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钢桥横跨海河,连接河北区、红桥区、南开区与和平区,是由中山路进入大胡同、东马路和和平区等繁华商业区的重要通道,也即现金钢桥的位置。该桥的修建源于袁世凯的“移津督政”政策。1901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后,于1902年将原驻保定的总督衙门移驻天津,将海河北岸原淮军的海防公所改为直隶总督衙门。为了摆脱老龙头火车站的租界管制,提高其政治地位,便于往返京津两地,迁天津新址后,在河北种植园南侧斥巨资新建火车站,称“总站”,即现在的天津北站。1903年建成后,又从北站修通一条直达衙署的大马路,命名为“大经路”。为了与海河对岸相沟通,将原窑洼木浮桥改建成双叶承梁式刚架桥。该桥长76.20m,宽6.45m,桥台用条石砌筑,桥面铺木板,可以开启。因是钢结构,又有标榜桥体坚固具有超强承载力之意,故名“金钢桥”,其实不然。该桥建成后不能负重,限载通行,故又于1924年在桥下游18m处另建一座大型双叶立转开启钢桥。
新桥由美国施特劳斯公司设计并供应材料,中国大昌公司负责安装。桥长85.80m,宽17m,两旁各有2m宽的人行道,桥墩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面可以从中间用电力操纵吊起开成八字形行船,形式很像古代护城河上的吊桥。新桥仍称为金钢桥,老百姓俗称其为“新铁桥”。此桥也即为1996年改建前之金钢桥。新桥建成,大经路也于是年铺成沥青路。当时,从北站通过宽阔的大经路跨越金钢桥,直达海河对岸,交通极为方便。新桥建成后,老桥即成便桥,1927年停用。1942年,侵华日军将桥梁拆除制造军火,仅余下四座桥墩。1981年,为缓和新桥上交通拥挤堵塞状况,利用老桥墩整修加固成钢架便桥,未用多年又废弃。
海河上很多建于当时的著名桥梁在之后的岁月中均经历过多次修缮,金钢桥就是其中之一。据档案记载,1945年,金钢桥的桥面及便道板因为久未修理已破败不堪,对往来频繁的车辆行人构成很大危险。主管部门对其进行了一次较系统的翻新维护,更换了大部分的桥面材料,使得该桥得以重新投入运营。新桥自1924年建成至1996年已有近百年历程,又因年代久远,桥底钢板已经锈蚀,桥身亦不能启动,且桥体整体下沉成危桥,亟须改建。现在横跨于海河之上的彩虹式金钢桥就是在新桥基础上于1996年年底重建的,仍沿用原桥名。重建后的金钢桥为双层拱桥,下层桥利用旧桥墩改建为三孔钢与混凝土组合的箱梁桥,上层桥采用三孔中承式无推力拱桥结构。重建后的金钢桥造型新颖、美观,体现了很强的时代感,为海河又新添一道宏伟靓丽的新景观。
屈指算来,时至今日,重建前的金钢桥已有百年历史。从文物与历史角度讲,可与仍屹立于海河之上的金汤桥、解放桥并称为三个“老古董”,价值极高。为了承继历史,重建金钢桥后,按缩小比例复制了原金钢桥,并置于附近的金钢公园内,让人们仍能一睹重建前金钢桥的风貌,如图7-4所示。
图7-4 金钢公园一角(www.daowen.com)
碑文记载:金钢桥始建于1903年,为长76.4m、宽6.45m的三孔铁桥,后失修停用。1924年,为适应天津商埠发展之需,乃重修金钢桥,桥长89.8m、宽14.15m,共三跨,中跨长42.6m,主桥结构为铆接钢桁架形式的双叶立转开启桥,历经72载,遂成危桥,且不堪维修,于1996年对其进行改建,拆除老的立转式开启铁桥,建成双层桥梁,下层桥利用旧桥墩改建为三跨钢-混凝土组合梁桥,上层新建三跨系杆拱桥,主跨101m。在金钢桥旁建金钢公园,并按1∶20的比例建成金钢桥模型,以作纪念。
金钢公园与改建后的金钢桥近在咫尺如图7-5所示,金钢桥老桥缩尺模型和崭新的金钢桥同入一画,分别记录了跨越百年的两个时代。
图7-5 新老金钢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