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广西中职教育:媒体宣传与社会影响

广西中职教育:媒体宣传与社会影响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一些期刊、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宣传报道,展示办学成效等,在全社会形成关心重视民族技艺传承创新、关心重视职业院校民族技艺领域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通过政府主导、学校参与、社会推进的舆论,提高全民关注度,促进广西民族文化传承创新遍地开花。“民族文化按照其符号象征功能,通过约定俗成的传承方式,对社区社会成员适宜角色予以提示和确认。”

广西中职教育:媒体宣传与社会影响

(一)媒体宣传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中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一是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文化产业的资金、人力等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使文化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文化+”的效用日益彰显,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广西在“十一五规划中,建设“文化广西”,就是要充分发挥广西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以龙头产业带动文化产业。广西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实施“文化精品战略,深度挖掘了广西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做好民族文化技艺传承创新工作,离不开舆论宣传的作用。通过一些期刊、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宣传报道,展示办学成效等,在全社会形成关心重视民族技艺传承创新、关心重视职业院校民族技艺领域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通过政府主导、学校参与、社会推进的舆论,提高全民关注度,促进广西民族文化传承创新遍地开花。宣传形式有:一是把民族文化技艺转成文化产品,通过舞台、影视剧、动漫形式出现,在民族区域聚集地的节庆日播放,如广西艺术学校的壮剧《小米同学的脚》《劝学》、桂剧《拾玉镯》、彩调《探干妹》;二是把民族文化与青少年喜闻乐见的VR、动漫对接,如广西华侨学校的民族动漫《刘三姐》《海上丝路铜鼓魂》等;三是把民族文化技艺跟旅游演艺对接,加入企业的宣传和民众的口耳相传宣传,如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的《印象·刘三姐》、宜州职业教育中心的“壮族三月三”歌圩等;四是把民族文化技艺与旅游餐饮、纪念品对接,如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在2016年国庆节,现场烹制“上汤老友粉”,征服了2000多名食客。通过宣传报道,促进民族特色小吃发展,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的坭兴陶、北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贝雕,无不扬名国内外。柳州市融水县职业技术学校借助“广西融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平台苗族蜡染画培训基地”“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保护传承基地”优势,于2018年1月在县文化馆百花园展厅举办首届蜡染画展,《人民日报》(海外版)进行了报道,反响很大。

(二)精准扶贫

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民族文化技艺传承,离不开教育与科技的支持、离不开人才培养与劳动者的素质提升。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和改善劳动力结构与素质的重要手段,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关系其发展方向和社会功能的发挥,在反贫困的战略背景下,探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从国家的反贫困战略出发,结合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功能特性和实际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应该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精准扶贫作为未来的发展定位。”[24]因为,在广西少数民族聚集区,每个县市都有一所中等职业学校,面对民族区域“三农”问题,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应突出智力和能力扶贫、人才和文化扶贫。一方面通过努力提高自身办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实现技术的脱贫;另一方面是发挥区域的独特优势,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民族地区的脱贫。

经过实践探索,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在助力国家精准扶贫方面,通过以下形式进行。一是民族文化人才定点委培培训模式,培养本土人才。按专业种类、订单、定向式培养,招收的是本地学生,学生毕业后回到本地工作,好处是实现人才本土化流动性少,稳定性高。二是民族文化产业化模式,通过校企合作,把地方最具民族特色的报告包装提炼,打响品牌,设立民族文化传承基地,通过基地的辐射作用,把民族文化产业化,带动区域致富。三是开展“互联网+”行动,让民族文化搭上信息快车,打破区域流通,使服务区域范围更大、服务的对象更为精准。四是纳入职业教育资助政策,对民族地区的贫困家境,减免学费,提供实习场所,提供有偿实习,让学生既能学到技术技能,还可以通过实习获得生活补助,在毕业后快速因工作经验丰富而独当一面。

职业教育开展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有助于推进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民族文化技艺多在本县、本乡、本村,农民可以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实现就地就业,干完田间地头的活,有余力可以做手工技艺,而且老少咸宜,通过职业培训,提升产品质量,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等一举多得的共赢目的。例如,百色市靖西职业技术学校是广西民族文化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协同政府、行业企业培训,仅靖西旧州村,大量村民从事绣球生产,远销欧美、东南亚市场,从业人员达万人以上,户均生产绣球收入上万元。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的村民,利用本地的竹、藤、草、芒、枝等有韧性、弹性、柔性的特点,编织各种集欣赏、实用为一体的民族工艺品,远销日本、美、英、加拿大等地,实现脱贫致富。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利用“互联网+”,建设民族绣织坊,并在淘宝上注册“民族绣织坊”网店。2016年,注册开办微店“绣织坊”,实现创业。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学校招生主要面对边远山区孩子,不收取任何费用,白天学习,晚上参与民族技能实训获取报酬,既免费学到专业艺术知识,又减轻了家庭负担。

(三)社会影响

民族文化的传承,不仅凝聚着区域民族特有的智慧和力量,具有社会感召力和时代推动力,其孕育的不屈不挠、百折不回、团结奋进、敢于挑战的意志和品质,磨砺人成长的毅力和灵感,是任何时代、任何时期都不会过时的社会价值取向,民族文化技艺的传承创新,便是这种精神的载体,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www.daowen.com)

第一,民族技艺传承,通过学校的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成人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形成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完善心智,并且通过师者的言传身教、学习过程的思想陶冶,增进认知。“民族文化按照其符号象征功能,通过约定俗成的传承方式,对社区社会成员适宜角色予以提示和确认。”[25]因而,职业学校的民族文化活动,有助于学生民族角色和社会角色的形成。每年的传统节假日或民族节庆日,通过民族特有的情感纽带凝聚优良传统,发扬民族技艺传承的德育作用。例如,广西钟山县瑶族盘王节的祭祀、藤县狮舞文化、贺州客家文化、宜州的刘三姐文化、宾阳的炮龙文化、广西西北部红水河流域的壮族蚂拐节,无不通过仪式传承文化,使民族成员明确自己的位置,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确立自己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从而增强家庭、家族、农村、社区、区域民族乃至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第二,民族技艺传承,在信息化社会,也是智慧的集中体现。学习型社会科技高新化、信息网络化的特点也要求我们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不断地学习新技术,跟上时代的步伐。中职学校传承民族技艺,通过服务整合,带动社区全民学习、终生学习、过程学习、团体学习,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到民间。例如,广西机电工业学校传承的铜鼓制造技术,在保持原有工艺造型上,利用数字化先进制造技术再现铜鼓纹饰、实物造型,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M)技术完整呈现铜鼓作品加工过程,使传统插上科技翅膀,用数字化攻克难题。广西华侨学校的民族动漫,通过虚拟现实(VR)与动漫结合,重现“壮族三月三”民俗节日全景,在当今互联网传播大潮的背景下,制作民族动画《刘三姐》《海上丝路之铜鼓魂》,通过学习与传播,把“教中华文化,育龙脉传人”输出国内外。

第三,职业学校的民族技艺传承教育对社会体育也采生了影响。民族体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学校在抓民族文化传承时也开展了大量民族体育、健康养生等教育工作,由此,也影响了民众对民族体育、健康和养生的态度,促进了全民健身的发展。其中包含几种类型。一是,民族传统保健养生、民族体育竞技、壮医诊疗等课程,强调体育锻炼和健康养生,给社会传达了健身的信息。二是,歌舞技艺类课程,如钟山县职业技术学校的《瑶族羊角长鼓舞》健身操等,因其对耐力、气息、灵敏度有较高的要求,也需要通过体育锻炼其心肺功能、柔韧性和协调性。三是,编织、雕刻、剪纸、烙画、刺绣等课程,需要宁静专一、摒弃杂念,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如广西中医学校开展的《民族健身气功》教学)来增强学生的定力。四是,舞狮、舞龙等课程,如藤县中等专业学校的狮舞髙桩训练等,参与人多、时间长、强度大,培养了学生的耐力、敏捷性,向社会传递一种或柔美、或彪悍的健康的体育精神,影响越来越多的民众加入其中,达到全民健身的效果。

第四,民族技艺传承的影响,还有净化社会风气的功能,可以提高社会的审美能力。在社区的文娱生活中,通过民族技艺传承的美育功能,塑造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智慧。在各类民族技艺中,有刚劲雄厚、婉约醇美的风格美,有徐缓、激昂的韵律美,通过艺术传播,提升人们对美得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从而塑造优美、和谐、高尚的心灵。如广西凌云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的长号队。古时,瑶族长号是威慑野兽、通知人们来抵御自然灾害武器通信工具;现在,由于长号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嘹亮的“低音、中音、高音”,不同的音高散发不同的感情,越来越受各种大型活动组织者的欢迎,成为各种大型活动必备的迎宾礼仪和节目,传递出庄严奋进的高亢美感。

第五,民族技艺传承有助于实现养成教育的心育功能。民族技艺传承在长年累月、反复锤炼的训练中,会帮助人面对挫折,挑战自我。在一次次的摸索中,影响人的承受能力,控制自身的情绪。与中小学、幼儿园结对子,通过社团开放日、民族技艺体验馆让更多的人尝试创作,进行职业体验。通过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展演,促使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由于亮相的机会增多,慢慢地曾经沉默寡言的人变得落落大方,曾经羞涩木讷的人变得阳光自信,并把这份自信带到家庭、社会、民族。例如,河池市巴马民族师范学校,为了形成合力,共同做大民族产业,联合桂林旅游学院、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作办学,旨在民族技艺人才学历提升、师资培训、演艺培养与提升、演艺节目创新、传承创新等方面拓宽视野,向高端看齐,进一步提高与旅游公司的合作,边学边演,完成自我提升。

近年来,广西职业教育传承创新民族文化工程的成绩令人欣喜,影响力与日俱增。

案例

柳州市部分中职学校结合当地多民族聚居的特性,大力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学生及地区教师特长,将区域优质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例如,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专门组建了侗族大歌队、芦笙队、龙狮队等文化传统社团,引领学生探索传统文化的魅力,弘扬及传承优质少数民族文化,展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曾柳霞教师工作室出品的文创产品“炫彩柳州”成为柳州市政府赠送外宾的城市名片;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响应国家文化强国战略,扩展侗族文化传承创新范围,将侗族刺绣、侗族大歌、侗族农民画、侗族油茶、侗族百家宴等非遗文化技艺以侗寨五娘(绣娘、歌娘、画娘、茶娘、厨娘)的形式,对接服装设计与工艺、工艺美术、美术设计与制作、学前教育、社会文化艺术、旅游管理等专业,将侗族文化创新成果进行国际化和商业化,推广开创国际交流与合作新局面。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创立的文创产品品牌“侗礼”也已经完成整体形象设计工商注册。融水职校借助“广西融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平台苗族蜡染画培训基地”“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保护传承基地”优势,于2018年1月在县文化馆百花园展厅举办首届蜡染画展,《人民日报》(海外版)进行了报道,反响很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