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对其窃取中国文物行径谴责的同时,人们对他们发展与传播“丝绸之路”所做的贡献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随着斯坦因《西域考古记》《亚洲腹地考古图记》《从罗布泊沙漠到敦煌》和伯希和所著《交广印度两道考》等书的出版,使学术界对丝绸之路发展史、中外文化交流史和中国文明西传史日益重视,也促使了“丝绸之路”这一概念更进一步的传播。
同样是来中国进行科学考察,与斯文赫定出于对中国的钟情和向往不同的是,另两位丝绸之路考古先驱英国人奥莱尔·斯坦因(Aurel Stein)和法国人伯希和(Paul Pelliot),出于盗取文物的目的,分别于1900年至1931年、1906年至1908年,对中国进行考察期间掠夺大量中国文物运往国外。在对其窃取中国文物行径谴责的同时,人们对他们发展与传播“丝绸之路”所做的贡献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随着斯坦因《西域考古记》《亚洲腹地考古图记》《从罗布泊沙漠到敦煌》和伯希和所著《交广印度两道考》等书的出版,使学术界对丝绸之路发展史、中外文化交流史和中国文明西传史日益重视,也促使了“丝绸之路”这一概念更进一步的传播。1942年,法国科学院院士、东方学家格鲁塞(Rene Grousset)在其著《中国史》第四版中增设“丝绸之路”专章,意味着“丝绸之路”这个概念已被学界逐步认同并开始广泛使用。[31]
从李希霍芬到赫尔曼,再到斯文赫定、斯坦因、伯希和与格鲁塞等,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丝绸之路”这一概念之所以被大众接受,并流传下来,且不被其他概念替代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是一个与社会发展、时代变迁共同前行的概念,其内涵的不断丰富与演变也正是中国与西方世界不断沟通和全球一体化过程的真实写照。西方学者以丝绸为中西交通命名,充分反映了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巨大影响,同时说明他们对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充分尊重。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抓住了中西交通中最有代表性的元素,为东西方学者共同认知丝绸之路找到了最大公约数。(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有关中国史教学与研究(第三辑)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