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城区是典型的跨河而建的城市,陆水河从城区中部穿过,河流的阻碍和分割是中心城区交通组织的主要限制条件。由于历史的原因,城区跨河桥梁修建时,对交通需求预测缺乏系统和长远的把握,存在跨河桥梁断面较窄、桥梁与城市道路的连接不合理等问题。随着城市交通量的增加,桥梁节点已经出现较严重的交通拥堵。陆水公路大桥、赤壁二桥、东洲大桥是目前城区仅有的三座跨河交通走廊,通行能力有限,工作日上下班交通高峰时段,桥梁容易达到超饱和状态,交通拥堵现象频发。随着未来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机动车数量的增长,老城区和新城区之间的过河交通需求将持续增长,桥梁的交通压力也将进一步增加。因此,陆水河上桥梁的建设对赤壁市的城市发展和城市空间演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陆水公路大桥
陆水公路大桥又称蒲圻(公路)大桥、蒲圻一桥,位于古城通汇门(水西门)外,建于1968年(见图4-161、图4-162)。陆水公路大桥横跨陆水河,全长203.6米,建成之初桥面车行道宽7米,两边人行道各宽1米。在当时条件下,建设陆水公路大桥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陆水河作为从南到北穿过市域的一条河流,阻隔了市域东西方向的交通联系,同时也阻隔了湖北武汉到湖南长沙之间的交通联系。过河交通在清代只能依靠浮桥和渡船,如古城的北门到河对岸的浮桥就是古城的一条重要对外交通联系通道。浮桥和渡船运输能力有限,容易受天气和水流的影响,安全性差。新中国成立以后,运输量快速增加,汽车也开始大量出现,解决陆水河对交通的影响显得十分迫切。陆水公路大桥不仅仅是城区的一座普通桥梁,也是国家公路网中的一个区域控制性工程。在桥梁位置选择上,受当时条件的限制,只能是选择工程量最小、最有利于施工的位置建设。陆水公路大桥的建设位置符合这一原则,河面较窄,两端桥头地势较高,有利于防洪和组织上桥交通,与古城的道路联系也很便捷。陆水公路大桥的建设破坏了古城城墙,连接桥梁的道路从古城中部偏西位置横穿而过,这样古城的发展突破城墙的限制也就成为必然。同时,由于跨河交通方便了陆水河北面用地与古城联系,陆水河北面开始出现建设用地。可以说,陆水公路大桥的建设极大地影响了赤壁城市的空间布局形态。
图4-161 蒲圻公路大桥历史照片
(图片来源:赤壁论坛)
图4-162 蒲圻公路大桥
(图片来源:赤壁市城乡规划局)(www.daowen.com)
2.陆水二桥
陆水二桥于1985年12月破土动工,建成于1989年,是全省第一座采取贷款方式修建的大桥。该大桥位于陆水公路大桥下游1公里处的宝塔山西侧,横跨陆水河,同时也是城市过境路G107国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陆水二桥全长235米,桥面净宽25米。陆水二桥建成后大大便利了赤壁市区和周边城镇、村庄的公路交通以及两岸居民的往来。在京珠高速公路建成以前,陆水二桥来自全国各地的过境运输车辆流量较大,带动了沿道路的餐饮服务、汽车维修等产业发展。随着城市用地的扩张和地方政府发展“国道经济”的引导,G107国道逐步成为赤壁城市的主干道。由于大量的超载车辆通行和交通流量超过原设计,长期的超负荷运行使陆水二桥在2000年以后成为危桥,经加固后仍无法满足安全要求,不得不于2013年拆除重建,重建工程历时2年,于2015年12月完工。
3.东洲大桥
赤壁市于2002年开始规划建设东洲大桥,连接起陆水河两岸的陆水湖大道与金鸡山路。在东洲大桥建设之初由于新城区已具有一定规模,为更好地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同时方便市民的出行需求,东洲大桥的建设势在必行。2005年东洲大桥建成通车,陆水河东西两岸的联系更为密切,河东岸的东洲和青泉片区随之也进入了开发建设的快车道(见图4-163)。
图4-163 东洲大桥现状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