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变革现行体制,促进大众化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变革现行体制,促进大众化发展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开启中国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需要相应的体制保障。截至2014年,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并不完善,所以在以后的全面深化改革之中,还需要进一步地变革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中国未来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一定要发生变革,只有经过体制的变革,才能迎来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才能迎来民办高等教育的大力发展,才能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开启中国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需要相应的体制保障。截至2014年,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并不完善,所以在以后的全面深化改革之中,还需要进一步地变革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而最根本性的问题是,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不能流于形式和只做表面文章,必须要有实质性的变革,必须要依靠新的体制保障使现代大众化高等教育担负社会使命。

首先需要变革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体制。是政府直接管理高校,还是让高校自主管理和行业自律管理,这是一个选择的问题。目前的体制还是政府直接管理高校,这就是一种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体制。虽然改革开放之后几十年来一再简政放权,但高等教育的基本体制始终是未变的。而由于体制未变,那在体制内,不论怎么改,也不会转变管理的根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两大阶段:前一阶段是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希望摸索出一个适合的计划经济体制来;后一阶段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再延续计划经济体制了。前一阶段的改革探索了十几年,后一阶段的改革更是艰难,坚持了十多年,才跨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门槛,直到如今,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产生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匹配的,并不属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在走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过程中是需要逐步退出历史的,不能违背时代发展的大背景而延续存在。在惯性思维的认识中,似乎政府不管高校是不可思议的,好像只有政府将高校牢牢地管住,才是负责任的。这就是传统体制留下的心理依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还需要政府直接的行政管理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在现行的体制下,国家教育部门的少量工作人员要面对上千所高校,并要监管这上千所高校,是否有足够的能力,这是最值得认真思考的体制性问题。可以说,这种行政性的管理办法是不恰当的,必然会引发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主观主义等管理问题。一个机构很难从容管理上千所高校,不是高校没有自我管理的能力,而是政府的任何机构,包括地方政府的专门机构都很难有能力直接管理各个高校。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的到来,使中国涌现出更多的高校,对于这些高校,并不是能够用更有力的行政手段进行管理的,而是要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转向市场化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不再延续传统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就如同不再延续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一样,不是在原体制内修修补补,而是要从根本上抛弃原体制,创新性地建立一个新体制。

市场化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不是鼓励高校走向市场,而是要求高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自主管理和构建高校协会的自律管理。政府对高校的管理是以社会管理者身份进行的,没有上下级的关系,也没有直接的资产管理权力,政府对公办高校的管理如同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政府对民办高校的管理如同对民营企业的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高校的管理必须退出直接的强制性的行政管理体制,还高校办学的独立自主地位,给高校松绑,以充分调动高校高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信任和依靠高校的教师群体,为人民办好当代的高等教育。高校能不能实现自主办学,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大区别,也是衡量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否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放开高校办学的自主权,并不是倒退,更不是对高等教育的放任自流,而是新的体制管理的转换,是积极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关键环节,只有经历这样的体制变革,中国的高等教育和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中国的经济体制自改革以来,已有无数的民营企业问世,更有一些出色的民营大企业扬名海外。这是体制变革创造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天地。迄今,民营经济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但是,遗憾得很,改革开放了这么多年,民办高等教育的创立与发展也这么多年了,中国的民办高校却始终鲜有出色的表现,不用说走向国际,就是在国内也几乎全都排不上名次,没有强大的实力。一些民办高校完全学习公办高校,走公办高校的旧路。更有一些民办高校只是为了赚钱,距教育的职责相差太远。这样的一段历史,为今后的改革提供了鲜活生动的实例。然而,从研究的角度看,重要的不是事实,而是对事实怎样认识。这段历史并非说明民办高校办不出水平、民办高校不会成为有名的高校,而是说明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下确实办不好,有的民办高校甚至连生存都十分困难。几百年来,世界上涌现了众多的民办名校,证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办高校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是代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的标志。所以,就中国改革的历程讲,民办高校的“春天”还没有到来,经过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市场化的高等教育体制下,中国的民办高校一定会焕发活力,中国也一定会办出世界水平的著名高等学府。(www.daowen.com)

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的到来,并不要求政府投资创办更多的高等院校,而要求是给民办高等教育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简单地说,凡是民间投资可以承受的领域,都可以发展民办高校,尤其是文科高校或文理兼备的高校,比较适合由民间投资创办。目前,对于民办高校来说,缺的不是经费,而是办学自主权。没有市场化体制保障高校的自主办学,公办高校办不好,民办高校也办不好。从逻辑上讲,不可能允许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继续实行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由政府既将公办高校管住,又将民办高校管死。中国未来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一定要发生变革,只有经过体制的变革,才能迎来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才能迎来民办高等教育的大力发展,才能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就办学的体制讲,不能将高等教育分为职业教育与非职业教育两大类。这在逻辑上说不通,与实际办学情况也不相符。在新的时代,应该是大众化高等教育与精英教育并存,而不是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等非职业教育并存。任何人都知道,没有永久的大学生,不论上什么学校、读什么专业,所有的大学生终归都是要毕业的,终归都是要就业的。也就是说,每一位大学生毕业之后,都要做出自己对于职业的选择,他们不可能永远是学生。所以,将高等教育分为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等非职业教育是不合逻辑的,强调大众化高等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更给人一种误导,好像高等精英教育的毕业生都不用就业了。还有一种对于这种区分的解释是,非职业教育主要是教给学生知识,而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虽然高等教育课程有知识课与能力课的区分,但这样来划分高等非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可能是将知识与能力完全对立起来的做法,不论是谁听到这样的解释,都会十分难以理解。因为,最一般地讲,没有知识,哪来的能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需要通过实践,而这种实践是全方位的,并不仅限于教育。也许有人将高等职业教育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解释为是对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在智能时代,在手机、电视、计算机等物品都已经高度智能化了的社会生活中,强调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不是明显地表现出这种教育的宗旨与时代不符?再说,难道高等精英教育培养的学生就没有动手能力了吗?这恐怕也与事实不一致。不用说现代的高等精英教育培养的人才必定可以掌握本专业需要的一定的动手能力,就是传统的高等精英教育培养的人才,也已经由历史证明完全可以掌握本专业需要的一定的动手能力,不然他们不会成为社会精英。倒是在传统的高等精英教育培养的基数里,即其所付出的代价中,可能有的人缺少本专业需要的动手能力,而这正是传统高等精英教育存在的不足,是需要现代高等精英教育改进的地方,但这绝不是划分大众化高等教育与高等精英教育的界线。因此,在未来的中国高等教育体制中,还是应中止或制止再作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等非职业教育的区分,不要再出现高等职业教育这样的逻辑不通的字眼,还是讲大众化高等教育与高等精英教育并存为好。在教育的分工上,由大众化高等教育负责培养各行各业需要的高智能、高素质的基础性人才和应用性人才,而由高等精英教育负责培养国家需要的栋梁人才、尖端人才和研究型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