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採访底本》附图属于中国方志绘制体系,其绘制很少运用统一简洁的地图图例。由于绘制于清末,并且是“底本”,所以科学性、严格性自然降低,但并不影响其价值。关于《安西採访底本》附图没有采用当时在国家范围内已经通行很久的标准图例,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安西州地处祖国西北,居地偏远,一些先进的科技手段无法传布流通。《安西採访底本·疆域》即言:“(至)京师六千一百八十里……距兰州省城二千一百四十里。”
2.直至清末,绘图者依然未能普遍接受和使用经纬度测绘方法。即便运用经纬度测绘方法,相当一部分绘图者对经纬度绘制法的掌握程度不够,依然信任中国传统的计里画方的网格法。最明显的一例就在于光绪时期“会典馆”绘制的《皇舆全图》,其套用了西方的经纬度坐标体系和中国的计里画方的网格法。其实这两个系统是互不兼容的:计里画方的方格网并不能随便套用在地图投影的经纬线网格上,地图投影的网格是从球面转变到平面的,经纬线长度的增加,跟实际距离的增加并不一定是同步的[40]。中央地图绘制者尚且如此,何谈地方层面地图绘制之水平。(www.daowen.com)
3.经纬度绘图法在当时基层社会的实用性与可行性问题。对于绘图者而言,经纬度绘图法尚属新事物,在地方志中使用,能看懂的人少之又少,故而其在基层没有实用性,也没有可行性。
4.无人才,无测绘工具。诚如张之洞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给清政府的上书所言:“各州县谙悉舆地之学者甚少,又无测绘仪器,以故茫然无从下手。”[41]本来会典馆要求各省以一年时间绘制好本省地图,但是在无人才、无测绘工具的情况下,有的省用了三年,有的省甚至用了五年[42]。所以地方层面更加不可能拥有“谙悉舆地之学者”,也没有可能购置先进的测绘仪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