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唐玄宗亲信姚崇言听计从,削贵族权势,痛改颁赏政策

唐玄宗亲信姚崇言听计从,削贵族权势,痛改颁赏政策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玄宗亲政后,任命姚崇为兵部尚书,进拜中书令,还封他为梁国公。姚崇劝谏唐玄宗削弱权贵之家的权势,让他珍惜爵禄赏赐,积极采纳敢于直言进谏的臣子们的建议,不要随便接受臣下进献的贡品,也不要和大臣们开一些轻慢无礼的玩笑,唐玄宗全都照做。那天罢朝以后,高力士劝谏玄宗道:“陛下刚刚亲政,臣子们上奏言事的时候,您应该当面表达出自己的态度,为什么对姚崇的建议不闻不问、一句话都不说呢!”

唐玄宗亲信姚崇言听计从,削贵族权势,痛改颁赏政策

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是唐朝的一位贤相,他文武双全,武则天时期就已经拜朝入仕。玄宗亲政后,任命姚崇为兵部尚书,进拜中书令,还封他为梁国公。在他的辅佐下,玄宗时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玄宗很赏识姚崇的政治才能,即使别人诋毁,他也要坚持任用。最初,姚崇还是同州的刺史,唐玄宗想任命他为宰相,张说因为忌恨姚崇,便指使人在玄宗面前对姚崇大加弹劾,但唐玄宗置之不理。张说又让殿中监姜皎对唐玄宗说:“臣知道陛下一直在物色一位能担任河东总管的合适人选,臣想为陛下推荐一位称职的人。”唐玄宗忙问是谁,姜皎回答道:“姚崇文武全才,是合适的人选。”唐玄宗大怒,说:“这肯定是张说的主意,你竟敢来欺骗朕,罪当处死!”姜皎吓得赶紧叩头谢罪。唐玄宗立即派宦者把姚崇征召过来。姚崇到的时候,正在狩猎的唐玄宗马上就召见了他,将他任命为兵部尚书。

姚崇曾经三次担任宰相,每次都兼任兵部尚书,不仅处理政务精明干练,对于边境地区的兵马器械粮草的情况,也都了然于胸。唐玄宗刚即位的时候,励精图治,凡事都要先问问姚崇的意见,姚崇也每次都能做到对答如流,而他的同僚们只能做一些唯唯诺诺的事情,因此玄宗对他十分信任。姚崇劝谏唐玄宗削弱权贵之家的权势,让他珍惜爵禄赏赐,积极采纳敢于直言进谏的臣子们的建议,不要随便接受臣下进献的贡品,也不要和大臣们开一些轻慢无礼的玩笑,唐玄宗全都照做。

有一次,姚崇向玄宗奏请提拔任用郎吏的时候希望能按照顺序,而玄宗始终默不作声,只是一直盯着宫殿的屋顶看,姚崇说了好几次,玄宗都不理。姚崇感到害怕,赶紧退了下去。那天罢朝以后,高力士劝谏玄宗道:“陛下刚刚亲政,臣子们上奏言事的时候,您应该当面表达出自己的态度,为什么对姚崇的建议不闻不问、一句话都不说呢!”唐玄宗回答道:“朕让姚元之替朕总理政务,若是有军政大事,则可以当面奏呈,共同商议;像郎吏的任命升降这样的小事,也要来打扰朕吗!”高力士把玄宗的话告诉了姚崇,姚崇这才转忧为喜。

姚崇的两个儿子都在东都洛阳的官署中任职,仗着自己的父亲对魏知古有恩,就大肆为他人私下向魏知古求官。魏知古把此事告诉了玄宗。几天后,玄宗假装漫不经心地询问姚崇说:“您儿子的才干品性如何?现在任的是什么官职啊?”姚崇揣摸到了皇帝的心思,回答说:“臣有三个儿子,有两个都在东都洛阳任职,他们平时私心过重,行为也不检点;现在他们肯定是私下嘱托了魏知古一些什么事情,臣还没有来得及去询问他们。”玄宗本以为姚崇会为自己的儿子有所隐瞒,听到他这样回答,高兴地说:“您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呢?”姚崇回答道:“魏知古地位卑微的时候,臣曾经在很多方面关照过他。臣的儿子们都非常愚鲁,肯定以为魏知古会因为感激臣而纵容他们为非作歹,才敢托付他一些事情。”这件事情让唐玄宗觉得姚崇是一个正直无私的人,而认为魏知古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想要将其罢黜。姚崇坚决地劝谏玄宗不要这样做,说:“这件事是臣的两个儿子犯了错,破坏了陛下的法度,陛下能把他们赦免,对于臣来说,已经是万幸了;如果陛下因为臣而斥逐了魏知古,天下的人一定会以为陛下是在偏袒臣,这样会让大唐的圣誉受损。”唐玄宗沉默了良久,最终答应了他的请求。

开元四年(716),山东地区出现了特大蝗虫灾害,而有些灾民只是在田地的旁边设祭祈福,却不去捕杀蝗虫。姚崇向玄宗奏请派御史去到各地督促百姓捕杀蝗虫。有些人觉得蝗虫过多,不可能将其尽除,玄宗也对此举感到疑惑。姚崇说道:“现在山东地区的蝗虫漫山遍野,黄河南北两岸的百姓深受其害,怎么能眼睁睁看着蝗虫吞噬禾苗,却不去动手灭蝗救灾呢!就算这样做不能把蝗虫全部杀死,也比养蝗成灾要好。”唐玄宗就同意了。卢怀慎又提出,如果捕杀了过多的蝗虫,怕会不利于天地阴阳之气的调和。姚崇反驳道:“当年楚庄王吞下了水蛭,他的病就好了;孙叔敖杀了双头蛇,上天就降福给他。现在为什么不忍心杀死蝗虫,却忍心看着百姓活活被饿死呢!如果杀死蝗虫真的会招来灾祸,就让我姚崇一个人承当责任吧!”在姚崇的坚持下,这场蝗灾得以平息。以后虽然连年蝗灾,但也没有造成大面积的饥荒。

姚崇没有自己的住宅,居住在罔极寺中。后来,他因为患了疟疾跟玄宗请了假,玄宗经常让人来看望他,询问他日常饮食起居的情况,甚至一天能达数十次。源乾曜上奏言事的时候,如果玄宗对他的回答满意,就会说:“这肯定是姚崇的主意。”如果不满意,就会说:“你怎么不事先和姚崇商量一下呢!”朝中一遇大事,玄宗就让源乾曜去罔极寺询问姚崇的意见。

后来,源乾曜奏请玄宗让姚崇搬到四方馆去住,并允许他的家属一起入馆照料他,玄宗应允。姚崇却不愿意,他坚持认为四方馆里面存着官署的文书,不应是病人住的地方。唐玄宗对他说:“设立四方馆,本意就是为官员服务的。朕安排您住进来,是为了国事考虑。朕恨不得能让您住进宫里,您就别推辞了!”

卢怀慎被称作“伴食宰相”。开元三年(715),唐玄宗把卢怀慎任命为检校吏部尚书,兼黄门监一职。卢怀慎虽然坐拥高官显位,但是为官清廉,行事谨慎,平日里生活朴素俭约,从不行敛财之事。他经常把自己的俸禄和获得的赏赐拿去周济亲戚朋友,自己的妻子儿女却常常要挨饿受冻,他居住的房子也因为年久失修而残破不堪,连风雨都不能遮挡。

卢怀慎和姚崇一起在朝任职。有一次,姚崇因为要给儿子办丧事,向玄宗请了十几天的假,导致需要处理的政务堆积如山,而卢怀慎又难以决断,因而感到十分害怕,就去拜见玄宗向玄宗谢罪。唐玄宗对他说道:“朕任命姚崇是来处理天下政事的,任命您其实只是想让您坐镇朝中,对天下的雅士俗人起到一些镇抚作用罢了。”姚崇休满假期回来之后,用了很短的时间就把那些堆积如山的政务处理完了,不禁露出得意的神情,回过头问紫微舍人齐浣:“我担任宰相,可以与历史上哪个人相比呢?”齐浣没有应声。姚崇接着又问:“把我和管仲晏婴比较,谁更出色?”齐浣答道:“虽然管仲、晏婴奉行的法度没有为后世所沿用,但是起码他们做到了用自己的一生去践行。而您总是随时更改自己所制定的法度,好像比他们差点。”姚崇又接着问:“那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宰相呢?”齐浣答道:“您算是一位救时之相。”姚崇听了以后,非常高兴,把手里的笔扔在桌子上说:“就算是一位救时宰相,也很难得啊!”

宋璟也是一位贤相。唐睿宗时,宋璟因为奏请将太平公主迁去东都洛阳被贬。

当时,姚崇的两个儿子姚彝和姚异,因为平时广泛交结宾客,收受了很多人赠送的礼物而遭到非议。姚崇亲近信任的主书赵诲,因为接受胡人的贿赂被告发,玄宗亲自审讯他,要把他处以死刑,姚崇向玄宗求情,又惹得玄宗很不高兴。姚崇感到不安,多次向玄宗请求辞去宰相的职务,向玄宗推荐了时任广州都督的宋璟来代替自己。于是,开元四年,玄宗把宋璟召回京城,任命他为刑部尚书,没过多久,又把他提升为宰相。

宋璟担任宰相,在选拔人才的时候,能根据个人的长处授予其相应的官职,使朝中文武百官均能人尽其才;在行赏施罚的时候可以做到不顾私情,公平公正;在皇帝面前也敢于直言进谏。玄宗对他十分敬畏,遇上宋璟提出的意见不符合自己心意的时候,也总是曲意听从。

▼ 姚崇的两个儿子姚彝和姚异,因为平时广泛交结宾客,收受了很多别人赠送的礼物而遭到非议。

姚崇和宋璟二人先后担任宰相的职位,姚崇擅长随机应变以使事情得到圆满地解决,宋璟则擅长于秉公执法坚持正道。虽然两个人处理事务的方式不同,但他们能齐心协力地辅佐唐玄宗,使得此时的大唐政通人和,赋役宽平,百姓富庶,社会安定。在唐代众多的贤相之中,前有贞观年间的房玄龄杜如晦,后有开元年间的姚崇和宋璟,其余的宰相都无法和这四个人相提并论。姚崇与宋璟在拜见玄宗的时候,唐玄宗总是站起来迎接他们,当他们要离开的时候,唐玄宗也会在殿前送他们。后来李林甫做宰相的时候,虽然玄宗对他的宠信超过了姚崇和宋璟,但也不曾这样礼遇过他。

开元五年(717)正月,因为太庙中倒塌了四间房屋,唐玄宗便穿着丧服,离开了正殿,去别的殿堂办公。玄宗还想要去东都洛阳巡游,就征求宋璟的意见,得到的答案是:“陛下要服的三年之丧尚未期满,就急着去东都,这恐怕不符合天意,所以上天才降下灾异,以示惩戒;希望陛下打消巡幸东都的念头。”玄宗又询问姚崇的意见,姚崇说:“构建太庙的木材,是前秦皇帝苻坚那个时候留下来的,到现在已经三百多年了,因为时间长了木头腐朽了才倒塌的,只是恰巧赶上了陛下的行期罢了,这不是什么值得奇怪的事情。再说了,君王应以四海为家,如今是因为关中粮食歉收,陛下才要去东都,有关部门已经做好了关于出行的一切准备,陛下不能食言。现在应该做的是将祖宗神主迁移到太极殿中,再重修太庙,关于东行之事应如期进行。”玄宗听了非常高兴,就按照姚崇说的去做了,但也没有因此而疏远责怪宋璟。

于是,玄宗一行启程前往东都。在皇家的车驾经过崤谷的时候,玄宗因为那里的道路狭窄而且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就将河南尹和知顿使二人的职务罢免了。宋璟劝谏道:“陛下在巡游的时候,如果仅因为道路没有修好就要罢免官员的职位,臣担心这不是正确的做法,会使各地的百姓深受其害。”玄宗听了以后,马上将二人赦免。宋璟接着又说道:“陛下想要治他们的罪,又因为臣的一句话把他们赦免,这会让他们只知道感激臣,而不知道感激陛下;陛下应该让他们在朝堂之上听候治罪,再将他们赦免。”玄宗深以为然。

▼ 虽然姚崇和宋璟处理事务的方式不同,却能做到齐心协力地辅佐唐玄宗,使得此时的大唐政清人和,赋役宽平,赏罚分明,百姓富庶,生活安定。

宋璟以前在广州任过都督一职,后来广州地区的官员百姓为宋璟修建了一座遗爱碑。宋璟不以为荣,向玄宗进言说:“臣在担任广州都督的时候,并没有取得什么优异的政绩,现在他们为臣立碑,是因为臣现在身居高位,地位显耀,那些人想要阿谀奉承。要想将这种恶劣的风气革除,必须要从臣这里做起,请陛下令禁止他们为臣立碑。”玄宗接受了他的建议。从此以后,其他各州再也不敢做立碑的事。

有一次,候选的官员之中有个叫宋元超的人,对吏部的官员说自己是宋璟的叔父,希望凭此能得到关照。宋璟知道了以后,写了一篇文书给吏部道:“宋元超确实是我的叔父,因为他一直住在洛城,所以我才没有经常前去参见。我既不敢因为他是我的长辈就替他隐瞒,又不愿意做以私害公的事情。在他提出和我的这层关系之前,吏部可以按照流程章法办事,但是现在他已经把我们的关系声张了出去,那么我必须做到矫枉过正,请你们不要录用他。”宋璟就是这么一个公正无私的人。

宋璟很讨厌那些明明自己有罪却没完没了四处告状的小人,就把这些人全交到御史台治他们的罪。他对御史中丞李谨度说:“你把那些已经认罪答应不再上诉的人释放掉,把那些还仍然不停申诉的人关起来。”因此很多人都怨恨他。正值天下大旱,宫中演的滑稽戏里有一个人扮演旱神,其中一个演员问“旱神”说:“你为什么带着灾祸降到人间呢?”“旱神”回答:“我是奉丞相之命来到人间的。”又问:“为什么?”“旱神”接着说:“无故蒙冤被抓进监狱里的有三百余人,都是丞相授意的,想以此来压制他们,所以我才来到人间降灾以示警告。”唐玄宗也对宋璟的这种行为心生不满。

后来,宋璟建议严厉禁止私铸的劣质钱在市场上流通,并派监察御史萧隐之去江淮一带搜查劣质钱币。因为萧隐之执法严酷,导致当地的百姓怨声载道。因此,玄宗把萧隐之贬官,又将宋璟罢相,任命为开府仪同三司,结果劣质钱币再次泛滥。

▼ 萧隐之去江淮一带搜查劣质钱币,因为执法严酷,导致当地的百姓怨声载道。

宰相张说在武则天时期就被任命为凤阁舍人,因为不愿意伙同张易之、张昌宗二人诬陷魏元忠而被流放钦州(今广西)。唐中宗复位后,张说又被征为兵部员外郎,后又任工部侍郎。没过多久,张说因为母亲去世要守孝,便离职回家了,守孝的时间还没满,中宗又想把他召回来任命他为黄门侍郎。那个时候,很多人不再恪守传统礼教,将在丧期中被起复视为一种光荣的事,但是张说坚守礼制,多次上表给中宗,用诚恳的言语推辞,有识之士都很赞许他的这种行为。服丧期满后,张说又回朝担任工部侍郎,不久又升任兵部侍郎,加弘文馆学士。(www.daowen.com)

唐睿宗继位后,张说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兼雍州长史。唐中宗的儿子谯王李重福意图篡位夺权失败后,朝廷捕获了他的党羽数百人,在东都审讯了几个月,都没能定案,唐睿宗就派张说去审理。张说只用了一个夜晚就把此事查明,认定主谋为张灵均、郑愔等人,并开列了其全部罪状,将其他误捕下狱的人一律无罪释放。睿宗感叹道:“你审理这个案子,没有冤枉好人,没有遗漏罪人。如果你不是一个忠正的人,又怎么能做到呢!”

唐玄宗平定太平公主叛乱后,任命张说为中书令,封他为燕国公。张说因为与姚崇关系不好,几度被贬,后来又被玄宗征召回来继续任职,升为中书令,玄宗泰山封禅时,又任命张说为右丞相兼中书令。

之前担任广州都督的裴先因事被捕下狱,唐玄宗和诸位大臣一起商量应如何处置他的问题。张嘉贞提议对裴先处以杖刑,张说说道:“古人有刑不上大夫之说,因为他们是陪伴在君主身边的人,对他们不用刑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廉耻之心,所以士可杀而不可辱。臣之前在边境巡视的时候,听说陛下在朝堂之上就对姜皎处以杖刑。姜皎乃是三品官员,曾经为朝廷立下些许功劳,如果他有罪的话,罪应处死就处死,罪应流放就流放,为什么随随便便地在众人面前抽打他让他受到羞辱,像对待仆役一样对待他呢!现在姜皎的事已经无法补救了。裴先所犯的罪,应当被处以流刑,陛下怎么能重犯像对姜皎一样的错误呢!”唐玄宗很认同他的看法。

而张嘉贞听闻了张说的这番话以后,很不高兴,在退朝后对张说说:“您何必加深这件事情的严重性!”张说回答道:“宰相这个职位,运气来了,就可以担任的。如果放任对朝廷大臣随意抽打羞辱的行为,恐怕你我将来也会有受辱的那一天。所以,我今天的这番话并非只是为了帮助裴先,也是为天下的士君子们着想。”张嘉贞没有理由反驳。

开元十一年(723),唐玄宗在宫里设立了丽正书院,将秘书监徐坚、太常博士贺知章、监察御史赵冬曦等文学之士纳入其中,让他们在这里从事文学创作,他们有的著书立说,有的负责给皇帝讲论文史,朝廷给予他们的待遇十分优厚。

唐玄宗还将张说任命为修书使,让他管理丽正书院的事务。中书舍人陆坚为此劝谏玄宗,他认为丽正书院的文学之士做的事情于国家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反而白白地浪费了钱财,希望玄宗取消丽正书院,把这些人全部罢免。张说却道:“之前的帝王都是在国家安定繁荣的时候大规模地营建宫室,或是满足自己的耳目声色的需求,只有当今的天子广泛地招纳和礼遇博学多识的文学之士,研究和弘扬以前的圣人遗留下来的文献典籍,这种做法对国家大有裨益,并且也只是耗费有限的钱财。陆子这样说,真是不明事理!”唐玄宗知道这件事情以后,对张说更加赏识,而对陆坚越来越鄙视。

唐玄宗准备重用河南尹崔隐甫。中书令张说觉得崔隐甫没有什么文采,就劝谏唐玄宗任命他为金吾大将军。前殿中监崔日知和张说的关系比较好,张说就把他举荐为御史大夫。但唐玄宗没有按照张说建议的那样做,而是把崔日知任命为左羽林大将,把崔隐甫任命为了御史大夫。因为这件事情,崔隐甫与张说结下了梁子。

张说虽然有才学智谋,但是他很贪财,脾气也很暴躁,和同僚难以处好关系。每当其他的官员所陈述的事情有丝毫不符合他心意的地方,他就当面驳斥别人,有时甚至大声呵斥与谩骂。他不喜欢御史中丞宇文融的为人,又为宇文融的权力上升而感到担忧,因此他经常压制宇文融所提出的建议。中书舍人张九龄提醒张说说:“宇文融蒙受皇上的恩宠,手中掌握大权,而且又是一个能言善辩、很会耍弄权术的人,您要对他多加防备才是啊。”

张说不以为然,轻蔑地说:“那种鼠辈之人,能有什么作为!”后来,崔隐甫、宇文融和时任御史中丞的李林甫联合上奏唐玄宗弹劾张说,说他徇私舞弊,受贿贪污,生活过分奢侈。于是,唐玄宗命源乾曜、刑部尚书韦抗、大理少卿明珪和崔隐甫等人将张说带到御史台审讯。

源乾曜等人审讯了张说一段时间,唐玄宗让高力士前去探视。高力士回来告诉唐玄宗说:“张说头发凌乱,满脸都是污垢,只能在稻草垫子上睡觉,用瓦盆吃饭,非常恐惧害怕的样子,等候着处分。”唐玄宗心生怜悯,再加上高力士在一旁说张说曾有过功劳,唐玄宗下令仅罢免张说中书令的职务,至于他其余的官职保持不变。

张说被罢免中书令的职务以后,就专心在集贤院修撰国史,每每遇到军国大事的时候,玄宗还是会派人去询问他的意见。

开元十八年(730),张说得了病,玄宗每日都派中使去看望他,还亲自书写药方给他。

十二月,张说病逝了,享年六十四岁,唐玄宗还亲自为他撰写碑文。

经典原文:

崇子光禄少卿彝、宗正少卿异,广通宾客,颇受馈遗,为时所讥。主书赵诲为崇所亲信,受胡人赂,事觉,上亲鞫问,下狱当死,崇复营救,上由是不悦。会曲赦京城,敕特标诲名,杖之一百,流岭南。崇由是忧惧,数请避相位,荐广州都督宋璟自代。

译文:

姚崇的两个儿子光禄少卿姚彝和宗正少卿姚异,平日广交宾客,收受了许多礼物,受到当时人们的非议。主书赵诲受到姚崇的亲近信任,他接受胡人的贿赂被发觉,玄宗亲自审讯,罪当处以死刑,姚崇出面营救,唐玄宗因此不高兴。恰巧赶上因特殊情况赦免京城的在押罪犯,唐玄宗在赦免敕书中专门标出赵诲的名字,另处以杖刑一百,并流放岭南。姚崇因此而感到担心和恐惧,便屡次请求辞去宰相职务,推荐广州都督宋璟代替自己为相。

读史学成语

置之不理:置:搁,安放;之:代词,指“它”;不:不去;理:理睬。放在一边,不去理睬,不去照顾。

例句:他对我们的建议置之不理,坚持认为自己是对的,这恰恰是最危险的。

默不作声:不说话不出声,表示沉默的样子。

例句:他默不作声,别人怎么评价他他也不说话,好像批斗会跟他没有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