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采取“重工抑农”的城市偏向型发展策略,牺牲农村利益支援城市发展,因而造成了城乡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城乡发展严重脱节,城乡呈现产业、空间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面貌。城乡差距严重阻碍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城乡统筹”字面上解释是“城”、“乡”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互动发展,以实行“城”、“乡”发展双赢为目的发展格局。其实质是把城镇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把城镇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二者的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解决。[4]其目的是缓解城乡矛盾,推动城乡之间建构区域功能协调、城乡功能互补、空间布局合理与支撑体系配套完善的城乡系统。[5]当前赤壁市城乡发展主要面临城市外围特色板块培育滞后、市域资源利用不足、城镇格局尚未成形、城乡关系优化不足等问题。具体到赤壁市,为突破城乡发展的瓶颈,未来应着重在产城融合、旅游串联、“四化”驱动、宜居城镇等方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形成城乡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6]
1.产城融合:持续的增长动力和就业供给
赤壁市目前的产业园区分散发展、聚合度较低,导致综合效益不高,并在城市空间上呈现工业围城态势。单个园区的用地布局也缺乏整体安排,现有的以园区为主导的空间扩展模式,挤压了城区发展空间,造成城市用地分散破碎,这些问题制约着中心城区的未来发展,急需优化产业布局和产城关系。与此同时,乡镇由于缺乏产业的支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空心村”、农村“老龄化”等特征突出,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因此,必须将城镇以及乡村的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强化规模集聚,整合产业园区,迅速做大产业规模,通过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带动人口集聚,为城市发展提供持续的增长动力和就业岗位;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各个乡镇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尤其是独特的风俗人情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开拓基于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业以及基于乡村旅游等新型产业,最终实现城乡的全面发展。
2.旅游串联:构建整合山、水、茶、竹资源的多元游憩带
赤壁拥有优越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目前还未被充分挖掘和利用。未来应在市域层面打造亲山、近水、品茶、赏竹的绿、蓝、茶、竹道,组织相关景点及旅游线路,构建多元休憩休闲带。同时,充分利用中心城区及周边山水生态资源,设置多条入水—联湖—进山通道,揽自然山水入城,满足市民亲山、近水、入湖的诉求,激活城市山水资源。
绿道——一是沿陆水湖构筑环湖自行车道,打造全国山地自行车运动基地,以山地自行车活动为骨干,组织各类景观及特色要素,发展农家乐、文化体验和攀岩、滑翔等运动基地。二是沿五洪山打造休闲绿道,增加城市与五洪山风景区的联系通道,激活城市山水资源,建设汤茶旅游目的地。三是构筑沿嘉泉——官随线的区域绿道,串联三门水库、黄沙水库、十里坪猕猴桃基地、丁家垄水库等,加强东南竹产业以及生态休闲旅游区与东北西梁湖旅游片区的联系。
蓝道——陆水河沿河休闲带。沿陆水河两岸布局公共性功能用地,增加公共开敞空间、旅游、文化、商业、体育、休闲等功能,密切与城市其他功能区的联系,提高滨水空间的开放性和共享性,成为市民日常交往、休憩、锻炼、聚会和游客观赏、游览的城市客厅。发挥水道作用,开发水上交通、水上游览线路以及水上运动项目。(www.daowen.com)
茶道——沿赤新线打造文化长廊。以文化为主题组织旅游资源和线路,将羊楼洞古街、土城遗址、新店古街联系起来,作为赤壁旅游、湖北旅游的一部分,并依托赤新公路直通三国古战场。
竹道——推进随羊线扩展,沿随羊公路建设“百里竹廊”,串联星星竹海、随阳竹海、陆水湖休闲旅游功能区、金紫山生态旅游区和羊楼洞等。
3.“四化”互动:搭建农业基地和平台,推进工农联动、“四化”融合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城乡统筹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赤壁市应以“绿色、安全、增值”为方向,搭建农业组织和平台,实现农业规模化和现代化,并延伸产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完善产业链条,形成更加完善、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和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工农联动,“四化”融合。
4.宜居城镇: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吸引人口回流
依托独特山水资源和良好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城镇,积极发展生态型、旅游型、农业加工型城镇,多模式促进城镇化发展。同时,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根据各个乡镇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乡镇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包括集贸市场、文化站、体育活动设施、乡镇卫生院、中小学等,推进宜居城镇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