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一直想立昭仪武氏为皇后,因为她能做到屈身忍辱,对高宗的旨意处处顺从,所以唐高宗才力排众议,坚持立她为皇后。武氏登上了后位,得志以后,就变得恃势专权,时常牵制高宗的行为,惹得高宗非常愤怒。当时,有一个叫郭行真的道士,经常出入皇宫,在宫里施行用来诅咒害人的“厌胜”邪术,被太监王伏胜揭发。唐高宗知道后大怒,秘密将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上官仪召来商议。上官仪劝谏高宗道:“皇后肆意专权,天下人都不喜欢她,请将她废黜。”唐高宗也认同上官仪的看法,立即命令上官仪起草废后的诏令。
武后安插在高宗左右的人将此事告诉了武后,武后赶忙跑来和高宗推心置腹地交谈。武后对高宗说:“您是个好皇帝,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可是您有一个弱点,就是耳根子比较软,拿不定主意,很容易听信他人的谗言。您怎么会想废掉我呢,只是在上官仪的挑唆下难以把握,所以才差一点把我废掉了。如果您真的这样做了,这将会是您多大的失误啊。为了不再让您出现这样的失误,以后我就陪您一起上朝,这样的话大臣对您说的是忠言还是谗言,我都会帮助您好好分析,这样您就不会再做鲁莽的事情了。”高宗面对武后羞愧难当,不忍心将其废黜,还是像原来一样对待她,但是又害怕武后因为此事怨恨恼怒,就哄骗她说:“我本来是没有废后的想法的,都是因为上官仪给我出了这个主意,才会这样。”武后是不会放过上官仪的,因为上官仪之前和王伏胜侍奉过已经被废黜掉的太子李忠,武后便指使许敬宗上奏诬陷上官仪和王伏胜帮助李忠谋反。上官仪被逮捕入狱,他和他儿子上官庭芝以及王伏胜都以谋反罪被处死,家产都被没收,李忠在流放地被赐自尽而死。右相刘祥道也因为平日与上官仪交好而被免去相位,降职为司礼太常伯。朝中还有很多官员因为与上官仪有来往而被流放贬谪。
▼ 朝廷内外称高宗和武后为“二圣”,将二人共同临朝治事的局面称为“二圣临朝”。
从此以后,武后就和唐高宗一起临朝治事,高宗在朝堂正坐,武后就在后边垂帘听政,参与政事。由此,天下大权皆归于武后一人,官员的升降生杀都取决于武后一句话,而高宗仅仅是一个无所事事的清闲之人而已。朝廷内外称高宗和武后为“二圣”,将这种局面称为“二圣临朝”。
经典原文一:
左右奔告于后,后遽诣上自诉。诏草犹在上所,上羞缩不忍,复待之如初;犹恐后怨怒,因绐之曰:“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仪先为陈王谘议,与王伏胜俱事故太子忠,后于是使许敬宗诬奏仪、伏胜与忠谋大逆。十二月,丙戌,仪下狱,与其子庭芝、王伏胜皆死,籍没其家。戊子,赐忠死于流所。右相刘祥道坐与仪善,罢政事,为司礼太常伯,左肃机郑钦泰等朝士流贬者甚众,皆坐与仪交通故也。
译文:
皇帝左右的人跑去告诉武后,武后赶忙来到唐高宗处诉说。当时废黜的诏令草稿还在唐高宗处,他羞惭畏缩,不忍心废黜,又像原来一样对待她;恐怕她怨恨恼怒,还哄骗她说:“我本来没有这个想法,都是上官仪给我出的主意。”上官仪原先任陈王谘议,与王伏胜都曾侍奉已被废黜的太子李忠,武后于是指使许敬宗诬奏上官仪、王伏胜与李忠阴谋背叛朝廷。十二月,丙戌(十三日),上官仪被逮捕入狱,和他儿子上官庭芝以及王伏胜都被处死,家财被查抄没收。戊子(十五日),赐李忠自尽于流放处所。右相刘祥道因与上官仪友善,被免去相位,降职为司礼太常伯,很多朝廷官员如左肃机郑钦泰等都被流放贬谪,是因为他们与上官仪有来往的缘故。
经典原文二:(www.daowen.com)
自是上每视事,则后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杀生,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
译文:
此后,唐高宗每逢临朝治事,武后都在后边垂帘听政,政事无论大小,她都要参与。天下大权,全归于武后,官员升降生杀,取决于她一句话,皇帝只是无所事事的清闲人而已,朝廷内外称他们为“二圣”。
读史学成语
推心置腹:把自己的心放在对方的肚子里,形容真心待人。
例句:二十年没有见面了,在今天聚会上,他俩坐在一起,手握着手,推心置腹地说了很多话。
无所事事:事事:做事。形容闲着什么事情都不干。
例句:他丢掉工作后,也不反思自己工作上的错误,而是索性什么都不做,无所事事,整天在公园里闲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