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证受纳与支出粮米的质量,京师粮仓实行“样米”制度。漕粮在起运时,先要抽取干圆洁净的样米进呈三司(户部),经检验合格之后发往指定受纳诸仓,候漕粮到日,诸仓对比照样米,与此相同,方许受纳。“若纲运到岸,诸仓验斛斗湿恶,即时监锁纲官、梢工摊晒干比元样受纳,若有少欠欺弊,即委本所(提点仓场所)勘罪科断”[45]。监仓官吏若受纳“湿恶”不如样米,也要受到处罚。如治平三年(1066年)八月,宋廷“夺监富国仓屯田郎中万及一官,内殿崇班王从谨、西头供奉官戴宏皆勒停。坐受米湿恶坏十八万石也”。[46]
仓粮支出时,要由三司(户部)取样米定等级、仓界分。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八月六日,宋廷诏令:“诸仓斛斗每月委三司取样定三等给粮。”[47]又天圣七年(1029年)十月,三司言:“凡支军粮,皆自粮料院先进样,然后三司定仓廒界分,而以年月次之”,“在京诸军班诸所支月粮,令提点仓场官、三粮料院依排定诸仓年月界分,以军资高下给之”。[48]具体来说,就是粮料院先进样米给三司,由三司确定等级、仓廒界分,然后诸军到指定的仓廒界分,对照样米,请领粮米。如果诸仓支米不如样,也要受到惩处。如景德二年(1005年)十二月,宋真宗“闻有司给诸班粮米粗恶,不与原样同”,“乃诏诸班各特赐米一斛,仓司官吏抵罪有差”[49]。嘉祐八年(1063年),“殿前诸班请粮,比进样异,辄不受散去”,朝廷诏令“提点仓官自今往检视,有不如样,同坐之”。[50](www.daowen.com)
元丰改制以后,进呈样米事归司农寺[51],规定“司农寺丞每月将诸仓见在斛斗,约度色额高下,品定合支自宰执以下至厢军、诸色人等月粮、口食定样供呈,行下粮料院”[5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