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广西打出了一系列推动职业教育大发展的“组合拳”,2008—2010年的职业教育攻坚战;2009年起与教育部共建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2012年启动新一轮深化职教攻坚五年计划等。10年来,广西职业教育面貌发生了令人欣喜的显著变化,并明确提出于2020年率先在民族地区构建“传承民族文化”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作为对2013年教育部、国家民委、文化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的省级响应,为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作用,2015年3月2日,广西教育厅、民族事务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文化厅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广西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实施方案》。方案明确指出,按照广西民族特色产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部署要求,把推进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作为加快发展广西现代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不断提高职业院校的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能力,推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特色发展。[3]方案提出到2020年“建成40个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中等职业学校30个、高等职业院校10个),普遍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形成职业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优秀民族文化教育保护的有效机制,为民族特色产业、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4]的工作目标。
方案提出四项主要任务。
第一,是推动民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职业院校要把弘扬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日文化、艺术文化、歌谣文化、医药文化等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广泛开展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社团活动,积极开发一批民族技艺课程以及创造条件建设民族文化特色专业,提高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能力,促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5]
第二,推动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模式改革。利用职业教育改造民间传统的壮锦、坭兴陶、铜鼓、绣球、桂林画扇、北海贝雕、博白编织、梧州人造宝石等手工艺传承模式,推动传统手工技艺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与科技进步相结合,融入现代设计理念,改进民族工艺流程,提升民族工艺品质,打造特色高端手工艺品产业品牌,提高民族产品的附加价值与竞争力。支持职业院校建立网络等现代营销平台,促进民族工艺产业化发展。[6](www.daowen.com)
第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与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结合,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加强与广西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广西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文化企事业单位合作,将师徒世代相继、口传身授的广西民间民族技艺及各种特色的民族文化活动整理成规范、系统、科学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记录、整理、规范和创新民族技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大型开放性网络课程)或微课等网络课程,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民族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传承。推进民族文化特色课程建设,以现代学徒方式实施对口培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研究和管理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7]
第四,探索民族文化的现代传承机制。采用非实名制、专职聘用、兼职聘用等多种方式,聘请知名技艺大师、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到学校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采用师傅带徒方式,共同培养学生民族技艺传承人,共同开发民族文化产品。鼓励探索独资、合资、股份制等多种方式,共建集“技艺研究、产品开发、社会服务、展示交流”于一体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基地,实现民族文化传承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高技能人才培养、产业孵化等功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产教深度融合。[8]
《广西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实施方案》对广西民族文化在职业教育中的传承创新工作具有较强的政策导向和顶层设计意义。自此开始,广西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开始如火如荼地展开,初步取得了让人鼓舞的一些成果和成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