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日照近岸海域地质灾害特征概述

日照近岸海域地质灾害特征概述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日照近岸海域灾害地质类型主要为埋藏下切谷、海底侵蚀、冲刷沟槽和陡坎。日照近岸海域的活动断层并不发育,没有明显的断层冲断浅部地层的现象,新构造活动并不十分强烈,地壳相对稳定。另外,在石臼港和岚山港附近均有抛泥区,其中石臼港的抛泥区规模较大,有海底滑坡和强浪作用对邻近海域环境造成潜在危害。陡坎除了具有潜在的滑坡危险以外,较大的坡度本身对海底管线的敷设和维修都会造成很大的困难。

日照近岸海域地质灾害特征概述

日照近岸海域灾害地质类型主要为埋藏下切谷、海底侵蚀、冲刷沟槽和陡坎。日照近岸海域的活动断层并不发育,没有明显的断层冲断浅部地层的现象,新构造活动并不十分强烈,地壳相对稳定。另外,在石臼港和岚山港附近均有抛泥区,其中石臼港的抛泥区规模较大,有海底滑坡和强浪作用对邻近海域环境造成潜在危害。

1.埋藏下切谷

埋藏下切谷在调查区的分布较广,基本上全区均可见,但在调查区的中部和北部分布最为密集。埋藏下切谷主要分布在顶底界面埋深分别为14.3~38.3m和18~48m的地层单元中。下切谷可能是古河道,也可能是潮汐汊道,按其断面形态特征可分为对称型、不对称型、U型、V型等类型。在地震剖面上下切谷的宽度变化范围较大,窄的约200~500m,宽的可达3~5km。不管哪种类型的埋藏下切谷,其中的充填沉积物层都具有沉积构造复杂、结构多变的性质,因而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也具有复杂多变的特征,为不良工程地质因素,给海岸和海洋工程的桩基稳定性带来不稳定因素,处理不当有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

2.海底侵蚀

海底侵蚀主要分布在调查区东部和中南部水深大于20m的海底平原,该区的沉积物主要为砾-砂-泥的混合物,砾石的含量高,并含有大量的钙质结核,海底地形起伏不平整,水深等值线成锯齿状,变化复杂,海底地形平均起伏2~3m,主要受强潮流和沿岸流影响,另外也与本区陆源沉积物供应来源有关。海底侵蚀表现为海底地形起伏急剧,表层沉积物厚度很薄。在强潮流经过的地方,由于水流的冲刷而形成沟槽,海底地形呈线性分布,底部为凹形冲刷面,有的沟槽内无充填物,表明冲刷还在进行。冲刷槽的宽度在1~3km之间,最大的地形起伏可达8m。

坎坷不平的海底,可能导致海底管线不均匀受力,或管线敷设后在海流的作用下造成局部侵蚀,导致管线的破坏。海底侵蚀对其他的海底工程设施也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如海底构筑物的基部淘蚀、地基破坏等。(www.daowen.com)

3.海底侵蚀陡坎

Lewis(1971)认为在开阔海区,坡度为1°~4°的水下斜坡上便可能产生诱发性地层滑塌,而在那些沉积速率很大的三角洲沉积环境下,产生地层滑塌的临界角度可以减小至0.01°。本区海底冲刷沟槽边坡最大坡度为0.6°~1°,在海浪和地震等因素的影响下,有可能产生地层滑塌,给海底工程带来灾害。陡坎除了具有潜在的滑坡危险以外,较大的坡度本身对海底管线的敷设和维修都会造成很大的困难。区内规模较大的冲蚀沟槽有两条,分布在调查区中部水深15~25m的水下岸坡和海底平原,分别以北东向和北东东向为主轴延伸,沟槽边缘陡坎发育,在空间上与下伏的埋藏下切谷具有继承性。

4.抛泥区

抛泥是港口和航道的疏浚物质在海底的堆积物,为人工堆积物,与海底周边沉积物类型有较大的区别,沉积物混杂,一般容易在海洋动力的作用下发生再搬运和再沉积,在强的动力作用下易产生次生灾害。在石臼港外15m等深线处有一个抛泥区,东西方向长约1.5km,南北方向长约2.5km。在浅地层剖面上表现为内部声学信号杂乱,无明显的地层结构。岚山港外的抛泥区大致在水深15m的位置,规模较石臼港的略小。抛泥区的地形起伏明显,最大地形起伏近10m,边坡陡峭。边坡的最大坡度可达3°~4°,很容易在强浪或地震的诱发下发生滑坡和坍塌,应避免在其附近进行工程建设。另外,抛泥区的沉积物为港口和航道的疏浚物,重金属元素的含量高,易导致环境污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