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吴越地区的古代物质文化中,最为源远流长,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大概要算稻作与丝织。太湖地区是世界上丝织业的发源地,早在良渚文化时期,已生产出精致的丝织品。但进入文明时代以后,中国的丝织业中心就转移到中原,春秋战国时期,吴越的丝织业竟默默无闻。唐宋以后,江南的丝织业才在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又逐渐成为中国丝织业的中心。与丝织业有点不同,吴越地区的稻作文化,在新石器时代居于领先地位,春秋战国时代仍居领先地位。
(1)新石器时代
中国的史前稻作文化遗存,基本上集中于长江中下游,以浙江的河姆渡和罗家角的年代为最早。
浙江余姚河姆渡 距今七千年。
浙江桐乡罗家角 距今六、七千年。出土的稻谷比河姆渡的小,估计原千粒重约20—21克。
杭州水田畈 在属于良渚文化的第四层中发现炭化稻谷。
湖州钱山漾 发现成堆炭化稻谷和稻米。
上海马桥 泥质残陶器有稻谷印痕。
江苏吴县草鞋山 草鞋山第十层距今六千年,属马家浜早期文化。
吴县东坊摇城遗址 古井中清理出数十粒稻谷。
江苏无锡仙蠡墩 在崧泽文化层发现成堆稻谷。
在吴锡锡山公园 在良渚文化层发现不少稻谷凝块。
南京庙山(遗址在长江北岸) 发现一件红色陶衣的器盖上面有明显的稻壳痕迹。距今约五千年。
南京小丹阳 发现水稻粒,距今约四五千年。(www.daowen.com)
安徽潜山薛家岗 发现稻壳。
安徽肥东大陈墩 发现大量的稻粒结块。
安徽固镇县濠城镇 于其新石器时代台形遗址的炭灰中发现烧焦的稻粒。
安徽含山大城墩 发现大量的碳化稻谷。
安海县白泉镇十字路遗址 在夹碳陶中有谷壳遗存,陶器器壁中还可以看到炭粒结晶。该遗址属河姆渡文化第三期。
宁波市郊妙山乡八字桥遗址 该遗址相当于河姆渡文化第三、四期,出有稻谷遗存。
据学者统计,我国历史文献上明确记栽有野生稻生长的资料主要有10条,其中8条位于长江下游及其附近,这一情况正好同最早的栽培稻遗存分布区域相合。因为栽培稻是由野生稻培育而成的。野生稻丰富的地方,其自然条件必定适宜于水稻的人工栽培。
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说河姆渡与罗家角是亚洲最早栽培水稻的地方,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地方之一。
(2)商周时期
在中原进入夏代以后,长江下游却出现了暂时的文化低潮,这时期出土的遗物很少。由于吴越两国的早期历史,文献失载,当时两国农业经济的具体情况,后人也无法知晓。但吴越乃水乡之地,其谷宜稻,吴越两国早期居民的主要粮食作物,也应该是水稻。
《越绝书》记述吴越争霸事,经常提到“农桑”的“蓄积”问题。大夫文种分析吴国的有利条件时,首先肯定“吴甚富而财有余”。所谓“富”“余”首先指粮食充足。所以文种献策于越王勾践,“请籴入吴”。《越绝书》把越灭吴的历史写在以“请籴”为题的卷内。可见,粮食在吴越争霸中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吴越春秋》记载越国向吴国“请籴”粮食之事说“吴王乃与越粟万石”。二年后,越国“粟稔”,还于吴。吴越借还粮食,动辄就是“万石”,可见产量相当可观,非大面积种植不可。
吴越青铜农具种类、数量繁多。这些青铜农具主要用于被“命为上种”的水稻栽培。仅绍兴出土的越国青铜农耕具,就有“推割器”、“锄”、“铲形器”、“(镢)”、“镰”五种。铁制农具有“锄、、镰,器形和铜制完全相同。这些农具也见于吴越的其它地区。这些金属农具中,最富有吴越文化特色的是锯镰。
锯镰是半月形的收割工具,刃部刻有紧密平行的锯齿,与今天江南地区割稻的镰刀基本相似。据学者统计,见于著录与收藏的传世品有14件,建国后发现并公开报道的有55件,合计69件。这些锯镰的年代约在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中期之间,地处长江下游的安徽、江苏、浙江共出土49件,几占90%。青铜锯镰的中心分布区与中国水稻的发源地隔数千年而重合。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从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期,长江下游一直是中国稻作文化的中心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