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家族
家族,由家庭组成,是社会的细胞。在江南,大家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三国东吴时期,江南吴地的顾、陆、朱、张与会稽越地的虞、魏、孔、贺都是著名的大家族、著名的世族大地主。晋时,文化家族也开始形成,谢灵运是谢玄之子、谢混之侄,庾肩吾与庾信父子同在文学史上享有美誉,鲍照,鲍令晖兄妹同以诗赋闻名;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均以书法著称于世。
在江南,有着浓重的文化氛围,文化家族代代相传逐渐形成文化群体、文化世家。
元代著名书画家兼诗人赵孟,其弟赵孟坚,被世人称为“吴兴二赵”,孟妻管道升,子赵雍均善书画,有“绘画世家”之称。其外甥王蒙,亦精于诗画,为元四大家之一,他的画,“从赵文敏风韵中来,故酷似其舅,又泛滥唐宋诸名家,而董源、王维为宗。故其纵逸多姿,又往往出文敏规格之外,若使叔明(王蒙)专师文敏,未必不为文敏所掩”(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仿叔明画题》)。
沈周是明四大家之一,他的诗书画被称为三绝。沈氏是吴中典型的文化世家,自其祖父到其孙,一门五代,无不精通诗文书画,其中的承继关系,正可窥出一丝文化家族的影像。沈周弟子文征明一家是流寓江南的文化家族中的一个典型。文氏家族人才辈出,几十人在诗坛上负有盛名,前后历经八代不衰,生命力旺盛也是文化家族的一个特点。
陆游的家学渊源可以追溯到晋代,有人说他是文学家陆机、陆云的后代,他自己也说唐代宰相陆贽是其祖先。对陆游最有影响的是其高祖陆轸及祖父陆佃。陆轸,官至吏部郎中、直昭文馆。曾祖陆任国子博士,赠太尉;祖父陆佃,做过尚书左丞,赠太师、楚国公。陆氏四代,均善诗,书香门第的文化熏陶,使陆游不到二十岁就已不同凡响,脱颖而出。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王家也是业儒之家,其父王华是明宪宗成化年间状元,任南京吏部尚书。龚自珍也是出身于诗礼之家,父亲,伯父皆是进士,祖父是举人。外祖父段玉裁,是训诂考据学派大师,经学家,母亲段驯,长于吟诗作赋。
(2)文人群落
文人群落的形成,有时和共同的艺术观点紧密相连,有时也许只有某一方面的相似。他们一般生活在同时同地,而且社会地位、文化教养、艺术观点,艺术风格和师承渊源都很相近。但有的虽然处于同一地域、同一时期,但他们很难将其归入同一群落。比如中国书法史上颇具盛名的唐初四杰中的二杰——虞世南、褚遂良。前者是余姚人,后者是杭州人,皆为越地。二人都师法“二王”,并都有所发展和创新。
A.宋、元四家
南宋以后,政治中心南移,江南画坛也成为全国之冠。著名的南宋四家为李唐、马远、夏、刘松年。四人中,除李唐为河阳三城人士外,其余均为浙江人。马远、夏都是擅以山水入画的大家,同是南宋院体画的代表。文征明评价二人画风:“马远之画以深远意境取胜,夏之画以情趣盎然为最。”刘松年是南宋著名人物画家,代表作是《中兴四将图》。元代,院体画衰落,“元四家”兴起,使山水画画风有了一定的变化,“元四家”成为明清山水画的先驱,元四家中,黄公望与倪云林分别是尝熟、无锡人士,王蒙为吴兴人,吴镇为嘉兴人。黄公望和倪云林都师法董源,用笔简练,意境深远。王蒙、吴镇的画风,挥洒淋漓,笔力劲爽,注重情趣、意境。
B.浙派与吴派
明代江南画坛出现了两个不同的画派体系,浙派与吴派,反映了江南画坛两派不同风格的相互竞争,影响与融合,这种状况在中国画坛上持续了近三百年的历史。
浙派与吴派分别师承南宋院体派和元四家山水画派。南宋院体派以严整苍劲的画法著称,元四家则表现为枯寂幽淡的风格。
明代,由于统制阶级政治需求,竭力恢复汉人之制,设置画院,反对元四家的风格,有意识地提倡院体画派。由于浙江本身就保留着院体画派,捷足先登,成为一个派系,涌现了不少著名的画家,如戴进等。
戴进(1388—1462),钱塘人,擅长山水、人物、花朵、翎毛。他的画法,以唐、马、夏为主,也旁及北宋诸家。他的艺术才能是在死后才被确认的,人称“浙派”的始祖。宫延画家吴伟,以戴进为师,充分发挥了马、夏的风格,使作品更加豪放。明代浙江还有一位奇才,那就是徐渭,徐文长,他的画用笔放纵,水墨淋漓,尤其他的花卉、翎毛,对后世的郑板桥、齐白石均有影响。
吴派,即吴门画派,是指明代中叶主要出现于苏州城区的一个影响较深的画家群体。“吴门画派”一名始见于董其昌为杜东原《南村别墅图册》所作题跋,云:“沈恒吉学画于杜东原,石田先生之画传于恒吉。东原已接陶南村,此吴门画派之岷源也。”
吴派的鼎盛时期共90年左右,这是和它最具盛名的代表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大家的艺术活动时间联系在一起的。
清学者钱谦益在《牧斋初学集》中介绍书画大家沈周时说:“其产则中吴文物风土清嘉之地,其居则相城,有水有竹、菰芦虾菜之乡;其所事则宗臣元老,周文襄、王端毅之伦;其师友则传望硕儒,东厚、完庵、钦谟、原博、明古之属;文人名士,伯虎、昌国、征明之徒。有三吴、西浙、新安佳山水,以供其游览;有图书子史,充栋溢杼,以资其朗读;有金石彝鼎、法书名画,以博其见闻;有春花秋月,名香佳茗,以陶写其性情;烟风月露、莺花鱼鸟,揽结吞吐于毫素行墨之间,声而为诗歌,绘而为绘画。”
吴门艺术家以元为宗,但褪减其浑润和放逸之气,赋予清逸的入世之气;对于宋之画风,则剔除其典丽和劲道之气,吸取其结构谨严之长,并赋予雅逸之风。这样一“变”—“化”,便创造出了一种雅俗共赏的文人画,作品具有淡雅、秀丽、明快、清新、以健笔写柔情的风格,超凡浑逸,着意发挥笔墨之美,抒发雅逸的意境,并将诗书画有机地结合于一体——这就是吴门画派的艺术特点。(www.daowen.com)
沈周画风追董、巨,又师吴镇和王蒙。他有“滥觞董、巨意亦广,望洋不至当如何”之叹。他的画在吴派中最具隐逸风格。山水、人物、花鸟俱擅,尤以山水成就最大。他有细笔和粗笔两种画法,世称“细沈”和“粗沈”。“细沈”当推《庐山高图》,“粗沈”当推《清涣垂钓图》。
文征明的作品更具雅俗共赏的特色。他“细文”的代表作首推《绿荫清话图》一类的长轴画。他画了不少如《拙政园十二景》那样通俗性较强的图画。人物画当推《湘君湘夫人图》。
唐寅也擅山水、人物、花鸟。他继承了许多宋画家的风格,却又有着文人画的气韵。他的人物画很多,尤以仕女画最具盛名。
仇英山水和人物画都很擅长,故宫搏物院藏有他的《故事图册》,均为人们熟悉的题材。
吴门画派一方面直接孕育了以董其昌、陈继儒为首的松江派,从而又影响了清初的“四王”为代表的娄东派和虞山派;另一方面,吴门画派写实景的艺术又影响到以描写黄山为特点的新安派画家群。
C.扬州八怪
隋炀帝《龙舟曲》云:“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这两句诗非常形象地描绘出了扬州的地理位置。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政局相对地稳定。当时,两淮盐利甲天下,扬州是两淮转运使的住地,盐业极盛,盐商鳞集。漕运和盐业,使扬州具有特殊的地位,成为东南一大都会。据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从清初到乾隆末,扬州本地的和从外地来的知名画家,共约一百数十人。在资本主义萌芽和封建壁垒的撞击中,人们要求变化,渴望创新。在画坛的革新潮流中,石涛是先行者,“八怪”是主力军。
八怪到底是哪八个人,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有郑燮、金农、黄慎、李、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罗聘等八人,还有华嵒、闵贞、高凤翰、边寿民、陈撰等之说。何以称怪呢?他们敢于大胆革新,绘画风格冲破文人画束缚,思想行为与当时的习俗也不大一样。保守的人,自然以“怪”视之了。
扬州八怪在艺术观点,创作方法上具有共同的特征,他们主张创新,注重实践。写实和写意结合,以写意为主,写神与写形结合,以写神为重。或豪放泼辣,或清新潇洒,都富有生气。八怪的作品,涉及山水,人物、化卉几个领域。金农画过鬼,罗聘进一步创作《鬼趣图》,以鬼喻人。他们的梅、兰、竹、菊能脱前人窠臼。郑燮在一幅《墨竹图》挂轴上题有这样的文字:“扬州汪士慎,字近人,妙写竹,曾作两枝,并瘦石一块,索杭州金寿门(冬心)题咏。金振笔而书二十八字,其后十四字云:‘清瘦两竿如削玉,首阳山下立夷齐。’自古今题竹以来,从未有用孤竹君事者,盖自寿门始。寿门愈不得志,诗愈奇,人亦何必汩富贵以自取陋!”我们从中可见“杨州八怪”们对待生活、艺术的态度。
D.吴地戏曲家群落
吴地戏曲家群落是清初一个重要的戏曲家群落,它对清代及其以后数百年我国剧坛的创作和演出等,都曾给予巨大而又积极的影响。其骨干与一般成员约有28人,剧本有230多种,曲学论著有4种。
吴地戏曲家群落的为首者,是吴县的李玉,以书斋题名“一笔庵”而别署“一笔庵主人”。清初大诗人吴梅村在李玉参与订正的《北词广正谱》一书序中说:李玉明末“连厄于有司”,到了清朝,更是“绝意于仕进”,而专心致力于戏曲创作了。至今为人所知的戏曲有37种,如《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清忠谱》等。明代末年,李玉就以“一、人、永、占”四剧享名剧坛,合称为《一笠庵四种曲》,以“一”、“占”两剧成就最高。吴梅村曾给《清忠谱》写序,“事俱按实,其言亦雅驯,虽云填词,目之信史可也。”李玉堪称我国有清一代的戏曲大师。
在吴地戏曲作家中,创作剧本较多的还有朱佐朝,创作剧本有37个,代表作为《渔家乐》,他是吴地戏曲家中仅次于李玉的重要人物。
另一个重要人物是朱素臣,他是当时吴下著名的曲韵学家,代表作为《十五贯》、《秦楼月》等,《四奇观》一剧是他和远房兄弟朱佐朝合著的。
丘园,字屿雪,与李玉、朱佐朝极友好,代表作有《党人碑》与《虎囊弹》。
曾对吴地戏曲家群落给以提拔、支持、指导者有冯梦龙、吴梅村、沈自晋、钱牧斋等文学大师。除钱牧斋外,其他三人还经常参与这个戏曲家群落的活动,因此也可以算作吴地派成员。
冯氏编订《墨憨斋定本传奇》19种,其中有几种是根据李玉作品改写的,如李玉的“一、人、永、占”四剧,都予以收入。而吴梅村,除为李玉作序外,还不断游扬这一群落活动的意义。他曾向钱牧斋推荐李玉其人,常有书札往还。钱牧斋与李玉等也有所直接交往。
至于沈自晋,乃是有明一代“吴江派”沈氏嫡传,是大曲家沈的侄儿,与吴地派戏曲家往来甚密,常作剧艺切磋。清人南渡后的丁亥之秋,曾将其先辈沈《九宫十三调曲谱》增补为《南词新谱》,在成稿未印前,特地到吴县交与李玉并转请吴地其他戏曲家如朱寄林、王续古乃至冯梦龙等诸位过目、审定;这几位至今仍载于《南词新谱》书首参阅者名单中,足见沈自晋与这一戏曲家群落之间的诤友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