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莱州湾岸段地质环境特征与评价

莱州湾岸段地质环境特征与评价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莱州湾滩涂辽阔,河流携带有机物质丰富。总体来说,莱州湾岸段的潮间浅滩和水下浅滩宽广。据资料记载自明代初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582年间,莱州湾东岸以西的渤海沿岸发生风暴潮灾害60次,平均约10年一次。

莱州湾岸段地质环境特征与评价

1.底质特征

莱州湾岸段,西起小清河口,东至龙口的刁龙嘴。莱州湾位于渤海南部,是中国渤海三大海湾之一,山东省重要渔盐生产基地。莱州湾岸段表层沉积物总体特征是第四纪冲积海积层,沿岸沉积物颗粒较细,多为砂质粉砂和粉砂质砂相间分布,局部(如中部)为黏土质粉砂,向海方向颗粒则进一步变细。海底沉积物以粉砂和黏土质粉砂为主。

黄河泥沙的向南偏转入湾沉积,应该是主要的沉积物来源。另外,弥河、白浪河、虞河和潍河等河流的入海口处,其携带的泥沙也构成海底沉积物的重要来源。波浪和水流作用使河口附近沉积物有所粗化,而将较细的粉砂和黏土带向外海。由于海流流速小,与粉砂相比黏土的运移距离更远,越往深水区含量越高。而粉砂搬运距离较近,在白浪河和虞河河道尾闾之间的潮滩上存在粉砂含量高值区,说明河口处泥沙受流水冲蚀启动悬浮后,大部分粉砂在此就近沉积。

2.地形地貌特征

莱州湾岸段是受郯庐大断裂带控制、由断块凹陷而形成的北北东向的海湾。湾岸属粉砂-淤泥质平原海岸,岸线顺直。浅滩变宽,水深很浅,沿岸形成宽阔沼泽、盐碱滩地。莱州湾滩涂辽阔,河流携带有机物质丰富。

莱州湾岸段水下地形主要是由于黄河入海口所携带的泥沙向南偏转以及沿岸中小河流胶莱河、潍河、白浪河、弥河等带来泥沙逐渐堆积并向海洋运移所致,形成了楔形泥沙质沉积体,自岸向莱州湾中心缓倾,呈箕状地形,其等深线与岸线基本平行。总体来说,莱州湾岸段的潮间浅滩和水下浅滩宽广。海域水深非常浅,潮间浅滩(大约0~2m的水深区域),在莱州湾岸段西段和中段,可达5~10km,在莱州湾岸段东段,也达2~5km。从潮间浅滩外端进一步再向海延伸约5km,则地形变陡,从2m水深变化为大约8m水深,若再进一步向海延伸,则水深为8~12m,地形为较平缓地加深(图7-3)。

3.海洋动力特征

本海岸段的潮汐特征为不规则半日潮。潮差一般为1~1.5m。潮流一般为10~50cm/s。该海区的常浪向为北向,出现频率为21.22%,其次为北北东向,出现频率为12.34%。强浪向为北北东向。涨、落潮的主流向:大致为北东东-南西西向;潮流的平均最大流速为16~35cm/s。

海冰在正常年份出现在2月中旬,次年2月下旬终冰,冰期约75天,其中初冰期约30天,盛冰期约30天,融冰期约15天,分布于小清河河口至胶莱河河口沿海。莱州湾近岸海域滩缓水浅,冬季固定冰宽度为2~4km,海冰最大范围出现在1月下旬至2月中旬,流冰最大外缘线离湾底约25~35km。冬季在向岸风的长时间作用下海冰会流向湾底,并在浅滩处堆积,甚至出现局部短时的冰封现象;在离岸风的长时间作用下,海冰会流向外海,正常年份海冰对港口运营和水工建筑物不会构成危害。

图7-3 莱州湾海区海底地貌类型示意图

4.工程地质特征

该区主要为第四纪冲积海积层,以多层结构为主。上部多为粉砂,稍密为主,夹少量粉土、粉砂质黏土;中部以粉细砂、粉砂质黏土及粉土为主,稍密—中密,软塑—可塑,局部夹淤泥质粉砂质黏土;下部多粉细砂,中密—密实,夹少量粉土或黏土。沿海地带多淤泥质类土。总的来看,土体工程力学性质较差,承载力黏性土一般为60~140k Pa,砂性土一般为80~130k Pa。该区位于沂沭断裂带北端,抗震设防烈度7度,对应设计地震基本加速度值0.10~0.15g。(www.daowen.com)

该区沿海地段软土发育,区内软土包括了淤泥、淤泥质土以及其他高压缩性饱和黏性土、粉土等。顶板埋深多在5~10m之间,单层厚度大多小于2m,累计厚度2~5m。

由于第四系主要为全新统形成的冲积海积层,水位埋深普遍小于1m,岩性多为欠固结高压缩性的饱和粉土、粉细砂等,并广泛分布厚度与埋深不等的淤泥或淤泥质土。饱和粉土、粉细砂易产生震动液化,承载力特征值较低,甚至常低于80k Pa。综合分析,该岸段属地基不稳定区。

5.主要地质灾害

风暴潮:莱州湾沿海是我国北方风暴潮的多发地区之一,风暴潮一般发生在台风过境时,另一种情况是发生在春秋季冷暖气团活动最频繁的季节,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与向东北移动加深的低压对峙,形成海面区域性的大风,从而诱发严重的增水现象。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强风暴潮灾害。据资料记载自明代初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582年间,莱州湾东岸以西的渤海沿岸发生风暴潮灾害60次,平均约10年一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莱州湾地区先后设立了羊角沟、夏营(辛安庄)等十几处水文站,根据相关文献记载,仅莱州湾夏营潮水文站在1960—1978年间就观测到了53次明显的温带风暴潮现象,年均2.8次。

咸水入侵问题:如第五章所述,超量开采地下淡水是导致咸水入侵的主要原因。

海岸侵蚀与淤积:近几年,由于大量的填海造地海洋工程的建设,总体来说,海岸是向海推进,但也有局部区域为侵蚀。

6.评价

莱州湾岸段属于粉砂-淤泥质海岸,表层沉积物总体特征是第四纪冲积海积层,沿岸沉积物颗粒较细,多为砂质粉砂和粉砂质砂相间分布,局部为黏土质粉砂。潮间浅滩宽广,在莱州湾岸段可达2~10km。黄河泥沙的向南偏转入渤海湾沉积,应该是其主要的沉积物来源。另外,弥河、白浪河、虞河和潍河等河流的入海口所携带的泥沙是构成海底沉积物的重要来源。

海洋动力弱,潮汐特征为不规则半日潮。潮差一般为1~1.5m。潮流速度一般为10~50cm/s。

海洋灾害主要是风暴潮和海水倒灌。

潮间带和水下浅滩(0~2m水深)区域宽广,利于较大面积填海造地,但不利于港口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