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诒让认为《逸周书·器服解》为“大丧明器之目,可补礼经之阙。《礼记·礼器》云:‘丧礼,忠之至也;备服器,仁之至也。’郑注云:‘谓小敛大敛之衣服,葬之明器。’即此篇名之义。”[137]罗家湘认为:“《逸周书·器服解》文字属遣策,可以肯定必非原书,而是混入的墓中文字。”是将“汲冢的遣策混入了今本《逸周书》中,由于遣策中有‘器服’字样,就方便地顶替了已经亡佚的《器服解》的位置”。[138]罗家湘的推论值得考虑,《器服解》“器服数:犊四,棓、禁、丰一,、荒韦独。乐:铋㻡参,冠一,竿皆素独。二丸弇焚菜脍五昔”这样的文例、内容确实与遣策相类,其中的“铋”可能是“瑟”之误释,“丸弇”可能是战国遣策中习见的“卜缶”,楚文字中“卜”写法与后世“丸”非常接近。如果将《器服解》从遣策名物、文例的角度解读,一定会有新的认识。
江西南昌火车站东晋墓所出永和八年(352年)衣物疏所记“女青诏书”,又见于端方所藏的《北齐武平四年(580年)王江妃衣物疏》[139],学者考证衣物疏中的“女青诏书”即今存《正统道藏》洞神部戒律类所收《女青鬼律》。学者曾推定《女青鬼律》成书于北魏初年或宋初。白彬先生征引南昌火车站东晋墓所出永和八年衣物疏和其他六朝地券中的“女青诏书”材料,指出《女青鬼律》成书年代至少不晚于永和八年(352年),[140]这一结论无疑是正确的。
经过几代学人半个多世纪的研究,使我们对遣策及其所记名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遣策研究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对车马器的释读,有时很难分清主件还是附件,车器还是马具。在器物对应上存在以遣策文字迁就器物,或以器物迁就遣策文字的不良倾向。遣策中存在一定量的方言词汇没有引起重视,导致误释、误读。另外文字考释中征引过晚的训诂材料做支撑或辗转通假都是非常犯忌的,所以遣策研究还有待深入。
(原刊于《社会科学战线》2018年第10期)
【注释】
[1]〔宋〕聂崇义纂辑,丁鼎点校:《新定三礼图》,北京:清华大学岀版社,2006年,第586-588页。
[2]史树青:《长沙仰天湖岀土楚简研究》,北京:群联岀版社,1955年,第2页。
[3]陈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若干问题考述》,载《文物》1972年第9期。
[4]陈伟:《包山楚简初探》,武汉:武汉大学岀版社,1996年,第190-192页。
[5]杨华:《襚·赗·遣》,载《学术月刊》2003年第9期。
[6]高大伦:《“遣策”与“赗方”》,载《江汉考古》1988年第2期。
[7]米如田:《“遣策”考辨》,载《华夏考古》1991年第3期。
[8]郭若愚:《战国楚简文字编》,上海:上海书画岀版社,1994年,第112页
[9]刘国胜:《楚遣册制度述略》,载楚文化研究会编:《楚文化研究论集》第6集,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36页。
[10]郑曙斌:《遣策的考古发现与文献诠释》,载《南方文物》2005年第2期。
[11]洪石:《东周至晋代墓所岀物疏简牍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载《考古》2001年第9期。
[12]刘国胜:《读西汉丧葬文书札记》,载《江汉考古》2011年第3期。
[13]田天:《西汉中晚期遣策的变迁及其意义》,载王煜主编:《文物、文献与文化——历史考古青年论集》第1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14]马雍:《吐鲁番的“白雀元年衣物券”》,载《文物》1973年第10期。
[15]黄烈:《略论吐鲁番出土的“道教符箓”》,载《文物》1981年第1期。
[16]郑学檬:《吐鲁番出土文书〈随葬衣物疏〉初探》,载韩国盘主编:《敦煌吐鲁番出土经济文书研究》,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1986年。
[17]侯灿:《吐鲁番晋——唐古墓出土随葬衣物疏综考》,载《新疆文物》1988年第4期。
[18]孟宪实:《吐鲁番古墓出土随葬衣物疏的性质与发展》,载《新疆地方志》1993年第1期。
[19]钟国发:《也谈吐鲁番晋——唐古墓出土随葬衣物疏》,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20]党燕妮、翁洪涛:《从吐鲁番出土随葬衣物疏看民间宗教观念的变化》,载《敦煌学辑刊》2001年第1期。
[21]刘安志:《吐鲁番所出衣物疏研究二题》,载《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22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22]黄景春:《谈所谓“白雀元年衣物疏”》,载《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4期。
[23]汪桂海:《汉代简牍中的告地策资料》,载卜宪群、杨振红主编:《简帛研究2006》,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42-248页。
[24]田天:《江苏邗江胡场五号汉墓木牍的再认识》,载李学勤主编:《出土文献》第3辑,上海:中西书局,2012年,第302页。
[25]2004年,湖北荆州纪南镇松柏村M1汉墓出土63枚木牍和10枚木简,木牍内容为遣册、簿册、牒书、诏令、历谱等,10枚木简作为各类木牍文书的标题分置在各类木牍后面,分类捆绑在一起。其中一枚木简书写“右方遣书”,这无疑是遣册牍的题名。参见荆州博物馆:《湖北荆州纪南松柏汉墓发掘简报》,载《文物》2008年第4期。
[26]田河:《出土战国遣册所记名物分类汇释》,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27]刘国胜、胡雅丽:《湖北老河口安岗楚墓竹简概述》,载《文物》2017年第7期。
[28]刘国胜:《楚丧葬简牍集释》,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7-8页。
[29]湖北省博物馆、孝感地区文教局、云梦县文化馆:《湖北云梦西汉墓发掘简报》,载《文物》1973年第9期。
[30]湖北省考古研究所:《江陵凤凰山西汉简牍》,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31]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编:《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78-85页。
[32]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高台18号墓发掘简报》,载《文物》1993年第8期。
[33]湖北省荆州博物馆编:《荆州高台秦汉墓——宜黄公路荆州段田野考古报告之一》,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22-229页。
[34]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二、三号墓》卷1,北京:文物岀版社,2004年,第238页。
[35]杨定爱:《江陵县毛家园1号西汉墓》,载《中国考古学年鉴(1987年)》,北京:文物岀版社,1988年,第204页;刘国胜:《读西汉丧葬文书札记》,载《江汉考古》2011年第3期。
[36]刘国胜:《楚丧葬简牍集释》,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7-8页。
[37]黄盛璋《江陵高台汉墓新岀“告地策”“遣册”与相关问题发覆》,载《江汉考古》1994年第2期;刘国胜:《高台汉牍“安都”别解》,载《古文字研究》第24辑,北京:中华书局,第444-448页;鲁西奇:《汉代买地券的实质、渊流与意义》,载《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1期。
[38]田天:《西汉中晚期遣策的变迁及其意义》,载王煜主编:《文物、文献与文化——历史考古青年论集》第1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39]连云港博物馆等编:《尹湾汉墓简牍》,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3页。
[40]窦磊:《汉晋衣物疏集校及相关问题考察》,武汉: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年,第2页。
[41]李正光:《长沙北门桂花园发现晋墓(晋升平五年)》,载《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11期。
[42]扬州博物馆:《江苏仪征县胥浦101号汉墓》,载《文物》1987年第1期。
[43]江西省历史博物馆:《江西南昌市高荣墓的发掘》,载《考古》1980年第3期。
[44]柳洪亮:《新出吐鲁番文书及其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9页。
[45]中国文物研究所等:《吐鲁番出土文书》(图文对照本)第1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第143页。
[46]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86页。
[47]端方:《陶斋藏石记》卷13,清宣统元年印本,第6-8页。
[48]江阴博物馆:《江苏江阴叶家宕明墓发掘简报》,载《文物》2009年8期。
[49]黄景春:《早期买地券、镇墓文整理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8页。
[50]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岀版社,1957年,第54-57页;商承祚:《战国楚竹简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
[51]湖南省文管会:《长沙仰天湖第25号木椁墓》,载《考古学报》1957年第2期;商承祚:《战国楚竹简汇编》,齐鲁书社,1995年;湖南省博物馆:《长沙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
[52]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商承祚:《战国楚竹简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
[53]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望山楚简》,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商承祚:《战国楚竹简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冢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54]荆州地区博物馆:《湖北江陵藤店一号墓发掘简报》,载《文物》1973年第9期。
[55]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56]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天星观1号楚墓》,载《考古学报》1982第1期。
[57]参见《新中国考古五十年》,北京:文物岀版社,1999年,第301-302页;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序言》,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序言第4页。
[58]湖北省铁路考古队:《包山楚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59]张绪球:《宜黄公路仙江段考古发掘工作取得重大收获》,载《江汉考古》1992年第3期。
[60]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老河口安岗二号楚墓发掘简报》,载《文物》,2017年第7期;刘国胜、胡雅丽:《湖北老河口安岗楚墓竹简概述》,载《文物》2017年第7期。
[61]黄冈市博物馆等:《湖北黄冈两座中型楚墓》,载《考古学报》2000年第2期。
[6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信阳长台关七号楚墓发掘简报》,载《文物》2004年第3期。
[63]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武汉丁家咀M1、M2出土战国竹简》,载《文物》2015年第6期。
[64]2010年2月5日《中国文物报》有简介;李天虹:《严仓1号墓墓主、墓葬年代考》,载《历史研究》2014年第1期。
[65]2015年2月27日《中国文物报》有介绍;荆州博物馆:《湖北荆州望山桥一号楚墓发掘简报》,载《文物》2017年第2期。
[66]湖北省博物馆等:《湖北云梦西汉墓发掘简报》,载《文物》1973年第9期。
[67]湖南省博物馆等:《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73年。
[68]何介钧:《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第1卷:田野考古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www.daowen.com)
[69]湖北省博物馆:《光华五座坟西汉墓》,载《考古学报》1976年第2期。
[70]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凤凰山西汉简牍》,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71]南京博物院、连云港市博物馆:《海州西汉霍贺墓清理简报》,载《考古》1974年第3期。
[72]南波:《江苏连云港海州西汉侍其墓》,载《考古》1975年第3期。
[73]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78-86页。
[74]临沂市博物馆:《山东临沂金雀山周氏墓群发掘简报》,载《文物》1984年第11期。
[75]周锦屏:《连云港市唐庄高顶顶汉墓发掘报告》,载《东南文化》1995年第4期。
[76]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77]扬州博物馆:《江苏仪征县胥浦101号汉墓》,载《文物》1987年第1期。
[78]湖北省博物馆编:《书写历史—战国秦汉简牍》,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75页。
[79]连云港市博物馆:《连云港市陶湾村黄石崖西汉西郭宝墓》,载《东南文化》1988年第2期。
[80]南京博物院:《江苏仪征烟袋山汉墓》,载《考古学报》,1987年第4期。
[81]院文清:《江陵张家山两座汉墓出土大批竹简》,载《文物》1992年第9期。
[82]湖北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扬家山135号秦墓发掘简报》,载《文物》1993年第8期。
[83]湖北省荆州博物馆编:《荆州高台汉墓——宜黄公路荆州段田野考古报告之一》,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
[84]湖北省荆州市周梁玉桥遗址博物馆:《关沮秦汉墓简牍》,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85]陈松长主编:《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简牍》,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年。
[86]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03》,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87]连云港市博物馆:《江苏连云港海州西汉墓发掘简报》,载《文物》2012年第3期。
[88]刘绍刚、郑同修:《日照海曲汉墓出土遣册概述》,载《出土文献研究》第12辑,中西书局,2013年。
[89]郑忠华:《印台墓地出土大批西汉简牍》,载荆州市博物馆编:《荆州重要考古发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207页。
[90]荆州博物馆:《湖北荆州纪南松柏汉墓发掘简报》,载《文物》2008年第4期。
[91]杨开勇:《谢家桥1号汉墓》,载荆州市博物馆编著:《荆州重要考古发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194页。
[92]《中国文物报》2008年8月29日有介绍。
[93]南京博物院:《江苏连云港市海洲网幢汉木掷墓》,载《考古》1963年第6期。
[94]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江苏盐城三羊墩汉墓清理报告》,载《考古》1964年第8期。
[95]党寿山:《介绍武威出土的两件随葬衣物疏木方》,载《武威文物考述》,武威:武威市光明印刷物资有限公司,2001年,第62-66页。
[96]南京博物馆、连云港市博物馆:《海州西汉霍贺墓清理简报》,载《考古》1974年第3期。
[97]连云港博物馆等:《尹湾汉墓简牍》,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51-155页。
[98]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云南边境地区(文山州和红河州)考古调查报告》,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年。
[99]李静:《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藏衣物数试释》,载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简帛》第10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211-216页。
[100]安徽省文物工作队:《安徽南陵麻桥公社东风大队东吴墓》,载《考古》1984年第11期。
[101]党寿山:《介绍武威出土的两件随葬衣物疏木方》,载《武威文物考述》,武威:武威市光明印刷物资有限公司,2001年,第66-67页。
[102]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1994》,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103]端方:《陶斋藏石记》卷13,上海:商务印书馆,1910年;史树青:《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法书大观》卷12《战国秦汉唐宋元墨迹》,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66-67页。
[104]李正光:《长沙北门桂花园发现晋墓(晋升平五年)》,载《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11期。
[105]江西省博物馆:《江西南昌晋墓》,载《考古》1974年第6期。
[106]李均明、何双全:《散见简牍合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26-29页。
[107]梁继红:《武威出土的汉代衣物疏木牍》,载《陇右文博》1997年第2期。
[108]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南昌火车站东晋墓葬群发掘简报》,载《文物》2001年第2期。
[109]寇克红:《高台骆驼城前凉墓葬出土衣物疏考释》,载《考古与文物》2011年第2期。
[110]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甘肃高台县骆驼城墓葬的发掘》,载《考古》2003年第6期。
[111]张俊民:《甘肃玉门毕家摊出土的衣物疏初探》,载《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7辑,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第400-407页。
[112]以上7枚衣物疏收藏于甘肃高台博物馆,释文见吴浩军:《河西衣物疏丛考》,载张德芳主编:《甘肃省第二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308-322页。
[113]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玉门金鸡梁十六国墓葬发掘简报》,载《文物》2011年第2期。
[114]陶玉乐:《浅谈金塔出土的衣物疏》,载《陇右文博》2012年第1期。
[115]窦磊:《夏侯妙妙衣物疏补释》,载《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系列活动——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甘肃兰州,2016年,第641页。
[116]中国文物研究所等:《吐鲁番出土文书》(图文对照本)第1-4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1996年。
[117]小笠原宣秀:《吐鲁番出土的宗教生活文书》,载《西域文化研究》第三《敦煌吐鲁番社会经济资料》(下),东京:法藏馆,1960年。
[118]陈国灿:《斯坦因所获吐鲁番文书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
[119]柳洪亮:《新出吐鲁番文书及其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
[120]黄文弼:《吐鲁番考古记》,北京:中国科学院出版社,1954年,第33页。
[121]荣新江、李肖、孟宪实:《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122]荣新江:《吐鲁番文书总目》(欧美收藏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49页;王璞:《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图书馆藏高昌郡时代缺名衣物疏考》,载《吐鲁番学研究》2009年第2期。
[123]樊锦诗、彭金章:《敦煌莫高窟北区B228窟出土河西大凉国安乐三年(619)郭方随葬衣物疏初探》,载台湾《敦煌学》第25辑,2004年,第515-528页。
[124]江阴博物馆:《江苏江阴叶家宕明墓发掘简报》,载《文物》2009年8期。
[125]陆锡兴:《利用考古新发现,发展传统训诂学》,载《古代汉语》2008年第1期。
[126]田河:《出土战国遣册所记名物分类汇释》,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9-24页。
[127]田河:《出土战国遣册所记名物分类汇释》,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221-222页。
[128]孙欣:《汉墓遣册词语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66-75、85-90、94页。
[129]田河:《出土战国遣册所记名物分类汇释》,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79-184页。
[130]窦磊:《汉晋衣物疏集校及相关问题考察》,武汉: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年,第197页。
[131]吴娅娅:《吐鲁番出土衣物疏辑录及所记名物词汇释》,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161-165页。
[132]彭浩:《楚人的纺织与服饰》图87,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马怡:《尹湾汉墓遣册札记》,《“诸于”考》,载李学勤、谢桂华主编:《简帛研究2002、2003》,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西郭宝墓衣物疏所见汉代织物考》,载卜宪群、杨振红主编:《简帛研究2004》,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33]刘国胜:《楚丧葬简牍集释》,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萧圣中:《曾侯乙墓竹简释文补正暨车马制度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田河:《出土战国遣册所记名物分类汇释》,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罗小华:《战国简册中的车马器及制度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年。
[134]周纬:《中国兵器史稿》,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103页。
[135]程欣人:《古殳浅说》,载《江汉考古》1980年第2期,第60-63页。
[136]裘锡圭、李家浩:《曾侯乙墓竹简释文与考释》第31条,载《曾侯乙墓》(上),北京:文物岀版社,第1989年。
[137]黄怀信:《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岀版社,第1100页。
[138]罗家湘:《〈逸周书·器服解〉是一份遣册》,载《文献》2001年第2期。
[139]端方:《陶斋藏石记》卷13,清宣统元年印本,第6-8页。
[140]白彬:《江西南昌东晋永和八年雷陔墓道教因素试析》,载《南方文物》2007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