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广西经验:中职教育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文化多元发展

广西经验:中职教育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文化多元发展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接纳是当今世界的主流观念当今世界,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世界之丰富多彩,在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地球之美在于文化的异彩纷呈。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单一民族国家仅占世界国家总数的10%~15%,在绝大多数国家是多民族、多文化长期并存的。虽然美国政府没有正式宣布实施“多元文化政策”,其相关政策没有冠之以“多元文化”之名,却有鲜明的“多元文化”色彩。

广西经验:中职教育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文化多元发展

(一)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接纳是当今世界的主流观念

当今世界,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世界之丰富多彩,在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地球之美在于文化的异彩纷呈。法国的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1908—2009)也在《种族与历史,种族与文化》一书中说:“任何文化,无论多么地微不足道,都是人类共同财富部分的持有者,为了文化多样性的需要都应保留。”[12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在1997年11月第29届大会上表示,“人类的身体健康离不开保护生物多元化,同样,人类的精神健康也离不开保护文化——语言、意识形态和艺术——的多元化。”[124]习近平主席指出:“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世界万物万事总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如果万物万事都清一色了,事物的发展、世界的进步也就停止了。”[125]然而,这种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尊重与接纳在人类历史上并非自然袭来。相反地,是无数人为之不懈努力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才使多元文化主张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单一民族国家仅占世界国家总数的10%~15%,在绝大多数国家是多民族、多文化长期并存的。其中一个典型例子就是作为移民国家的美国。一方面,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众多外来移民共同缔造了美国;另一方面,移民国家不同族群之间的竞争与矛盾贯穿了美国历史之始终。因此,如何协调族群矛盾,一直是美国社会的重要问题。[126]在20世纪中叶以前,在美国占有优势地位的族群理论是“熔炉论”(1782年由法裔美国学者埃克托·圣约翰·克雷夫科尔(Hector St.John Crevecoeur)提出),及其衍生、发展而来的“边疆熔炉论”(19世纪中叶由德里克·杰克逊·特纳(Frederick Jackson Turner)提出)、“三重烙炉论”(20世纪40年代由鲁比·乔·里维斯·肯尼迪(Ruby Jo Reeves Kennedy)提出)和“变形炉论”(由乔治·斯图尔特(George R.Stuart)提出)等。这些理论虽然在具体表述上各有不同,但其共同的实质都是“‘同化论’(assimilation),即认定外来族群必然通过全盘接受主流族群的文化,完全认同于主流族群,从而达到实现所谓‘社会融合’的目的。”[127]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民权运动,特别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这场“黑色旋风”,使得人们开始“越发清醒地认识到一些弱势民族的文化面临着层层危机,人们担忧随着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等的一体化进程,弱势群体的民族文化语言会不断消失,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在不久的将来将不复存在。”[128]于是,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开始掀起一场文化多元主义浪潮,并且持续了几十年之久。加拿大总理特鲁多1971年10月在演说中提出:“我们不主张同化,我们不主张消除文化差异,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在一个团结统一的加拿大国家中和平共处。政府鼓励加拿大各民族在保持本族文化的前提下彼此共享文化特色和价值观,使我们的社会更加丰富多彩。”[129]加拿大政府将“多元文化”列入政府的施政大纲,其“多元文化”政策在欧美许多国家迅速引起强烈反响,瑞典、澳大利亚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丹麦等国相继在不同程度上也实施了多元文化政策。在美国,“熔炉论”或曰“同化论”也逐渐越来越没有市场,“沙拉拼盘”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支持,这被看成美国式的多元种族和多元文化。虽然美国政府没有正式宣布实施“多元文化政策”,其相关政策没有冠之以“多元文化”之名,却有鲜明的“多元文化”色彩。可以说,多元文化主义一度成为“很多国家整合少数族群的政策取向,甚而具备意识形态特征。”[130]

事实上,多元文化主义发展的历史,一直伴随着对它的质疑、争论和批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美国“9·11”事件以后,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和多元文化政策取向在西方世界,特别是在欧洲国家,遭受到了广泛而强烈的批评。批评者认为:“‘多元文化’在为弱势族群提供特别关照的漂亮口号下,造成的结果却是同一国家内多个相互对立的族群彼此不断争权夺利”,因而“强调个人种族属性至上的多元文化主义论调”是“改头换面的种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将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单地化约为‘文化问题’,进而幻想通过‘文化展示’(而且仅仅限于外在文化景观的展示)消除根源于生存竞争的族群矛盾,结果只能是乌托邦”“‘多元文化,否认文化有先进性和落后性之分,为一切反科学、伪科学披上了合法的外衣。”[131]近年,欧洲各国政府首脑纷纷宣布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失败。

我们认为,“文化多元主义”或有不足,但其倡导的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彼此平等、相互尊重的理念应该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2017年8月,美国的一群白人至上主义者在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市举行了一场集会,引发严重骚乱和暴力冲突。这一事件在撕裂美国社会的同时,也给世界敲响了警惕种族主义和新纳粹主义抬头的警钟。

(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契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www.daowen.com)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正是在多元文化主义浪潮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其初心在于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使文化不至于像许多稀有的生物物种那样从地球上灭绝。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4次大会通过的《有关国际文化合作原则的宣言》第一条就规定:“每个文化都有其尊严和价值,必须得到尊重和保存;每一个人都有发展其文化的权利和义务;鉴于各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以及各文化间互惠的影响,所有文化都属于全人类共同的遗产。”[132]在之后的几十年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先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年)、《保护传统文化与民俗建议书》(1989年)、《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条例》(1998年)、《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2001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2005年),坚持维护文化多样性的主张,逐步确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则,有效地推进了世界范围的遗产保护,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和响应。

(三)构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符合我国各民族的共同利益

费孝通先生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与西方学者强调文化多样性的“文化多元主义”和强调同化的“熔炉论”两个极端不同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1988年,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参加学术会议期间,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为题作了一场学术报告,他指出:“我将‘中华民族’这个词用来指现在中国疆域具有民族认同的11亿人民,它所包含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它们虽则都称民族,但层次不同。”这是费孝通先生首次系统地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其依据是: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不管是主体民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各民族自我文化传递和各民族间文化的相互交流,各民族在文化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征。不仅主体民族文化吸收了各少数民族文化,而且各少数民族文化也打上了主体民族文化的烙印,形成了在一个多民族国家大家庭中,多种民族文化并存,共同组成代表某一多民族国家的“共同文化群体”,即形成费孝通先生所说的文化上的“多元一体格局。”[133]“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在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界引起巨大反响。

费孝通先生还强调了“文化自觉”,他认为:“民众能够达到文化自觉是漫长而艰巨的历程,这个过程是在民众充分认识自身的文化,在多元文化的基础上自身文化在众多文化中的位置,经过调适与适应并与众多文化结合在一起,进行取长补短,在共同认可的基础上建立大家一致认同的基本秩序与多种文化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原则。”费老先生晚年把文化自觉高度浓缩成16个字,这16个字蕴含了文化自觉的所有意义,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134]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既鼓励了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又强调了多民族的团结统一,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已成为各族群众的自觉行动和政府的政策方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