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史:白城子守御千户所地望

中国史:白城子守御千户所地望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洪武二十九年,朱元璋采纳陕西行都指挥使司的建议设立白城子守御千户所并“命右军都督府遣军戍白城子”[33],此为白城子设所之始。[35]此为白城子守御千户所设置的背景,由此可推知,白城子应距沙山较近且地理位置冲要。由上文知白城山即白城子所在,考察清楚白城山之地望即可找到白城子。以白城山与沙山证之,则白城子守御千户所的地望应在沙山东北的白城山附近,即今酒泉肃州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与高台县接壤一带。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朱元璋采纳陕西行都指挥使司的建议设立白城子守御千户所并“命右军都督府遣军戍白城子”[33],此为白城子设所之始。由于该所的史料记载甚少,其废除的时间、官吏设置等问题都无法确知,有人根据乾隆《重修肃州新志》中白城子在肃州卫城东北一百二十里的记载,推定该城应距离威虏卫不远,威虏卫在金塔县威虏大庙,故疑白城子在今金塔县东北二十里的白疙瘩村。[34]此外,《大明一统志》《肃镇志》《甘肃通志》《重修大清一统志》《肇域志》等亦有白城子在肃州卫东北的相似记载。

那么,白城子守御千户所的地望是否就在金塔县东北的白疙瘩村呢?答案是否定的。《明太祖实录》称:“白城子去肃州百余里,北通和林亦集乃,路当冲要,今令肃州卫遣军沙山戍守,去城四十余里,尚遇烽警猝难策应,如置千户所,分拨精壮骑卒就彼屯守,庶得备御。”[35]此为白城子守御千户所设置的背景,由此可推知,白城子应距沙山较近且地理位置冲要。今白疙瘩村一带地势相对平坦,并无地名沙山,而该村村名由来则与村西大片的白色盐碱地有关,这样的自然条件极不适于农业耕作,此处并不具备建立治所的条件,更未发现有城池遗迹,至今仍为人口稀疏的村落,故疑其为白城子之说应误。

此外,“瓜州北有白城子,今安西州北赤斤站,元瓜州地,明永乐中建赤斤蒙古卫”[36]。该地位于今瓜州县东巴兔乡白山。由上引《明太祖实录》可知,白城子附近有一地名沙山,而在今白山东北约40公里处确有一地曰沙山,然而该白城子距离肃州卫约300公里且在和林亦集乃西南,虽为昔时戍守处,但其位于嘉峪关以西,乃赤斤蒙古卫所辖羁縻地区,明并未在此设置过守御千户所,故瓜州东巴兔乡白城子也并非白城子守御千户所治所地望所在。

又《殊域周咨录》记嘉靖七年(1528年)罕东各夷谓“欲分一半白城住牧,一半仍照原拟威虏住牧”[37]。《登坛必究》亦载:“帖木哥土巴等部落安插高台白城山一带,总牙、日羔剌等部落安插肃州威虏、金塔寺一带。”[38]均述及明嘉靖年间曾将嘉峪关外的寄民安置在白城山、威虏等处,分散居住,其目的是为防止各部因“情势难合”而扰乱边地秩序。《五边考》又云:“嘉靖末,嘉峪关属部日羔剌等族因哈密失守,徙居肃州之白城山,即白城子矣。”[39]可知白城山即白城子所在。乾隆《甘肃通志》云:“威虏城在卫东北一百三十里,又白城子在卫东北一百二十里,今皆废。金塔寺古城在卫东北六十里,今为堡。”[40]郭红据此认为白城子应在威虏城附近,但是若此观点成立,则自威虏城至白城子仅有十里的距离,这显然与分散安置寄民的情况不符,故白城子与威虏城相距应该不止十里。那么白城子在什么地方呢?由上文知白城山即白城子所在,考察清楚白城山之地望即可找到白城子。

然而,史料中关于白城山地望的记载并不一致。一说白城山在肃州,如《明史》《殊域周咨录》《皇明象胥录》《明史纪事本末》《渊鉴类函》《武备志》等皆有西番为逃瓦剌侵夺而乞求内迁肃州白城山之事,即指白城山在肃州范围内;另一说白城山在甘州高台,高台“祁连远拱,合黎近峙,白城山顾于前,黑水河绕于后”[41]。《全边纪略》《五边典则》有宣德七年(1432年)西宁卫都指挥佥事李文等曾往甘州白城山招抚逃徙西番的记载。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七十八和《万山纲目》卷三下均载:“白城山在高台县西南八十里,石磴曲折,有林泉之胜。”[42]又《肇域志》高台守御千户所下亦有“白城山在所西南八十里”[43]之说。显然,在甘州高台境内亦有山曰白城,位于高台西南约八十里的地方。

两说似有一误,然《读史方舆纪要》记“白城山在高台所西北百余里”,该山为“甘肃二境接界处,成化以后哈密遗种多迁于此”[44]。又《西域考古录》亦称白城山为甘肃二境接壤处,按白城山乃“嘉靖末日羔剌等族因哈密失守,徙居肃州至白城山,元志白城子在黑水河西,即此”[45]。白城山属观音山分支,恰处于甘州与肃州交界地带,可见两说所指实本非两地。《肃镇华夷志》卷一记肃州城四至,其“东南至白城子二百五十里”[46];雨《边政考》卷四下记肃州卫“东南至白城子二百五十里”、甘州卫“西南至白城子六百里”[47],据此推断白城子应在肃州东南、甘州西南一带,而甘州卫的辖区范围西南未有600里,道里脚程记载恐有误,但从其至到的方位可判断,白城子确在甘、肃二州的交界地带。

《秦边纪略》按“白城子在(乐绾县)西南八十里”,关于乐绾县地望有下河清乡皇城、河西明海子故城、高台县城、骆驼城等争论,而此处记载又称该地“明初为高台站,正统中改为所,西二十里有古台,高一丈,建寺于上,因以名之” [48],推知此“乐绾县”应指正统中设置的高台守御千户所治所,即今高台县,西去高台县80里处恰在酒泉肃州沙山一带。以白城山与沙山证之,则白城子守御千户所的地望应在沙山东北的白城山附近,即今酒泉肃州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与高台县接壤一带。

(原刊于《暨南史学》第9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注释】

[1]〔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太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5页。

[2]〔清〕张廷玉等:《明史》卷3《太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41页。

[3]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7册《元明时期》,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第61页。

[4]对威虏卫和威远、白城子二守御千户地望的考证以郭红《明代都司卫所制度研究》(上海:复旦大学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为主,郭文认为威虏卫地望在今甘肃金塔县威虏大庙,白城子疑在今金塔县东北白疙瘩村,威远城具体地望则未考,仅言应在亦集乃附近。其他硕博论文,基本上都沿袭郭文观点。郭文相关观点后见郭红、靳润成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5]〔清〕张廷玉等:《明史》卷42《地理志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014页。

[6]〔明〕焦竑:《国朝献徵录》卷12《翰林院三》,明万历四十四年本。

[7]〔明〕谈迁:《国榷》卷13“乙酉永乐三年三月甲辰”,清抄本。

[8]〔明〕张雨:《边政考》卷4《形胜建置》,明嘉靖刻本。

[9]〔清〕高弥高、李德魁等纂修:顺治《肃镇志》卷1《沿革》,清顺治十四年抄本。

[10]〔清〕黄文炜、沈青崖纂修:《重修肃州新志》之《城郭》,酒泉:甘肃省酒泉县博物馆翻印(内部资料),1984年,第225页。

[11]〔明〕李应魁著,高启安、邰惠莉校注:《肃镇华夷志》卷1《沿革》,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6页。

[12]佚名著:《秦边纪略》(不分卷),清乾隆钞本。

[13]〔清〕许荣修、李迪等纂:乾隆《甘肃通志》卷11《关梁》,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清〕穆彰阿等: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卷278《肃州直隶州》,四部丛刊续编景旧抄本。

[15]〔清〕穆彰阿等: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卷278《肃州直隶州》,四部丛刊续编景旧抄本。

[16]《明世宗实录》卷351,嘉靖二十八年八月庚申条。

[17]〔清〕黄文炜、沈青崖纂修:《重修肃州新志》之《村堡》,酒泉:甘肃省酒泉县博物馆翻印(内部资料),1984年,第324页。

[18]〔清〕黄文炜、沈青崖纂修:《重修肃州新志》之《沿革》,酒泉:甘肃省酒泉县博物馆翻印(内部资料),1984年,第38页。

[19]郭红、靳润成:《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10-411页。

[20]〔明〕宋濂等:《元史》卷60《地理志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970页。(www.daowen.com)

[21]〔清〕胡渭著,邹逸麟整理:《禹贡锥指》卷10黑水、西河惟雍州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03页。

[22]〔清〕顾炎武:《肇域志》(三)之《陕西行都指挥使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528页。

[23]〔清〕俞浩:《西域考古录》卷5《肃州直隶州》,清道光海月堂杂著本。

[24]〔清〕黄文炜、沈青崖纂修:《重修肃州新志》之《烽堠》,酒泉:甘肃省酒泉县博物馆翻印(内部资料),1984年。

[25]〔清〕黄文炜、沈青崖纂修:《重修肃州新志》之《烽堠》,酒泉:甘肃省酒泉县博物馆翻印(内部资料),1984年。

[26]〔清〕黄文炜、沈青崖纂修:《重修肃州新志》之《烽堠》,酒泉:甘肃省酒泉县博物馆翻印(内部资料),1984年。

[27]〔清〕穆彰阿等: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卷278《肃州直隶州》,四部丛刊续编景旧抄本。

[28]〔清〕俞浩:《西域考古录》卷5《肃州直隶州》,清道光海月堂杂著本。

[29]〔清〕黄文炜、沈青崖纂修:《重修肃州新志》之《烽堠》,酒泉:甘肃省酒泉县博物馆翻印(内部资料),1984年。

[30]佚名:《秦边纪略》(不分卷),清乾隆钞本。

[31]〔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40《地理志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045页。

[32]〔清〕高弥高、李德魁等纂修:顺治《肃镇志》卷1《沿革》,清顺治十四年抄本。

[33]《明太祖实录》卷247,洪武二十九年九月庚申条。

[34]郭红、靳润成:《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10页。

[35]《明太祖实录》卷247,洪武二十九年九月庚申条。

[36]〔清〕张廷玉:《御定资治通鉴纲目三编》卷2,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7]〔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14《西戎》,明万历刻本。

[38]〔明〕王鸣鹤辑:《登坛必究》卷37《辑奏疏说一》,清刻本。

[39]转引自俞浩:《西域考古录》卷5《肃州直隶州》,清道光海月堂杂著本。

[40]〔清〕许荣修,李迪等纂:乾隆《甘肃通志》卷23《古迹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1]〔清〕许荣修,李迪等纂:乾隆《甘肃通志》卷4《疆域》,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2]〔清〕穆彰阿等: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卷278《肃州直隶州》,四部丛刊续编景旧钞本;〔清〕李诚:《万山纲目》卷3《甘肃诸山》,清光绪二十六年长沙刻本。

[43]〔清〕顾炎武:《肇域志》卷3《陕西行都指挥使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536页。

[44]〔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64《陕西十三》,清稿本。

[45]〔清〕俞浩:《西域考古录》卷5《肃州直隶州》,清道光海月堂杂著本。

[46]〔明〕李应魁,高启安、邰惠莉校注:《肃镇华夷志》卷1《沿革》,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6页。

[47]〔明〕张雨:《边政考》卷4《形胜建置》,明嘉靖刻本。

[48]佚名:《秦边纪略》(不分卷),清乾隆钞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