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青岛:打造全球海洋创新高地

青岛:打造全球海洋创新高地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浦发银行在国内银行业率先成立的首家蓝色经济金融服务中心落户青岛,在海洋能源、海洋生物、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科技、海洋物流、海洋环保等细分行业形成特色化产品体系和服务方案,积极支持海洋经济发展。

青岛:打造全球海洋创新高地

1. 高端海洋科学研究机构

青岛拥有教育部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农业部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等31家以海洋科研与教育为主的机构。近几年,一大批涉海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的研发机构落户青岛。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获批建设并全面启动运行,国家深海基地投入使用,7 000米载人深潜器“蛟龙”号正式入驻母港,成为世界第五大深海技术支撑基地。中科院、中船重工、中国电科、中海油机械总院等17个国字号科研产业基地建成运营,西安交大、哈工大、天津大学、清华大学等10所重点高校先后在青岛建立研发机构,阿斯图中俄科技园、中乌特种船舶研究设计院等8个国际高端研发平台加快建设。

2. 海洋科学研究基础设施

青岛建有海洋科学观测台站11处,其中国家级1处,部委级6处;拥有各类海洋科学考察船20余艘,目前已有、在建的千吨级以上科考船达到了14艘,科考船数量和质量在国内首屈一指,其中“东方红2”号海洋实习调查船、“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名录;建有科学数据库12个,种质资源库5个,样品标本馆(库、室) 6个;中科院海洋所建成了青岛市海洋科研领域首个10万亿次高性能计算平台,高性能计算能力大幅度提升。青岛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近岸、近海至深远海并辐射到极地的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系统化海洋调查能力。

3. 涉海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青岛市通过推动重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整合和统领本地海洋科技资源和力量,组织和实施海洋重大科学任务和工程,促进多学科、多领域协同创新,提升海洋科技创新的基础能力和体系竞争力。青岛市有涉海领域科技创新载体107家,占全市创新载体总数的1/5,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7家、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8家、市级重点实验室13家;有各类涉海工程技术中心18家,其中省级以上涉海工程技术中心7家,市级涉海工程技术中心11家;建立涉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家。

4. 海洋人才队伍

2016年全市各类海洋人才达到4.3万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8人,两院院士18人、外聘院士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6人,长江学者17人,泰山学者20人,博导364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人员144人;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点7个,博士学位二级学科授予点42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5个。根据综合Web of Science 数据库Incites平台等研究筛选后,共得到国内涉海优秀人才1 934人,青岛涉海人才具有明显优势,占全部人数的比例高达26%,其中在海洋基础科学研究人才分布方面,青岛具有明显优势,比例高达34%,在海洋工程技术研究人才方面,青岛仍然保持领先位置,但比例仅为15%。另据青岛市蓝色经济发展办公室对全市海洋领域人才调查数据显示,目前青岛市具备初级以上职称的海洋领域人才共7 189人,应用技术开发人才与基础研究人才的比例约为2 :1 (工程技术研究人才4 745人、基础科学研究2 444人)。高级职称中基础研究人才比例高于应用技术开发人才,初中级职称中应用技术开发人才比例高于基础研究人才。

5. 海洋科技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建设

结合国家科技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围绕海洋科技创新,优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结构,推动科技服务社会化,技术交易、知识产权创业孵化、检验检测等科技创新支撑服务体系等专业化服务在海洋科技创新中发挥支撑作用。2014年10月,科技部批复青岛市在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标志着青岛市成为国家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的核心区。建成全国首个海洋专利数据库,内容包括了全球102个国家关于海洋方面的专利数据,涵盖了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船舶装备制造等,为青岛的相关企业和高校院所提供了海洋方面的科技创新、知识产权的信息检索和保护。孵化器工程累计开工1 153万平方米,竣工1 001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超过5 000家,构建起以蓝色经济为核心,以新材料、新信息、新能源、新医药、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孵化服务体系。浦发银行在国内银行业率先成立的首家蓝色经济金融服务中心落户青岛,在海洋能源、海洋生物、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科技、海洋物流、海洋环保等细分行业形成特色化产品体系和服务方案,积极支持海洋经济发展。国家海洋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是由国家发改委、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建设和成立的海洋设备检测机构,建设内容包括海洋设备综合检测实验室、水下设备检测实验室、海洋工程及船舶电缆和脐带电缆检测实验室等8个海洋设备专业实验室和1个综合科研及模拟训练实验室,将建成具有鲜明蓝色经济特色的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平台体系,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全国海洋装备制造企业的产品研发、质量保证和国内外市场准入提供权威检测和技术支持。

6. 海洋科技创新投入

为了支持青岛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国家省市各级政府都加大了投入力度,带动海水养殖、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等产业快速发展。2012年按照财政部和国家海洋局的要求,青岛市开展了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试点工作,2012至2014年连续三年,财政部、国家海洋局累计下达青岛市补助资金2.3亿元,支持项目39项(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类33项,公共服务平台类6项)。2011到2014年,海洋领域共承担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4项,包括863计划16项、省自主创新专项15项,国际科技合作、国家重点新产品和富民强县各1项,项目资金2.43亿元。2015年,青岛市海洋领域共有7项入选省、市自主创新重大专项,共落实财政经费支持2 700万元,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完成投资1 609.5万元,带动社会投资1.2亿元,在水产种苗和水产品加工出口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洋新材料产业、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海水淡化产业等方面组织实施一批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提升了蓝色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7. 海洋科技产出

青岛海洋科研的成果引领了我国海洋产业新方向,以“鱼、虾、贝、藻、参”为主的中国海水养殖5次产业浪潮均发源于青岛,带动了全国海洋水产业的发展。承担“十五”以来国家“863”、“973”计划55%和91%的海洋科研项目,荣获国家海洋创新成果奖占全国50%。海洋科技专利授权量逐年提高。2010~2013年青岛海洋专利申请量分别是84、127、168、172件,海洋专利授权量分别是20、50、67、109件。2013年青岛市海洋科技专利授权量超过上海(101件),跃居国内沿海城市第一位。2015年仅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等5家驻青科研院所发明专利授权量就有183件。2015年青岛市海洋领域技术成交额实现4.32亿元,同比增长89.50%,占全市总技术交易额4.82%。2016年第一季度实现海洋技术交易128项,技术交易额9 280.71万元,占全市总技术交易额4.43%,较2015年同期增长66.92%,其中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为主要交易形式,占全市涉海技术交易的75.321%,说明青岛海洋领域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以产学研结合等形式共建技术研发体系,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各交易主体参与技术交易的积极性和技术扩散能力比较高。(www.daowen.com)

8. 海洋科技园区建设

在蓝色经济发展方面,突出功能区带动,优化蓝色经济布局,重点规划建设西海岸新区、红岛经济区和蓝色硅谷核心区三大海洋产业功能区,突出产业支撑,培育蓝色优势产业。实施蓝色跨越三年行动计划,打造了14个海洋特色产业园,滚动推进了一批海洋经济重点项目建设。西海岸新区,青岛市政府下放市级经济管理权限,统筹实施陆海统筹综合改革试验、土地管理综合改革试点等29项改革试点,着力打造蓝色高端新兴产业聚集区,一批过百亿元的项目加快推进。红岛经济区则着力打造滨海科技人文生态新城,规划建设海洋装备产业园,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获批国家级产业基地,其中“国家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2014年年底已被科技部正式获批建设。蓝色硅谷核心区2014年年底成为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已经集聚了国家海洋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12家“国字号”项目,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等高等院校达到8家。

9. 涉海创新政策体系

为了支持海洋科技创新发展,青岛市已形成了“科技专项资金与计划项目管理、科技奖励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人才引进与培养、创新载体建设、创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与园区、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九个方面为主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先后发布和出台了《关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关于实施“千帆计划”加快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建设支持创客发展的实施意见》、《创业青岛千帆启航工程实施方案》、《青岛市科学技术局高端研发机构引进管理暂行办法》等地方政策,为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孵化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推动众创空间科学构建、健康发展、创新载体建设、建设知识产权强市等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4年度青岛市组织开展了“蓝色小巨人计划” (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项目申报工作,向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生产、服务的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贴息或无偿补助,根据企业申报的项目给予20万元到50万元不等的资金支持。2014年11月设立了青岛市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这是全国首支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也是全国第一个专项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基金,主要为活跃技术交易市场交易活动,具有研发投资资本化、项目选择市场化、基金管理专业化的特点。

10. 海洋经济发展状况

十二五”时期,青岛实施蓝色跨越3年行动计划,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海洋工程等海洋产业蓬勃发展,占GDP比重逐年提高。2015年,全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2 093.4亿元,同比增长15.1%。海洋经济占GDP比重突破22%。其中,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设备制造业和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四个主导产业增加值总量达到1 305亿元,占海洋经济比重达到62.3%。新兴海洋产业发展迅速,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海水利用、海洋科研教育和海洋金融服务业等为主的新兴海洋产业增加值突破250亿元,达到256.8亿元,同比增长15.5%,增速较全市海洋经济快0.4%;占海洋经济比重达到12.3%。

11. 海洋国际科技合作

青岛海洋国际科技合作基础雄厚,与国际海洋城市的交往十分广泛,先后举办过许多高层次、大规模的国际、国内海洋高峰论坛、海洋科技学术会议、展会等活动,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与国外开展了多层次的交往和合作。

“中国·青岛海洋国际高峰论坛”自2009年以来已经举办了五届,论坛由山东省政府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2个部委共同发起,致力于利用科技进步支撑海洋发展,为建设“海洋强国”建言献策。2016年青岛海洋国际高峰论坛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黄岛论坛,开启了东盟10国与中、日、韩海上互联互通新时代,共同探讨海洋科技如何推进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自2014年开始,青岛连续两年举行国际技术转移大会,通过论坛研讨、推介竞秀、项目对接、技术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推动国内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技术转移机构开展国际创新合作与跨国技术转移对接。中俄工科大学联盟(英文简称“ASRTU”,中文简称“阿斯图” )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和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共同发起,汇集了中俄工科精英大学50个,推进了中俄人才交流与科技合作,总部设在蓝色硅谷。

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坚持走对外开放、国际合作的道路,通过组建国际化的学术委员会、发起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等形式,构建链接全球的海洋科技合作网络,先后与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斯克瑞普斯海洋研究所等国际知名海洋研究机构建立密切合作联系,同时与英国国家海洋研究中心、英国欧洲海洋能中心、俄罗斯希尔绍夫海洋研究所签订了合作协议,与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韩国也建立了合作关系。

中科院海洋所有29人次在重要国际学术组织中任职,先后主持召开了第十一届国际海藻学术大会、第五届国际藻类学术大会、第四届亚洲海洋地质学大会等重要的国际会议,开展了中日东海物质通量合作研究、中美南黄海环流与沉积等近 50 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一所、青岛农业大学等相继在东南亚、非洲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海洋观测数据共享平台和联合研发中心,科研辐射范围不断扩大。在中国国家海洋局和韩国海洋水产部等有关部门指导下,1995年5月海洋科学合作与开发机构—中韩海洋科学共同研究中心在青岛成立,推动了60多个合作项目的开展,促成了中韩涉海单位签署了十多个合作谅解备忘录和2 000多名中韩涉海专家之间的交流。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先后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斯捷潘诺夫物理研究所共建“中白海洋光电和激光技术联合实验室”,与乌克兰马卡罗夫国立船舶设计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成立了青岛中乌特种船舶研究设计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