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唐代甘草驿在西沙窝三号城址确认

唐代甘草驿在西沙窝三号城址确认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认为,西沙窝三号城址应为唐代瓜沙二州间驿道新道的甘草驿。由长亭驿东去约12.5千米恰为西沙窝三号城址。这三处驿站遗址之间的方位里距,与P.2005所记完全符合,可见西沙窝三号城确应为唐之甘草驿。众所周知,在干旱荒漠地区行进,沿途水源补给为首要条件,而西沙窝三号城恰可满足其需要;同时这一带旺盛生长的甘草、芦苇、芨芨、白刺等植物,又可为过往牲畜提供良好草料。

唐代甘草驿在西沙窝三号城址确认

西沙窝三号城(曾编号为巴州城西一号城),位于西沙窝北部东侧,西北距北路井约2.5千米,东略偏南距巴州古城约14千米,95°17′52.4″E,40°26′47″N,海拔1095米。城址规模较小,平面大体正方形,2013年考察测得其长宽各约43米,东垣、北垣、西垣北段保存稍好,夯层厚约8~12厘米。东垣已被风蚀成数段残垄,残宽6米许,残高1.2~1.5米。北垣亦残宽6米许,残高0.3~1.7米,其东北角为全城最高点,残高2.3米。南垣、西垣南段被细沙砾埋没。2015年8月我们又发现在该城的外侧还有一圈低矮的残墙,痕迹较清晰,长宽各约65米。东垣外侧墙体残高0.2~0.6米,残宽1.5米许。南垣外侧墙体残高0.3~0.4米,残宽1.7米,与南垣相距约9米。西垣、北垣外侧墙体低矮,已不甚明显。城内靠近外侧南垣处有一座房屋台基,长约10米,宽3米许。城内散见较多灰陶片、碎砖块等物,还有残铁片露出。陶片纹饰全系雨点纹、浅窝纹,未见有绳纹者,应系唐代遗存。东南部存生活垃圾一堆,有动物骨头、灰烬遗迹。城址西侧为干涸的湖床,由于地下水位较浅,今仍芦苇丛生,并有甘草、芨芨等生长。

笔者认为,西沙窝三号城址应为唐代瓜沙二州间驿道新道的甘草驿。这条新道开辟于武后天授二年(691年),由沙州东北行,经州城、清泉、横涧三驿,又北行至白亭驿、东北行至长亭驿、东行至甘草驿,又东南行至阶亭驿,再东行抵常乐驿(常乐县),东南到达瓜州(锁阳城)[7]。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甘草驿,右在州东北一百卌五里,东南去阶亭驿廿五里。前刺史李无亏为中间路远,兼有沙卤,奏请,奉敕置。驿侧有甘草,因以为号。”该文书又记:“长亭驿,右在州东北一百廿里,东去甘草驿廿五里。”笔者考得,长亭驿址即在西沙窝西侧的荒滩上,地理坐标X16683、Y4481.3,今仅残存两座夯土墩。由长亭驿东去约12.5千米(约合唐25里)恰为西沙窝三号城址。而阶亭驿址,已如前考为巴州一号烽燧之处,该烽又恰位于西沙窝三号城址东偏南12.5千米处。这三处驿站遗址之间的方位里距,与P.2005所记完全符合,可见西沙窝三号城确应为唐之甘草驿。该城大小又与唐代驿站类城址规模(如前考唐悬泉驿以及唐州城驿、清泉驿等)相似,且靠近湖床(今已干涸),地下水位高,取水用水方便。而且城址距北路井亦较近,该井为一眼淡水泉源,系芦草沟洪积扇扇缘露头泉水,泉源旺盛,可同时供三四百人饮用。这眼泉水亦可为过往行旅提供良好补给水源。众所周知,在干旱荒漠地区行进,沿途水源补给为首要条件,而西沙窝三号城恰可满足其需要;同时这一带旺盛生长的甘草、芦苇、芨芨、白刺等植物,又可为过往牲畜提供良好草料。因而甘草驿设于这里,恰当其位。笔者又从当地了解到,之所以有“北路井”一名,盖因1949年前瓜州通敦煌的北路(南路沿截山子走)经过该井而得名,今天井侧仍有农家车道通行。(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