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蓝色硅谷:全球海洋创新高地的建设策略

蓝色硅谷:全球海洋创新高地的建设策略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2020年,蓝色硅谷成为我国海洋创新的领导者,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引擎和我国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走向深海的桥头堡,成为亚太地区领先的海洋创新高地。发挥海洋国家实验室创新引领作用,承接国家科技重大课题,主导或参与国际重大科技合作计划。加快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重大“国字号”研发机构建设。

蓝色硅谷:全球海洋创新高地的建设策略

到2020年,蓝色硅谷成为我国海洋创新的领导者,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引擎和我国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走向深海的桥头堡,成为亚太地区领先的海洋创新高地。同时,蓝色硅谷成为全球创新链上必不可少的环节,全球创新网络节点枢纽的主要功能板块基本具备。具体表现为:具有关键核心技术优势,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活力显现,在世界原创技术领域具有一席之地;成为先进技术输出输入中心,建成全球最大的海洋技术交易平台;孵化培育一定数量的旗舰型科技型企业,成为知名企业研发中心的聚集地;人才蓄水池效应显现,对海洋领域的高端人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宜居宜业,形成海洋特色的城市人文生态。

1. 支持海洋科技研发

打造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面向深水油气田开发、深海矿物开采与利用、海洋观测网络建设与运行维护等领域的要求,集中布局和规划建设大洋钻探船、深海空间站、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等一批国家重大海洋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形成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海洋科学研究实验基地。

打造海洋研发机构集聚基地。发挥海洋国家实验室创新引领作用,承接国家科技重大课题,主导或参与国际重大科技合作计划。支持国家深海基地建设多功能、全开放的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国家大洋考察与深远海资源开发保障母港。推动山东大学海洋气候环境模拟试验室打造全球规模最大、国际影响力最深的海洋气候环境研究中心。加快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重大“国字号”研发机构建设。支持社会化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探索产业技术研发体制机制创新。鼓励科研机构、企业自建或共建涉海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工程)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建设,提升海洋自主创新能力。

组织开展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面向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海洋科技发展前沿,组织开展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变化、海洋生命过程与资源利用、海底过程与油气资源、海洋生态环境演变与保护、远海和极地极端环境与战略资源等前沿研究,引领全球海洋科技发展趋势。

2. 完善海洋科技成果交易体系

建立国家海洋技术交易市场和一批海洋专业领域技术转移中心,扶持社会化技术转移机构,融合技术市场各方资源,整合技术转移环节,集聚海洋技术转移各方资源,搭建全球化的海洋技术第四方交易平台。创新知识产权交易模式和手段,通过合同科研、专利使用许可、衍生公司、概念证明中心、创新集群、与企业/大学的战略合作等途径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技术交易模式,研究推进科技成果成熟度评价和价值评估在技术交易中的应用和推广。开展全球海洋技术转让、技术许可、技术入股、联合开发、融资并购。建立海洋科技成果挂牌交易规则和机制,加快海洋科技成果商品化、资本化和证券化,打造海洋知识产权示范区。

充分利用国家、省、市级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通过补助、奖励、股权投资等方式,带动多元化资本投入,支持产业集群中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3. 培育海洋新兴产业

借鉴国内外孵化器运营管理模式和产业培育先进理念,突出海洋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孵化,在蓝谷建设海洋专业孵化园。选择合适区域集中建设产业园区,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建设国际联合产业创新园,打造与国际接轨的产业发展集聚区。建立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支持体系,通过降低创业门槛、提供资金保障、强化创业指导等措施,支持孵化器和孵化性产业园发展,打造海洋高技术企业孵化基地。(www.daowen.com)

发挥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品牌效应,大力发展海洋优势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海洋装备制造、高端养殖、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环保与防灾减灾等海洋高技术产业。围绕打造完整的海洋新兴产业链条,制定蓝色产业招商路线图,吸引相关企业落户。围绕海洋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国家海洋局一所等重大平台,引进上下游产业链涉海龙头项目,鼓励龙头企业主导产业技术产业联盟建设,培育涉海行业协会、产业联盟,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4. 集聚海洋高端创新人才

制定出台蓝谷高端人才引进培养政策,建立健全海洋特色鲜明、人才激励效果显著的蓝谷人才激励政策体系,为不同层次的人才提供完善的居留落户、子女就学、安家补贴、配偶安置、医疗养老等保障。设立蓝谷人才专项培养基金,以科技领军人才、创业人才、创新团队为重点,遴选培养科技领军人才或创业团队。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统筹规划建设不同层次的人才公寓,制定人才公寓管理办法,出台人才分层次租金补贴制度,不断优化配租模式。规划建设国际化学校,满足高端人才的子女就学需求。

强化“国字号”科研机构的人才培养功能,支持海洋国家实验室实施“鳌山人才计划”,面向全球选聘海洋领域高端人才,培养国际级海洋科技领军人才和海洋领域国家级杰出青年学者。发挥区内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中心的引才主体作用,鼓励行业领军企业及产业技术联盟实施人才战略,支持通过举办高端学术会议、短期培训、创业大赛等活动,吸引各类人才入区工作交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科研院所、企业通过设立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与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等载体引才引智。设立海外人才工作站和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加大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坚持以用为本,通过才智并进、智力兼职、人才租赁等方式实施“柔性引才”。探索建立“政府部门-用人单位-高校机构”三方合作的模式,统筹推进海洋、金融、投资、商务等各类高层次人才引进。

5. 建设特色滨海新城

充分保护和发挥区域内山、海、泉等自然优势,加大城市绿化景观和生态保护投入,不断优化城市生态,切实提升城市品位和人居环境,打造以人为本的绿色低碳生态系统。创建以绿色交通体系为主导的交通发展模式,实现绿色交通系统与土地使用的紧密结合,提高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的出行比例。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全面推广便民自行车,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和应用力度,形成“自行车+公交+有轨+轻轨”的绿色出行模式。促进能源节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禁止燃煤锅炉,推进实现天然气管线全覆盖,建立以天然气为主体,海水源、土壤源、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热源为补充的能源结构体系。

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以精细化管理提升现代化城市管理与服务水平。建立以城市居民和企业为对象、以互联网为基础、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一站式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搭建成本集约、服务智能、管理高效的城市管理、城市安全和应急指挥等维护城市稳定的信息化平台。集成各种交通网络模式、服务提供商、车辆与用户,建立有效、实用的智能交通模式。

以蓝谷深厚的海洋历史文化底蕴为基础,在新城建设过程中突出海洋特色,弘扬海洋文化,彰显海纳百川、开放包容、勇立潮头、同舟共济的蓝谷人文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完善新型人文社区建设标准体系,科学规划社区布局,完善社区功能,提升生活品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