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解决中国史教学中的名物训诂问题

解决中国史教学中的名物训诂问题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遣策名物材料可以匡补古注旧训,判定是非,有助于解决因古名物训释模糊、形制不明所造成的文献悬案。[135]一些考古报告也将有刃殳定名为三棱矛。曾侯乙墓遣策记载“杸”和“晋杸”两种殳,曾侯乙墓所出有刃殳自名“曾侯之用殳”;又另岀有无刃“殳”,据《考工记》注殳的两端有铜套,显然是无刃殳。裘锡圭、李家浩先生据此三重证据对两种殳做了很好的分辨,指出简文所记的殳正好有两种,一种称“杸”,一种称“晋杸”。

解决中国史教学中的名物训诂问题

遣策名物材料可以匡补古注旧训,判定是非,有助于解决因古名物训释模糊、形制不明所造成的文献悬案。

作为周代五兵之一的“殳”,后世学者对其解说却存在诸多分歧:(1)杖说。《广雅·释器》:“殳,杖也。”《诗经·卫风·伯兮》:“伯也执殳。”马瑞辰传笺通释:“殳为戟柄之称,又为杖之别名。”(2)无刃兵器说。《释名·释兵》:“殳,殊也,长一丈二尺而无刃,有所撞挃于车上,使殊离也。”(3)农林之器说。周纬说:“今戈、戟、矛均易考实,而殳独阙如,想必其形制及用途更偏重于农林方面无疑。”又说:“殳为击兵,打麦拍稻,或砍树劈柴,均可用之。”[134](4)三棱矛说。程欣人认为:“殳既列为‘五兵’之一,不可能无刃……晋殳和殳的基本形制应皆三刃一锋的三棱矛。”[135]一些考古报告也将有刃殳定名为三棱矛。曾侯乙墓遣策记载“杸”和“晋杸”两种殳,曾侯乙墓所出有刃殳自名“曾侯之用殳”;又另岀有无刃“殳”,据《考工记》注殳的两端有铜套,显然是无刃殳。夏侯湛《猎兔赋》“拟以锐殳,规以良弓”,“锐殳”应是有刃殳。裘锡圭、李家浩先生据此三重证据对两种殳做了很好的分辨,指出简文所记的殳正好有两种,一种称“杸”,一种称“晋杸”。显然“杸”就指有刃的殳,“晋杸”则指两端有铜套的无刃殳,[136]殳之疑惑涣然冰释。(www.daowen.com)

曾侯乙墓竹简记录了多种车马配驾方式,过去学界存在争议的骖、及六驾制度也赖此得以解决。《诗经·秦风·小戎》:“骐駵是中,骝骊是骖。”郑玄笺:“中,中服也;骖,两也。”《战国策》:“拊骖无笞服。”高诱注:“两旁曰骖,辕中曰服。”《说文·马部》:“,骖旁马。”《后汉书·舆服志》:“在左马轭上”刘昭注:“,亦名骖。”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驾三马曰骖,中一马曰驾,旁两马曰。”类似的训释还很多,都将骖、相混。曾侯乙墓遣策172号简:“殇褑之骊为左之骊为左骖,卿士之骊为左服,集君之骊为右服,建巨之牸为右骖,之骊为右。边舆人=(六马)。轩。”从这些简文记载可以明确“骖”是服马左右两旁的马,“”是指骖马左右两旁的马,骖、还是有严格区分。马王堆3号汉墓遣策61至64号简分别记载:“安车一乘,驾六马;大车一乘,驾六马;温车二乘,乘驾六马;辌车二乘,乘驾六马。”可证古代六驾方式确实存在,而且六驾也不仅仅限于天子使用。类似的例子还很多,不一一列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