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彝走廊北部地区现存藏传佛教寺院可分为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觉囊派和格鲁派等五类。其中,格鲁派寺院数量最多,依据相关资料统计,大约有二百五十多座。除茂县和汶川县外,藏彝走廊北部地区各地均有分布。宁玛派寺院数量也相对比较多,约有一百座。阿坝地区除九寨沟县、茂县和汶川县等三县之外,其余各地均有分布,尤其以马尔康、金川、壤塘三县分布最为集中。甘南地区仅在夏河、合作、玛曲等地有少量的宁玛派寺院分布。觉囊派寺院有三十座左右,主要分布于阿坝、壤塘、马尔康三县。从整个藏区看,藏彝走廊北部地区是觉囊派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萨迦派寺院多分布于阿坝州的阿坝、若尔盖、松潘、马尔康、九寨沟等县。噶举派寺院的数量比较少,仅壤塘、马尔康、黑水等县有少量分布。在历史上,藏彝走廊北部地区藏传佛教寺院的教派属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寺院在发展过程中改宗的情况时有发生。个中缘由与各宗派势力的消长以及中央和地方势力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如马尔康县的米亚尔寺,为萨迦派寺院,建于1753年。该寺原属觉囊派,创建半个世纪后改宗为萨迦派。马尔康县瓦斯达寺,是由壤塘曲尔基寺第一世活佛曲吉嘉哇桑波(1419—1482年)建造,初为觉囊派寺院,清代时改宗萨迦派。红原县的江宫玛寺,大约创建于15世纪30年代,为觉囊派寺院,到清康熙年间改宗格鲁派。此外,尚有不少寺院是由苯教改宗的,如马尔康县的蒙古寺(现属格鲁派)、马尔康寺(现属格鲁派)、哈斯则寺(现为宁玛派)、查米寺(现为宁玛派)等。还有一些寺院在发展过程中曾出现一再改宗的情况,以致寺院的教派属性不断发生改变。如马尔康县的恩色寺,为宁玛派寺院,建于17世纪。该寺创建之初为萨迦派寺院,后于清康熙年间改宗为觉囊派,乾隆时才改宗宁玛派。位于马尔康县松岗乡境内的日措寺,系宁玛派寺院,建于14世纪,距今约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日措”(ri khrod)藏语意为修行之地。该寺最初为觉囊派僧人修行的地方,后改宗噶举派,最后才改宗为宁玛派。
除却教派特征外,藏彝走廊北部地区藏传佛教寺院的类型还有如下一些特点:(1)全区有少量的尼姑寺。如阿坝县四哇尼姑寺(bsu ba jo dgon),属格鲁派。该寺由帕塔罗让曲坚活佛创建于19世纪末。夏河县宏仓俄尼姑寺(dpon tshang ngovi jo mo sgar)为格鲁派与宁玛派混合型寺院,建于四世嘉木样尕藏图旦旺秀(1856—1916年)时期。夏河县上塔哇尼姑寺(mthav ba gong mvi jo mo sgar),建于二世嘉木样久美旺吾(1728—1791年)时期,属格鲁派。红原县的瓦纳沟尼姑寺,建于1929年。(2)全区尚有不少帐篷寺院。如夏河县科才乡的科才寺(kho tshe gur sgar)、玛曲县欧拉年陶寺(dngul rvi gnyan thog)、玛曲县采日玛塞德寺(mtshe ru mvi ser sde)、阿坝县冉诺寺、红原县茸它寺(rong tha)等。这些帐篷寺院有的在发展过程中被改建为固定寺院。如玛曲县欧拉年陶寺,建于第二世嘉木样时期,到第四世嘉木样时改建为固定寺院。(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