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广西经验

中等职业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广西经验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精准扶贫视域下,民族文化产业对于广西这样的民族贫困地区扶贫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进一步凸显。近年来,三江县大力加强民族文化传承力度,依托县域多彩纷呈的文化遗产资源及生态风光资源,挖掘地方文化特色,走出了一条民族文化产业助力精准脱贫的好路子。

中等职业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广西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后启动并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十二五规划》(国开办发〔2012〕67号)和《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25号)等,持续地大规模推进扶贫开发,共减少6.6亿贫困人口。[117]《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实施脱贫攻坚工程,要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党中央强调“十三五”时期要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全国迅速掀起了精准扶贫热潮。

广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老、少、边、山、穷”是其真实写照,贫困人口多,贫困区域广,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扶贫开发任务艰巨。[118]2014年以来,广西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我区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决定》《关于创新和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全力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决定》。在精准扶贫视域下,民族文化产业对于广西这样的民族贫困地区扶贫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进一步凸显。要充分利用广西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创新,通过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民族民间工艺品生产等民族文化产业,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进行“造血式”扶贫,注重发动群众利用民族文化进行创收,带动村民参与民族文化产业项目,增加他们的收入,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摆脱贫困局面,因地制宜地探索民族文化产业助推精准扶贫的新路子。

案例(www.daowen.com)

三江侗族自治县(简称“三江县”)位于广西北部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总面积2 430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167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39.3万人,是广西唯一、全国成立最早且侗族人口比例最高的侗族自治县,也是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推进比较典型的县之一。近年来,三江县大力加强民族文化传承力度,依托县域多彩纷呈的文化遗产资源及生态风光资源,挖掘地方文化特色,走出了一条民族文化产业助力精准脱贫的好路子。第一步,走文化惠民之路,“十二五”时期,三江县以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为载体,颁布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条例》,积极创建国家级侗族文化(三江)生态保护区,推进侗族村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第二步,走文化遗产基地化之路,大型侗族风情实景演出《坐妹》、“中国(柳州·三江)侗族多耶节”等特色文化产品知名度进一步提升,获得“广西首批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县”“全国文化先进县”等荣誉称号;第三步,走文化旅游之路,三江县依托民族民俗节庆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侗族千人大歌、千人多耶赛、千人稻鱼宴、侗绣擂台赛、牛王争霸赛等活动纷呈,吸引四方游客,带动三江茶叶油茶、高山稻鱼、高山鱼稻等侗家特产的畅销。三江县在借力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中通过“三步走战略”实现了人民群众基本文化精神需求与脱贫致富的双满足,努力探索出少数民族山区文化扶贫的新思路,让山区各族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取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