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沉积体的不稳定性主要包括软弱层、水下斜坡、海底冲刷和三角洲的整体沉降,而软弱层的存在和海底的冲刷可导致海底刺穿的发生。黄河三角洲滨浅海区灾害主要发生在三角洲斜坡上,对灾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斜坡不稳定性的研究上。斜坡不稳定性主要是指海底斜坡上的坍塌、滑坡和流动。黄河三角洲海洋地质灾害包括海岸淤积侵蚀、浅层气、活动断层、海底滑坡、海底冲沟和陡坎、蚀余地形、洼坑、埋藏古河道、埋藏冲沟、沉积隆起、底辟等。
1.海岸淤积及侵蚀
根据多年遥感监测和实际监测测量资料,黄河三角洲地区是调查区侵蚀最严重的地区。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后,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迁总体趋势是:渤海湾南岸海岸线变迁较为复杂,总体为不断侵蚀后退,同时受人类活动影响,多处海岸线呈淤积状态;黄河海港地区基本稳定;黄河现河口地区不断向海淤积扩张,淤进速率高达1 000~2 000m/a;河口以南地区海岸线基本稳定,局部侵蚀(详见第四章)。
2.浅层气
海底浅层气是一种海底地质灾害类型,一般指海底浅地层内聚集的气体,有时以含气沉积物存在,有时以超常压气囊存在,有时候直接向海底喷逸。海底浅层气对海底沉积物胶结、硬度、强度等均产生较大影响,使海底构筑物地基条件发生改变,导致地质灾害事件发生。如果海底沉积物中含有浅层气,随着含气量的增加会引起土体膨胀、孔隙压力增大,有效应力降低,从而破坏土体结构,增大土体的压缩性,降低土体剪切强度,造成底层的不均匀沉降等。浅层气存在可引起海底坍塌和滑坡,使输油管线悬空甚至断裂破坏,还会增强各种管线的腐蚀性。根据资料,海底钻探过程中22%的井喷是由浅层气引起的。
黄河三角洲近海浅地层区很少有凹坑,这是由于沉积物多为粉砂及黏土,形成无法渗透的盖层。但是在地层发生变形时,气体会渗透出来。浅层气具有高压特征,能引起火灾,甚至烧毁平台。有的浅层气未聚集成足够的孔隙气压,分散在沉积物中成为载气沉积物,它可使地层抗剪程度降低。调查表明,近岸海域浅层气极少。根据对埕岛等4个人工岛及东北部海域的调查表明,海底15~30m范围内有载气层沉积,总共分布面积约640km2。(www.daowen.com)
3.底辟
底辟或称海底刺穿,是快速沉积的三角洲前缘沉积层的变形构造。这种构造是一种严重地质灾害。通过对地形、高分辨率地层剖面及钻孔等资料分析,发现黄河三角洲北部废弃黄河三角洲叶瓣上有刺穿体。三角洲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底积层是一种软弱地层,工程上属稳定地层。其沉积特点是沉积物颗粒细,含水量大;垂向序列表现为上粗下细,密度上低于上覆沉积物,形成一种不稳定结构。刺穿体就是由这种软弱层变形造成的。研究表明,由于三角洲废弃之后发生蚀退,在蚀退及海底剖面重塑过程中使加载在前三角洲淤泥层之上的砂层减薄,而三角洲前缘部分蚀退量使砂层成为较薄的盖层,在周期性载荷和砂层不均衡的载荷条件下,使软弱的淤泥层在砂层自重压力最薄弱的地方发生底辟刺穿,形成凸出于海底之上6~8m的底辟泥丘。底辟主要分布于黄河港西北海域和现代河口以东海域。
4.埋藏冲沟、古河道
埋藏冲沟、古河道是一种埋藏在浅层沉积物中的灾害现象,一般宽数百米,深度数十米,上覆沉积物厚度不等。横剖面一般呈“V”字形或“U”字形。河谷沉积物一般是后期充填物,具有松散、含水量高、高压缩和低强度的特点。古河道内沉积物的岩性和厚度在横向上变化迅速,与下伏基面组成软硬各异、厚薄不均的地基,可能引起不均匀沉降。
埋藏的冲沟和古河道分布在不同时代的沉积中。埋藏冲沟分布在海底8m左右的深度,主要分布于水下三角洲。末次冰期以来的古河道顶埋藏深度在1.1~6.5m之间。上古河道最深可达19.92m,最浅古河道埋深0.45m。根据已有资料,古河道主要分布于套儿河河口以北海域,呈北东向分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