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山东海岸地质环境演化-沉积环境变化分析

山东海岸地质环境演化-沉积环境变化分析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莱州湾沉积特征与晚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和海面变化有明显的对应关系,晚更新世以来经历的3次高海面和2次低海面期,对应发生了3次海侵及主要海退事件。该时期为晚更新世以来全球最高海面期。晚更新世晚期黄河已流入黄海陆架区,短源河流为主要物源。在全新世晚期,海面开始下降,现代河流沉积发育。晚更新世以来莱州湾经历了“浅海—三角洲—潮坪—滨浅海—三角洲—陆相”的演化过程。

山东海岸地质环境演化-沉积环境变化分析

莱州湾沉积特征与晚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和海面变化有明显的对应关系,晚更新世以来经历的3次高海面和2次低海面期,对应发生了3次海侵及主要海退事件(图8-4)。

晚更新世早期的沧州海侵期海相层(Qp13,124.6~72.0ka B.P.):海面上升,PI平衡线向陆源移动。古岸线大致在花官—卧铺南部—寿光北部—潍北总场—龙池北部一带(郑懿珉等,2014),此阶段海面处于上升期,陆源碎屑物质供应少,为退积叠加。黄河与白浪河向海沉积贡献量降低,但在波浪、潮汐及沿岸流影响下,远源河流平均径流量大,携带大量泥沙的黄河沉积贡献仍大于白浪河。该时期为晚更新世以来全球最高海面期。据渤海南岸羊口盐场附近E钻孔(韩德亮等,2001),现代黄河三角洲的9个钻孔(王绍鸿等,1979)以及本书研究,此阶段气候温暖湿润,化学风化较强,北部河流相发育,三角洲发育不全,向南过渡为以细粒为主的潮坪或沼泽沉积。

此期有多个波峰和波谷,对应多次海面波动发生,形成海陆交互层。与沧州海侵相比,此阶段气候暖湿,化学风化作用弱。与刘恩峰等(2004)用孢粉反演古气候的变化一致,气候属于由干冷向暖湿转变的过渡期,受波浪和潮汐的共同作用,海相层发育。经历了“陆—海—陆”的演变,属于大理亚间冰期的滨岸湖沼相沉积环境。

图8-4 莱州湾3次主要海侵线、地下卤水分布及PI平衡线(据高茂生等,2018)

晚更新世晚期玉木主冰期陆相层(Qp33,24.4~10.2ka B.P.):PI平衡线向黄河(西北方向)偏移。此阶段气候寒冷干燥,海面处于下降阶段,莱州湾大部分地区有陆相河流沉积,厚度小。黄河沉积贡献增加,表现为进积的叠加样式。

全新世黄骅海侵(Qh,10.2~4.0ka B.P.):PI平衡线向北移动加剧。海侵范围最远达到花官北—寿光北—固堤南—昌邑北—新河—土山—虎头崖一带。海面处于上升期,沉积退积。白浪河和黄河沉积贡献逐渐降低,黄河频繁改道,不同地区的物源存在差异性。北部滨浅海相沉积发育,南向三角洲、潮坪、沼泽过渡。在此时期,多数矿物元素对应1个“峰”和1个“谷”,表明海面发生过一次升降和气候发生过一次冷暖变化。依据刘恩峰等(2004)研究,在10.0~4.0ka B.P.期间莱州湾沿岸属于暖湿的滨海沉积,渤海西岸海侵事件比本区晚约2 000a,在全新世中期(6.0ka B.P.)海侵范围达到最远,此后海水消退。在全新世晚期,海面开始下降,现代河流沉积发育。(www.daowen.com)

总体上,受控于黄河陆源碎屑输入和南部中小河流的共同影响,二者在各自阶段对莱州湾沉积演化起主导作用,莱州湾沉积物源存在阶段性和分期性。晚更新世早期PI线向陆南移,晚更新世晚期海面上升,PI线向海北移,全新世PI线北移加剧。

晚更新世以来莱州湾经历了“浅海—三角洲—潮坪—滨浅海—三角洲—陆相”的演化过程。海侵期主要发育滨浅海相沉积,向南退积为三角洲/潮坪-河流相沉积;由陆向海,短源河流沉积贡献降低,黄河沉积贡献增加。海退期陆源输入增加,河流相及三角洲进积发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