要求来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开发其他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以经济学专业为例,如果确定自己毕业后要从事新闻记者这一职业,那么在学习经济学知识的同时,还要根据新闻记者所需要的其他知识和技能有针对性地开发和学习,如写作能力社交能力、新闻敏感度的培养、驾驶技术等。此种类型适合于在学业规划时先确定专业后确定职业目标的情形。应该说,先定专业再定职业目标已经是一种比较被动的人生发展态势。然而由于这一类型的存在,它可以让学生比较顺利地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因此,作为大学新生,一定要抓住这一关键时机,从被动走向主动。否则自己的人生发展将陷于更大的被动。

3.多对一

多对一是指多种专业都可以发展到某一种职业的情形。这类职业一般属于管理型人格的职业,如新闻记者、政府公务员、营销主管、企业管理等。这种类型也适合于先确定职业目标后确定专业方向的情形。它其实和一对一的情况比较类似,在学业规划时比较主动,能够比较容易地找到一条求学成本最低的学业路线。

(三)专业与就业的关系

专业与就业的关系还是非常密切的,归纳起来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影响就业

客观地看,符合个人兴趣爱好和职业发展要求的专业和就业市场上的热门专业都会对就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这两种情况在选择初期的出发点和今后的职业发展上有着很大的不同。简单地以热门行业作为专业选择的标准,忽视个人的具体条件及社会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等因素,盲目跟风,势必会造成以后专业学习上的兴趣反差与供求失调状况的发生。因此,即便是考虑到良好的就业前景,也一定要选择自己喜欢和向往的专业,并且学习内容要保持和就业需求的同步。否则,盲目选择一个自己并不适合的专业,反而会挫伤个人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同时,由于社会就业市场也是受价值规律左右的,当这个专业的学生过多,甚至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时,就业的难度就会增加。

2.专业学习的质量决定就业

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为越来越多的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无论什么专业,如果在有限的大学时光里,仅仅机械地完成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修满了相应的学分,那么,在拿到毕业文凭的同时,你可能已丧失了鲜明的职业竞争能力。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校,规定的科目课程有所不同,如果你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上,仅仅满足于通过考试、拿到学分而不求甚解,那实际上是在虚度大学时光。大学的学习,要围绕着教学大纲,但又不能局限于教学大纲,而应该按照社会职场的现实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学习。同样的专业,不同学生的学习结果是有区别的,每个人感兴趣或擅长的课程会有所不同。适当地突出重点,结合自身的特点学习,并且在实际应用和操作技能上下功夫,形成自己独特的职业专项技能和实践认知,使个人在本专业领域实现差异优势,在就业过程中竞争优势必将凸显出来。

3.专业复合型人才促进就业

一般来说,研究型人才对专业要求最为严格,企业岗位分工越细化,对专业要求得越窄。但在现实中,绝大多数毕业生所面对的是一般性企业和岗位,这类企业和岗位对专业的要求往往是一专多能。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将自己打造成为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意义,但在实际学习中往往还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通过合理的规划,围绕所学专业,目标职业、岗位,拓展知识范围,掌握更多的职业技能,将极大地促进就业。

当然,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在就业中,专业未必是决定性因素。社会上存在着大量工作与专业不对口的情形。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力与综合素质决定着就业,决定着自己的发展。我们注重专业但又不要迷信专业,要看到专业在就业中的重要作用,但不应将它的作用扩大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