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氏渡江,历步骘和步协、步阐父子两代人,步协、步阐兄弟久处外镇,故而得罪中枢之人的可能性不大。关于步骘,《三国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后中书吕壹典校文书,多所纠举,骘上疏曰:“伏闻诸典校擿抉细微,吹毛求瑕,重案深诬,辄欲陷人以成威福。无罪无辜,横受大刑,是以使民局天蹐地,谁不战栗?昔之狱官,惟贤是任,故皋陶作士,吕侯赎刑,张、于廷尉,民无冤枉,休泰之祚,实由此兴。今之小臣,动与古异,狱以贿成,轻忽人命,归咎于上,为国速怨。夫一人吁嗟,王道为亏,甚可仇疾。明德慎罚,哲人惟刑,书传所美。自今蔽狱,都下则宜谘顾雍,武昌则陆逊、潘濬,平心专意,务在得情,骘党神明,受罪何恨?”[27]
步骘能为陆逊、顾雍等人说情,即便是自己受罪也没有怨恨什么,可见其品德高尚。王永平先生也论证道:“(步骘)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士人的风范和尊严。”[28]
朱子彦先生在《孙吴的地域集团与立嗣之争》一文中得出结论,“孙吴政权内的江东大族与淮泗集团并无大的矛盾。相反,他们的关系还是比较融洽的”,“在整个孙吴政权的历史上,江东大族与淮泗集团分属南北两个地域,但并无大的利益与矛盾冲突,故并不构成严格意义上的党政”[29]。由此可见,步骘也不会卷入什么党争,也并没有哪一家族与步氏家族结下了深仇。
在太子与鲁王之争中,一般将步骘列入鲁王孙霸的支持者。殷基《通语》曰:
“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奉礼而行,宗事太子,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附鲁王。中外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30](www.daowen.com)
所以清代何焯说:“骘有君子之名,而二宫相构,不能守正,阐之作逆,或其余殃。”[31]何焯不仅认定步骘阿附孙霸,更是指出了步阐叛乱是步骘留下的祸患。笔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从《三国志》中没有发现步骘任何的依附鲁王、迫害太子的记载,特别是《步骘传》中没有任何记载。《孙霸传》中记载:“时全寄、吴安、孙奇、杨竺等阴共附霸,图危太子”[32],这里并没有提到步骘。裴松之在给《孙和传》作注时说道:“步骘以德度著称,为吴良臣,而阿附于霸,事同杨竺,何哉?……骘若果有此事,则其余不足观矣!”[33]裴松之先是用了一个“何哉?”的问句,又说道“骘若果有”,即如果真有的意思,这就说明步骘阿附鲁王并不一定是真的,在裴松之那个时代就已经弄不清楚了。
再看孙霸党羽的命运。朱子彦先生根据《三国志》及裴注等史料检索出了支持鲁王孙霸的朝臣,除了步骘、吕据、全琮、孙弘之外,还有全寄、孙奇、吴安、杨竺、诸葛绰、孙峻等人。[34]孙权在位时“流竺尸于江……又诛寄、安、奇等”[35],吕岱死于太平元年(256年),全琮在赤乌十二年(249年)逝世,其子降魏,吕据死于太平元年(256年),孙弘、诸葛绰被诸葛恪所杀,孙峻在五凤三年(256年)恐惧发病而死。支持孙霸的人或被孙权处死,或被太子和的支持者杀死。孙皓继位是在264年,完全控制朝政最迟在267年,如果孙皓和步阐有上代的恩怨,要杀死步阐,绝不会等到272年再动手。所以笔者认为,清代何焯的结论缺乏史料的支持。
从史料来看,孙皓和步阐两人交集很少,仅有促成孙皓迁都一事。孙皓对步阐应该是没有恶意的,凤凰元年(272年)吴主孙皓召孙皓为绕帐督,《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中解释说:“统禁军绕帐兵,负责宿卫侍从,地位颇重要。”[36]因此,绕帐督往往由有才能的近臣担任。在此之前,宗室孙邻担任此职,《三国志》记载:“在郡垂二十年,讨平叛贼,功绩修理。召还武昌,为绕帐督。”[37]孙皓任命步阐为绕帐督,出于拉拢的目的更多一些。
据司马光《资治通鉴》载:“吴主既克西陵,自谓得天助,志益张大,使术士尚广筮取天下。”[38]孙皓自己认为是“天助”,即非“人谋”。又步阐叛乱后吴国没有任何准备,陆抗分析道:“今反身攻之,既非可卒克,且北救必至,至而无备,表里受难,何以御之?”[39]所以陆抗才会“日部分诸军,令将军左奕、吾彦、蔡贡等径赴西陵,敕军营更筑严围,自赤溪至故市,内以围阐,外以御寇,昼夜催切,如敌以至,众甚苦之”[40],从“无备”及陆抗急切的心情来看,吴国对于这场叛乱措手不及。若孙皓要对步阐不利,应该会有准备。
综上所述,可以判断,步阐的突然叛乱是其内心忧惧所致,并非是孙皓谋划诛杀他。之前我们分析了步阐个人与孙皓的关系,步氏家族和孙皓的关系,都没有发现孙皓有杀步阐的动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