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广西经验:职教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国家发展战略

广西经验:职教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国家发展战略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73]3.对外开放合作对民族文化传承的要求1)包括民族文化产业在内的文化产业合作是对外开放合作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强调民族文化要海纳百川,互学互鉴,尊重文化的多样性。2)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与传播,是落实“一带一路”共筑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战略布局的需要建立一个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目标之一。

广西经验:职教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国家发展战略

(一)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提出的要求

1.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升级发展和泛北部湾合作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中国与东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日益密切,推动泛北部湾地区合作与开发的要求也日益增强。

广西北部湾地区地处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下的前沿地带。2006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听取广西工作汇报时指出:“广西沿海发展应形成新一极。”为相对落后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总体思路。2008年1月6日,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逐步形成,与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逐步确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需要加快发展的总体背景下,国家正式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央政府给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功能定位是:立足北部湾、服务“三南”(西南、华南和中南)、沟通东中西、面向东南亚,充分发挥连接多区域的重要通道、交流桥梁和合作平台作用,以开放合作促开发建设,努力建成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70]2017年1月20日,国务院批复《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简称《规划》)北部湾经济区将借《规划》春风,从规划建设、开放型经济、发展动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同城化六大方面着手,全力打造北部湾经济区“升级版”,建设开放北部湾、质效北部湾、畅通北部湾、同城北部湾、智慧北部湾、蓝色北部湾。

在广西的积极推动下,2006年,中国、东盟成员国和亚行共同启动了“泛北部湾经济合作”。13年来,“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共识到实践,一步步走来,形成了中国-东盟海上合作的新机制,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71]

2.“一带一路”倡议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发表演讲,首次提出了共建政策沟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时隔一个月,习近平主席出访印度尼西亚,并在其国会中发表重要演讲时明确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72]“一带一路”战略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它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屹立于世界的领导地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是新形势下中国面向西南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符合西部大开发的需要,给古老的丝绸之路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规划了美好蓝图,为亚欧区域合作注入了新活力,为世界发展繁荣提供了新路径。[73]

3.对外开放合作对民族文化传承的要求

1)包括民族文化产业在内的文化产业合作是对外开放合作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强调民族文化要海纳百川,互学互鉴,尊重文化的多样性。2008年10月28日,第三届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在南宁举办。论坛以“相互借鉴、合作共赢”为主题,围绕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借鉴与合作、构建促进中国与东盟文化产业交流合作新环境、文化产业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的作用和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交流合作平台作用四个方面进行讨论。论坛发布了《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南宁宣言》,称“文化产业是20世纪的新兴产业,它能够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有助于传承丰富的人文精神,实现各国人民共享的文化权利。文化产业将成为中国和东盟各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对推动各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和东盟各国在地理上相邻,拥有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同时拥有不断增长、潜力巨大的文化消费空间,这是各国共同合作、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坚实基础。”[74]这不仅意味着中国—东盟国际合作平台共同认识到文化产业的重大意义,同时还标志着中国—东盟文化产业的合作关系将进一步发展。

2013年10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国的周边外交要全方位推动人文交流,深化开展科教、旅游地方合作等友好交往,广交朋友,广结善缘。要对外介绍好我国的内外方针政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文化包容的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75]人文交流是对外开放合作的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文化合作与交流。

2)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与传播,是落实“一带一路”共筑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战略布局的需要

建立一个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目标之一。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强调:“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一带一路”作为我国新时期对外开放重要倡议,其构想及实施所依托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与沿线国家具有千百年来民族文化交融和认同的深厚基础。[76]首先,基于民族文化的民族特色产业发展是进行国际经济合作交流的重要基础。广西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之一,是当前我国对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窗口和重要门户。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关系,壮族等广西少数民族与东盟诸民族之间有着复杂而深厚的历史渊源,民族文化的“同质性”“相似性”或“关联性”,为广西与东盟国家经济合作交流搭起了桥梁,促进经济合作的深化。即使对于文化“异质性”相对较大的国家和民族,深入的文化交流也有利于增进彼此的了解和理解。这种理解,正是对外开放向前推进的“润滑剂”。

“一带一路”倡议中,共筑文化包容利益共同体的战略布局对广西与邻国的民族文化互通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77]广西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的战略支点,是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广西要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拓宽特色文化产业“走出去”与“引进来”的渠道和模式,努力打造“一带一路”特色文化产业合作战略支点。[78]《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纽带”。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推进对外开放系列重大战略的过程中,要深入探寻挖掘广西各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宝贵精神,精心打造新的文化交流品牌,组织系列跨国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国家共享和平、共同发展;要发挥地方政府作用,对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与展示,深化地方政府与沿线国家互访、交流,举办各式文化活动,实现文化资源互通共享,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和中国特色,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关于加强“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的指导意见》《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等文件先后印发,统筹对外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文化贸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文化“走出去”力度空前加大。[79]

200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特别是与东盟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区特色文化走向世界”。近年来,广西与东盟国家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文化交流的领域和范围不断得到拓展。如中国—东盟博览会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幕式、中国—东盟博览会焰火晚会、中华情·中国—东盟博览会盛典之夜大型演唱会、风情东南亚·相聚南宁晚会、南宁·东南亚国际旅游美食节、东南亚时装秀等一系列活动的成功举行,推动了广西少数民族与东盟国家文化的交流和互动。[80]可以说,一系列经济合作项目的顺利开展和不断深入,带动了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而文化的深入交流,又反过来推动了经济合作的不断升级。

(二)“文化强国”战略对民族文化传承的要求

1.文化具有强大的力量

1)文化创造文明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1884—1942)指出,“文化深深地改变人类的先天赋予”,它“在满足人类需要当中,创造了新的需要。这恐怕就是文化最大的创造力与人类进步的关键。”[81]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是为了让人更好地生活在这个世上,更深入一步下去,就是要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82]恩格斯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83]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讲话中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之中。”[8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中称:“正是文化,使人们得以相互沟通、联系,也正是文化,使每个个体的发展成为可能。同样,文化规定了人如何与自然、与周遭的物质环境发生联系,文化决定了人如何看待人与地球、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文化决定了人对其他生命形式(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的态度。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包括人的发展在内的所有形式的发展,归根结底都取决于文化因素。”[85]由此可见,虽然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但是文化一旦被创造出来,就如同空气和水一样让人离不开,文化反过来创造了人,也决定了人类的发展。

2)文化维系民族

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文化具有“内化”和抗“同化”的作用。通过对民族的“内化”和抗同化,文化发挥着维系民族的作用。

“内化”作用。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民族所有生活的总和,既包括制度、风俗、习惯、科学哲学、艺术等精神世界,也包括经济、技术等物质世界。这些文化的组成部分定向、规范和控制着人类的行为,对民族起着“内化”的作用。

抗“同化”作用。“拥有本民族独特的文化,是民族认同的核心要素,是不被其他民族同化的重要前提。”[86]例如,犹太民族历史上国破城失,流离失所,但由于有着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这个民族始终保持顽强的生命力,流散于世界各地近两千年却没有消亡或被同化,并于20世纪重新建国并走向强盛。目前,我们中华民族也走在伟大复兴的光荣征程上。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通过文化增强民族

凝聚力,促进每一个中华儿女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3)文化是发展手段

1990年,美国约瑟夫·奈教授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软实力是一种能力,即通过吸引,而不是以强迫或收买为手段来达到目的的能力。”[87]约瑟夫所说的这种“无形力量其实指的就是文化力量。所以,软实力同样能叫做文化软实力。……软实力能显著影响到公众行为规范与生活方式,因此越来越受到各国关注,各国也纷纷注重提升自己的文化软实力。”[88]早在冷战结束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就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指出:21世纪的竞争将不再是经济的竞争、军事的竞争,而是文化的竞争。在这里,我们看到,文化力量实际是被作为提升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的手段,以使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高点,掌握主动权,而受到关注和重视的。例如,伦敦提出建设“世界卓越的创意和文化中心”,曼彻斯特提出“创意之都战略”,巴塞罗那实施“文化—知识城市战略”,新加坡提出“世界艺术之城”战略等,都是将文化视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先进生产力要素。

4)文化是发展目标

文化固然有作为“资本引诱之物”来拉动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但文化却非仅仅是经济发展的手段,而是社会发展本身的目标之一。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8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小组指出:“区别一个社会与另一个社会的不仅是金钱或自然资源的财富,而且首先是它的人民的价值观念、积极性和创造力。”[9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在报告中说:“我们绝不能把文化降低到从属地位,仅仅视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工具。……我们既要明白文化对于发展的工具性作用,同时又要认清文化的作用远不限于此。文化赋予人类存在的意义,它本身就是人类发展的目的。……文化不仅是服务目标的一种手段,更是形成这些目标的社会基础。”[91]因此,我们绝不能把文化只当作达到实现经济发展或政治稳定的工具,“一旦我们抛弃工具性的文化观,赋予文化以建设性、决定性和创造性的意义,我们就必须把文化发展纳入发展概念的整体之中,”[92]将文化当作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目标之一。

2.我国文化强国战略和广西民族文化强区战略

众所周知,2011年起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位列世界第二。然而,中国还远未成为一个强国,制约中国成为强国的短板之一便是中国的文化建设滞后。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外形势,通过建设文化强国,从而提高和充分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经济新秩序构建的过程中发挥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应有作用,成为事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强调文化强国,是新时代赋予中国文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使命。

文化强国战略是中国共产党积极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不断进行理论深化和实践探索的结果。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到江泽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到胡锦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决策,再到习近平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强国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不断深化和完善。

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www.daowen.com)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是我党首次在党的文件中正式提出了“文化生产力”这一概念。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明确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该《决定》将文化定位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可以说,该《决定》吹响了中国建设文化强国的号角。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广西紧跟中央的部署,在各个时期及时对国家政策做出省级回应,并结合区域实际出台了系列文化建设的重要文件。

1992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制定并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长廊建设规划》,提出用10年时间建设10条文化长廊的总体要求。此举受到文化部的高度赞赏和肯定,并于1994年在全国推广拓宽为“万里边疆文化长廊”。

1997年,以在巴马开展“三村千户文明创建示范片”活动为标志,正式启动区域性连片创建活动。广西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通过联动发展,整合力量,整体推进,先后形成“右江百里文明河谷”(革命传统教育)、“桂东文明绿洲”(绿色生态文明)、“桂西跨省区文明通道”(扶贫发展和跨省区共建)、“边境文化长廊”(边境爱国主义为教育)等区域联片创建,广西精神文明活动得到极大的发展。[93]

2002年7月,广西开始实施“文化共享工程”建设。

2005年4月,广西制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8月,自治区党委提出“四个广西”(富裕广西、文化广西、生态广西、平安广西)。2005年10月,中共广西区委第八届六次全会作出建设文化广西的战略决策,提出了建设先进文化省区的工作目标。

2006年7月,广西文化工作会议研究制定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意见》等6个系列文件,对广西文化体制改革进行了规划和部署。2006年11月,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做出了“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具有时代气息、民族风格、开放包容的文化先进省(区),全面提升我区文化综合实力”的部署,2006年12月,自治区政府制定了《关于文化广西建设若干政策的规定》,这标志着文化广西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

2007年1月,自治区党委、政府联合制定的《关于建设文化广西的决定》提出了建设“文化广西”,并把文化产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促进我区文化全面繁荣。……充分利用我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创作更多更好体现时代精神、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文艺精品。特别要培育和扶持八桂民族音乐、漓江画派、山水实景演艺等优秀文化品牌,提高我区原创文化水平。”2007年7月,广西制定了《广西“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为发展文化事业制定了目标和任务。2007年9月,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广西文联举办的“广西文艺家北部湾座谈会”提出广西文艺“从山到海”的开放发展战略。2007年12月,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广西日报社综合副刊部举办“文化建设十人谈:从山到海——广西文化战略转移”座谈会,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从山到海”战略转移的内涵、意义、目标、途径、方法。

2010年1月,广西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千亿文化产业”。2010年3月,自治区政府下发《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大产业大港口大交通大物流大城建大旅游大招商大文化发展实施意见》,提出“把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广西千亿元文化产业的重点区域,成为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文化中心”。2010年11月,自治区党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首次提出“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壮乡风格、和谐兼容的民族文化强区”。2010年12月,自治区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了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大大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形成拥有比较优势的主导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培育一批知名文化产业品牌,建立一批具有地域优势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形成地域特色鲜明、产业优势明显、发展重点突出、总体实力不断增强的文化产业发展新局面。

2011年1月,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壮乡风格、和谐兼容的民族文化强区”,并对建设文化强区也作出了具体规划。2011年11月,中共广西第十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战略任务,指出“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必须依靠文化凝聚人心、鼓舞干劲、激发热情。按照中央决策部署,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壮乡风格、和谐兼容的民族文化强区,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文化中心、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枢纽、中国文化走向东盟的主力省区,使文化软实力成为发展硬支撑。”[94]

2012年6月,《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广西努力建设成“具有时代特征、壮乡风格、和谐兼容”的民族文化强区,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文化中心、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枢纽、中国文化走向东盟的主力省区。[95]

2015年10月,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在《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加快推进民族文化强区建设——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的署名文章。

2016年5月,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要“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成具有时代特征、壮乡风格、和谐兼容的民族文化强区。”

回顾广西“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衍变过程,可以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10月至2002年11月:从“发展民族文化艺术事业”到建设“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南疆特色的民族文化自治区”文化战略调整,实现了从“精神文明建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转变。第二阶段是2002年11月至今:从“文化先进省(区)建设”到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战略,构建了广西文化大发展的社会主义文化情怀和战略意识。广西从提出发展民族文化艺术,到提出建设“先进文化省区”“民族文化强区”,文化本位战略更为清晰;广西文化发展范式从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轴到提高文化软实力的转换,文化战略思路更为开阔、开放。[96]

“民族文化强区”目标提出以来,广西各地的文化建设如火如荼、风起云涌,民族文化进一步得到拓展,民族文化传承精品不断涌现,各地民族文化传承人才保护政策相继出台,民族文化的教育进一步加强,民族文化产业正蓬勃兴旺起来,广西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呈现前程似锦的良好态势。

3.我国文化强国战略和广西文化强区战略对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提出的要求

1)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是文化强国的衡量标准之一

文化强国又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主要通过国民素质的高低程度、文化事业的繁荣程度、文化产业的发达程度和文化体制的完善程度来体现。[97]一般以以下四个方面作为文化强国的具体标准。

第一,文化发展成果的共享度,即能否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第二,文化积淀增加度以及国际影响度,即是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文化传承完好度,即是否继承了本民族的文化精华。

第四,文化产业的贡献度,文化产业的规模和竞争力如何,文化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如何。

由此可见,对本民族文化精华传承的完好度,衡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成效。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文化强国战略的应有之义和重要任务。

2)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和重要内容

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98]没有深厚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奠基,就不会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3)凝练广西文化品牌要依托民族文化优势

广西文化“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的特点,历史文化积淀相当深厚;12个世居民族长期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性,展现了多民族文化的斑斓风采;从地域上讲,广西文化可分为桂北文化、桂东文化、北部湾文化、桂西北文化等,形成了以稻作文化为本源的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广西文化或者八桂文化;从类型上,广西文化可分为山水文化、海洋文化、文人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并与中原文化相互影响、不断整合,形成了广西多元共生的文化格局,构建了文化和谐发展的广西文化个性,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文化不仅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强烈的爱国性,还有南方文化的独特个性。”[99]广西实施“民族文化强区”战略,必须充分发挥自身文化优势,加强资源整合。只有根植于广西民族文化资源基础,我们的民族文化强区建设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制定广西文化战略,关键的问题是研究如何使广西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换为生产力,凝练文化资源建立优势增长极,促使民族文化资源成为广西社会经济发展与“富民强桂”的重要依托。

4)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是提升广西文化软实力,激发广西新形象的深层动力

一直以来,一谈到广西,人们往往能想到的就是“桂林山水”和“刘三姐”。而事实上,在沿江、沿边、沿海,拥有“最美壮乡”美誉的广西的丰富民族文化资源中,“桂林山水”和“刘三姐”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除了桂林山水文化,广西的花山文化、北部湾海洋文化、中越边境文化同样博大而精彩。这些民族文化,正是广西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肥沃土壤。广西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了难以估计的民族文化资源,其中,民间歌舞、传统民俗、民间戏剧及手工艺术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非常大的挖掘空间和创新价值。因此,基于对广西民族文化资源自身优势的客观分析,大力传承发展广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合理、科学地开发和传播广西民族文化资源,“有利于打破惯有印象的局限,让本地人和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广西的民族文化之美丽,民族文化之灵秀,民族文化之智慧,塑造新形象,让人们重新认识广西,提升广西文化软实力。”[100]文化软实力关系到广西区域形象的塑造。广西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将为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成为凝聚广西各族儿女和激发民族文化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为广西现代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