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研究成果:赤壁城市内部交通的演变

研究成果:赤壁城市内部交通的演变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级枢纽包括赤壁火车站公交枢纽、赤壁北站公交枢纽、赤壁汽车客运站公交枢纽,起衔接城市交通与市域范围对外交通、进行客流疏导的作用。公交站场根据赤壁的城市规模和实际情况,在中心城区部署综合车场、枢纽站和首末站。

研究成果:赤壁城市内部交通的演变

1.路网结构

赤壁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由东向西呈带状发展,路网符合带状城市的一般特征,即横向上有一条或几条交通主轴线,作为联系带状城市的大动脉,而纵向上有许多辅助道路与横向交通相连。结合现状道路设施基础,未来中心城区将形成“一环四横十四纵”主干路网布局,以支撑城市空间的优化提升和产业布局的调整。(见图6-3)

图6-3 中心城区道路系统规划

(图片来源:《赤壁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道路网络构成了城市空间的基本格局,也是城市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赤壁市主城区路网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特征:在老城区,道路多沿袭传统格局,自发性形成因素较大,路网较为自由;在新城区,由于多为自上而下的规划建设且为满足机动车快速行驶的要求,路网呈规整的方格网状。因此,路网结构的优化应在尊重原有城市肌理的基础上,塑造差异性的街区尺度。老城区的街区尺度是在以步行为主要出行方式的背景下形成的,其路网应当充分尊重原有的街区肌理,梳理支路,形成微循环系统,以便保留赤壁的历史印迹,支持老城区和睦的邻里关系、活跃的商业氛围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新城区应增加道路网密度,适当减小目前普遍偏大的街区尺度,特别是在中心区,考虑到人流活动密集,应增加支路密度,从而形成尺度较小的街区,增加建筑的临街界面,提高街区商业价值。从中心区往城市边缘,随着人流的减少,应适当降低道路网密度,增加街区尺度。

2.公共交通

赤壁中心城区用地呈带状布局,是最适宜发展以公共交通为导向(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的城市形态。区域型服务中心应沿着公共交通走廊,结合高铁站点、高速公路出入口等城市对外交通出入口布局,以便更好发挥服务辐射作用;城市级别的公共设施应沿着交通走廊扁平化布局,以便于提高城市运营效率,方便市民使用,同时有利于城市形象的塑造,提高城市的可意向性;邻里中心应沿着公共交通走廊,结合800~1 000米的服务半径均质化布局。

(1)公交枢纽

根据交通功能、交通方式、交通组织、布置形式、服务区域的不同,将赤壁中心城区的公交枢纽分为二级。一级枢纽包括赤壁火车站公交枢纽、赤壁北站公交枢纽、赤壁汽车客运站公交枢纽,起衔接城市交通与市域范围对外交通、进行客流疏导的作用。二级枢纽包括光谷公交枢纽、莼川大道枢纽、西环路枢纽、东流村枢纽,为公交线路之间的换乘以及大型客流集散点的客流集散提供服务。

(2)公交站场

根据赤壁的城市规模和实际情况,在中心城区部署综合车场、枢纽站和首末站。综合车场包含停车场、保养场和修理厂功能,枢纽站和首末站兼有停车场功能,不单独设置停车场、保养场和修理厂。

(3)公交线网

战略层面,主要解决公交骨干线网的布局。以公交枢纽为锚固点,以快速公交系统或设置优先措施的常规公交干线连接主要客流集散点和客流走廊,主要承担城市组团之间、赤壁主城区与车埠园区之间以及城市主要客流走廊上大运量长距离的交通需求。

3.慢行交通

慢行交通系统指的是把步行、自行车等慢速出行方式和公共交通结合起来作为城市交通的主体,引导居民采用“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出行方式来缓解交通拥堵现状,减少汽车尾气污染,从而营造舒适、安全、便捷、清洁、宁静的城市环境。根据赤壁市的城市布局特点和城市发展定位目标,中心城区自行车系统分为主要自行车道、一般自行车道和休闲自行车道三类;步行系统分为主要步行道、一般步行道、休闲步行道和步行优先街区四类。同时对整个城市进行慢行系统分区,对于不同类型的慢行系统,不同分区采取不同的标准建设。(www.daowen.com)

(1)一类慢行区

老城区的蒲纺片区是慢行交通的核心区,是大力提倡和鼓励慢行交通的地区,需要在设施上对慢行交通进行优先保障。

(2)二类慢行区

二类慢行区主要是老城区外围片区、望山片区、城西片区。这些地方是慢行交通相对集中的地区,根据道路的功能不同,需要对不同等级的道路进行不同程度的优先设置。

(3)滨水慢行带

陆水河穿城而过,并在城市南侧形成陆水湖,为城区景观的营造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老城区沿古城墙外围已经建设了部分岸线,形成了优美的滨水空间,吸引了大量市民来此休憩锻炼,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环境效益。未来应围绕陆水河和陆水湖,形成完善的滨水慢行系统,以提高城市整体的空间品质。

4.静态交通

目前赤壁市区内静态交通设施严重缺乏,市民多将车辆停在路边。尤其是在老城区,路边停放的车辆使得本就不宽的道路变得更窄,加剧了道路的拥堵。因此,市区应重点加强路外公共停车场的建设,且应根据不同区域的用地情况,建设不同的停车设施。

(1)外围新发展区域

西环以西片区、营里北片区,光谷片区,在城市用地规划时应预留停车场用地,还可要求新建建筑物在配建停车设施时提供一部分公共停车泊位,即利用配建设施停车公共化来解决部分公共停车需求。

(2)建成区用地相对宽松地区

建成区用地相对宽松地区主要是新城区、发展大道沿线片区。这类地区用地条件相对宽松,再开发建设活动牵涉拆迁安置量相对较少,征地成本相对较低,公共停车场建设主要通过预留控制或新征置换用地以建设路外公共停车设施,应鼓励开发建设立体停车设施,以及结合高层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建设地下停车库。

(3)建成区用地受限区

建成区用地受限区主要包括老城区、新城区西部。这类地区现状建设强度高,再开发建设活动受限度大,牵涉拆迁安置量多,征地成本相对较高,公共停车场建设应主要通过充分挖掘潜在可利用空间或建设成本(包括拆迁安置)相对较低的资源,以地下停车场或立体式停车楼的形式建设路外公共停车设施,以缓解停车供需矛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