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赤壁市住宅形式演变研究

赤壁市住宅形式演变研究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鄂东南地区的民居形象以及许多民间文化受到江西的影响十分明显。除此之外,由于赤壁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繁荣的商业贸易,沿街民宅多形成了商住混合式的建筑形态。天井式住宅天井式住宅在中国南方民居中广泛存在。

1.传统民居

传统民居是按照中国传统木构架建造体系营造的民间居住建筑,我国传统民居随着地域的不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赤壁的传统民居除了具有荆楚地区传统民居的普遍特征之外,还沿袭了部分江西民居的特色,这是因为赤壁在地域上与黄石、大冶阳新、咸宁、通山、通城、崇阳等县市属于鄂东南地区,鄂东南地区与江西山水相连,现在许多居民祖籍都是江西,特别是与鄂东南相邻的南昌、上饶地区移民后代尤其多,主要来源于明初著名的“江西填湖广”移民大潮。鄂东南地区的民居形象以及许多民间文化受到江西的影响十分明显。

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与演变,祖辈们在赤壁定居、生活繁衍,从最初小的居民聚居点,逐渐发展成为村落,一些交通条件优越的村落又发展为集镇。由于鄂东南地区多山地、丘陵,传统聚居方式以宗族血缘型聚落为主,大量村庄皆为单姓聚落,村庄规模较江汉平原、中原地区要小很多。

集镇:赤壁从明清以来,一直位于中国南北交通要道上,特别是由于境内水系发达,且靠近万里长江,境内陆水、蟠河、汀泗河都可直通长江。镇因水兴,在清同治以前,就有黄龙、车埠、石坑渡、新店、汀泗、泉口6大集镇,到清末民初,又演变成石坑渡、新店、汀泗、羊楼洞、羊楼司、港口、官塘驿、神山、茅山、洪山4镇6市。清同治以前的6大集镇都是依水而建,具有典型的两湖地区沿河集镇特点,顺应河的流向都有一条长街,街多为青石铺路,路边为对开的民居,一般为前店后住(见图4-104、图4-105)。

村落:据最新数据统计,赤壁市共有3 000多个自然村。南部与崇阳县相邻的低山地区村落小而分散,如市域东南的随阳山区村平仅26户;中部丘陵和北部滨江、临湖地区村落稍大一些,如市域北面的赤壁镇村平85户。在村落选址上,为了获得最好的生活资源,选址主要在背山面水或背山临田位置,大多靠近山脚,顺应等高线展开,不占可耕田地,也没有渍水潮湿之患,但村落整体朝向并不强调负阴抱阳,严格朝南。

图4-104 羊楼洞古镇现状 

图4-105 新店古镇现状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民宅:赤壁的传统民居大多就地取材,基本为砖木结构,布瓦(小片黑色土瓦)盖顶,大多为土砖墙;稍富一点的人家基础部分用青砖或主要墙面为青砖,其他墙面用土砖;富有的大户人家则是青砖青瓦,石门石柱(见图4-106)。“天井院”是赤壁传统民居最基本的空间组织方式。大的宅第往往由多组天井院纵向或横向延展、组合而成,即形成所谓数十个天井的颇有规模的“大屋”。一组天井就是一个居住单元,通常包括门屋、天井、面向天井的厅堂、厅堂两边的房间(耳房)、天井两侧的厢房以及联系这些房舍的廊道等要素。鄂东南典型民宅多为两层。上层为阁楼,层高较低,通常不作为居住空间,而作为储存仓屋,其在屋面与地面之间形成的夹层空间具有通风隔热效果,使得地面层居住空间舒适性得以较大改善。典型民宅一般采用“三间式”或“五间制”的形制,即一个居住单元通常为横向“三开间”或“五开间”。因此,可以用“五间三天井”或“三间一天井”来表述其居住单元规格。住宅主立面一般也呈现五间或三间的单元组合特征,可以看出明显的轴线对称关系。由于受山区村落不同的基地条件的影响,许多住宅布局处理也十分灵活,如两侧加减一个开间等都有可能。宅第通常设槽门以强调主入口,即由当心间的外墙向内退进1.5~3米形成门洞口,多用上好的石料镶砌成。这种入口退步的做法,自然形成一间高大的入口门廊,成为居民进出家门十分便利的过渡空间。

祠堂:就鄂东南传统居民而言,往往大的村庄都将祠堂作为村庄形态格局的主要控制要素,是村庄中最高级别的建筑,坐落于村落最佳的风水宝地,建筑体量一般较大,外观明显突出其他民宅。入口立面、山墙的处理也都有独特之处。祠堂既是礼仪教化场所,也是村民的娱乐中心,可以集会、举行庆宴、唱戏观戏。笔者在实地调查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赤壁现存的传统村落中也很少看到规模大、建造精美的祠堂建筑,而邻近的通山、阳新等县都有保存较好、规模大和建造精美的祠堂。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赤壁交通便利,更容易受到战乱和“文革”的影响,即使历史上曾经有这些祠堂建筑,也大多毁于战火人祸。另外,赤壁自古以来,由于交通的便利,造成与外界的交往频繁,子女往往选择经商,而不是读书考取功名。同时受到乡土观念强弱的影响,经商致富后,往往也选择到更大的城市中发展事业,不像徽商一样在家乡大兴土木。所以,赤壁市祠堂建筑的规模和建造精美程度不如邻近的通山、阳新等山区县。自古以来,这些山区县交通一直不方便,山高路远,许多村落都是聚族而居的血缘型聚落,祠堂作为凝系族群的重要空间载体和精神寄托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山区民风崇尚读书考取功名,往往把科举中第作为改变一家人乃至一族人命运的唯一希望,而考取了功名的人,往往在家乡兴建宅第,捐资建祠堂。这些深宅大院、祠堂往往空间宽敞,屋宇高大,用材优质,而交通的闭塞又起到了保存这些古建筑的作用。

图4-106 赤壁古民居各部分名称图状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意识形态、传统农村的社会管理体制、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生产方式的巨大变化,传统民居在空间使用、建筑质量上已无法适应新的居住和使用要求,传统民居全面衰败的情况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加速趋势。就赤壁市而言,保存完整的古村落已经没有了,仅在交通不便利、经济水平较差的村落中分散保存着一些传统民居,而这些民居也大多无人居住,甚至大面积垮塌。极少仍在使用的传统民居也大多是老人或贫困户居住,基本无力维护房屋。

湖北省传统民居从空间形态上主要分为院落式住宅、天井式住宅和天斗式住宅。[19]而在赤壁,传统民居多为天井式和天斗式的形式。除此之外,由于赤壁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繁荣的商业贸易,沿街民宅多形成了商住混合式的建筑形态。

(1)天井式住宅

天井式住宅在中国南方民居中广泛存在。其形制特征是:组成方形院落的各栋房屋相互联属,屋面搭接,围合成中间的小院落。小院落其形如井而露天,故称之为“天井”。天井的尺度相对北方民居的院落较小,且地面没有植被,主要功能是采光、通风和收集雨水。为了避免室内的潮湿,天井的地面一般用青石铺设,周围有排水凹槽,雨水由地下暗道排至屋外。临接天井的部分房屋,主要是正厅部分及门厅,以敞口厅的形式建造,形成一种半室外空间形式,与天井共同作为生活使用空间。

庙场街122号邓宅位于羊楼洞古镇北侧,由一条巷道与主街相连。其相邻的庙场街124号住宅为原民国湖北省政府秘书长邓翔海家旧宅。两宅同时建造,分别为邓氏两兄弟所有。2002年124号住宅部分倒塌,现已无人居住,而122号住宅基本保存原有建筑风貌。邓宅为两进天井式住宅,院落与街道保持平齐,大致朝西南方向。宅院有明显的中轴线,沿轴线依次布置前厅、中厅和后堂,两侧布置厢房,厢房并不完全对称,北侧厢房进深较大(见图4-107、图4-108)。厅堂与两侧厢房屋面搭接形成两个天井,厅堂皆做成敞口形式,与室外空间直接连通,厢房内布置卧室。天井地面均为青石板,四周设有凹槽。住宅采用砖木结构,木质构件如檐部、窗框和栏杆等注重细节的处理,雕刻成精美的纹理和图案。建筑均为两层,由门厅向后堂高度逐渐增高,体现了传统建筑的等级和秩序。在后厅北侧,有两个后期加建的房屋。住宅整体保存较为完整,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和研究意义(见图4-109、4-110)。

图4-107 庙场街122号现状平面图

(图片来源:《羊楼洞村、新店明清石板街文物保护工程总体方案》)

(2)天斗式住宅

图4-108 庙场街122号现状剖面图

(图片来源:《羊楼洞村、新店明清石板街文物保护工程总体方案》)

图4-109 庙场街110号外立面

图4-110 庙场街110号一进天井(中厅向大门处拍摄)

天斗式住宅是指在天井式住宅的天井上方附加天斗这种建筑构件的一种构造形式,其主要功能是通风、采光。相对单纯的天井,天斗对恶劣气候条件的抵御能力更强。天斗式住宅在江汉平原分布较为广泛,湘西、川东以及东南地区也有类似构建出现。由于赤壁在明清时期商贸繁荣,沿街门面的商业价值高,故临街界面宽度受到限制,只能沿垂直于街道轴线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狭长”的平面格局。面宽窄而进深大,导致室内采光不好,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天斗式住宅的产生。此外,赤壁夏季多雨,空气湿度大,热量不易蒸发,住宅为了适应当地潮湿的气候条件及综合考虑采光的要求而设计了天斗。天斗上方利用亮瓦采光,四周留有缝,以便形成空气对流,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见图4-111、图4-112)。天斗在赤壁传统民居被大量使用,且类型多样,成为当地建筑的特色之一。[20]

图4-111 天斗示意图

(图片来源:林楠.湖北赤壁新店古镇研究.2005)

图4-112 天斗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以赤壁新店胜利街26号住宅为例,院落为东西向。住宅由于用地条件的限制,呈长方形,面宽较小,约6.5米,近深较大,约17米。天斗位于一、二进建筑之间,约2米见方,空间较高,两侧留有透气缝,其上附有亮瓦采光,室内光线静谧柔和。第一进建筑中对称布置了两间卧室,在外立面上开窗。住宅中间以天斗作为过渡空间,其下形成一个遮风避雨的“光庭”,兼具采光通风和客厅的功能。第二进建筑中布置了储物间和厨房厕所放在院后。建筑为两层砖木结构,一层居住,二层置空,通过活动木梯上到二层(见图4-113、图4-114)。

(3)商住混合式的建筑形态

赤壁由于占据交通要道,又有水运优势,很早就开始了贸易活动,是湘、鄂、赣三省及周边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明清时期赤壁的茶叶加工、茶叶贸易盛行,发展起来一种商住混合式的住宅建筑形态。这种混合形态的布局特征为,临街为店面,门面有全敞也有半敞开式的,临街店门采用可拆装的木板,白天有经营活动时拆开,晚上则装起来,可以方便店面的经营活动。住宅多分为几进,第一进为店面,店的后面是住宅。有的门店为了减弱前面商业铺面对后部生活的影响,保证住宅的私密性,在第一、二进之间设有门。这类建筑多为1~2层,采用砖木结构。

图4-113 胜利街26号平面图

(图片来源:林楠.湖北赤壁新店古镇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图4-114 胜利街26号剖面图

(图片来源:林楠.湖北赤壁新店古镇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赤壁羊楼洞庙场街59号熊宅属于前店后宅式建筑,建筑质量较好。熊家在200多年前由江西丰城迁到羊楼洞居住,一直经营药铺生意。整个熊宅共有三进,第一进为药铺店面,屋面设置亮瓦用以采光,当年使用的药铺柜台至今仍然保留完好。与天井式住宅进与进之间开敞通透的特征不同的是,熊宅在第一、第二进之间设置有门。住宅的第二进为居住空间,中央为厅堂,顶部设有天斗。天斗形式为“五脊殿”,檐下设有排水管,将雨水引向地面,由地下暗沟排出。厅堂北侧是厨房和库房,厨房上部设有亮斗采光,厅堂南侧布置三间卧室。第三进主要是附属用房——库房、猪圈、厕所等,在北侧有一个小天井。熊宅三进都建有二层木质阁楼,平时用以存放货物,还起到隔热保温的作用。住宅东侧为硬山封火墙,临巷开门为生活出入口(见图4-115、图4-116)。临街采用木排门立面,上涂大红色油漆。整栋建筑布局灵活,亮瓦、天斗、亮斗、天井同时存在,既满足使用要求,又具备一定的建筑艺术(见图4-117、图4-118)。[21]

图4-115 庙场街59号一层平面图

(图片来源:李晓峰,李百浩.湖北传统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图4-116 庙场街59号剖面图

(图片来源:李晓峰,李百浩.湖北传统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图4-117 入口立面 

图4-118 沿街商铺(www.daowen.com)

(图片来源:《羊楼洞村、新店明清石板街文物保护工程总体方案》)

2.临时简易住宅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经济技术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城市中的建筑多以一层和二层砖木结构以及简陋的棚户为主,并利用行列式的布局形态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这些简易平房多为市民自己搭建,一家几口住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房间内,屋内人多拥挤且阴暗潮湿,居住质量较差。1954年因特大洪水灾害,大量洪湖、沔阳地区的灾民转移到赤壁,在城隍庙、板桥街一带定居并修建了大量的简易平房。当时由于用地的局限,建筑并没有按照严格的行列式来布局,大多沿街而设,并不平行亦不是传统的坐北朝南,对原有的老城区肌理和街巷格局形成了一定影响。

3.单位职工宿舍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城市住宅的投资主体逐步趋向一元化,城市新建住宅投资的绝大部分来自国家。为了减轻国家财政的负担,1956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新工业区和新工业城市建设工作几个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各工业主管部门负责建设厂区及生活区内和区外专用的道路房屋和其他基础设施。在这种体制下,各个单位、企业成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职工住宅的建设和分配。[22]单位职工宿舍成为了此后相当长时间内城市工人阶层的主要居住形式。20世纪60至70年代,由于战备的需要和国家“三线建设”政策的影响,赤壁市相继兴建了船舶、机械、纺织等军工企业,并以企业为单位新建了大量职工宿舍。

(1)蒲纺丝织厂家属住宅

该住宅建于1970年,作为丝织厂职工及家属的居所。限于当时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住宅的户均面积很小,标准也很低。1966年住建部《关于住宅宿舍建筑标准的意见》提出:每人居住面积不大于4平方米,每户居住面积不大于18平方米,城市多建低标准楼房。在此基础上,各地又制定了自定标准,进一步压低造价与质量。[23]

住宅位于主城区南部荆泉片区,蒲纺丝织厂附近,大致为南北朝向,采用外廊式,走廊在北侧。建筑共三层,每层十户,建筑总面积914.1m2,居住使用面积518.4m2,户均17.3m2。每户由一个大的房间和一个或两个小的房间组成,大间紧邻北侧走廊,为卧室,兼有客厅功能,小间在南侧,可能是厨房或储物间。住宅每层在楼梯间休息平台处设有公共使用的厕所。整个建筑沿中轴线东西对称,楼梯和厕所设在每层中间(见图4-119)。住宅采用坡屋顶,结构形式采用施工简单、造价低廉的砖混结构。建筑立面为裸露的红砖墙,除了必要的开窗,几乎没有任何装饰,反映了当时的经济技术条件和住宅建筑风格。(见图4-120、图4-121)

图4-119 蒲纺丝织厂家属住宅一层平面图

(图片来源:湖北蒲纺设计院

(2)蒲纺印染厂职工住宅

“文革”结束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住宅建筑面积和标准也得到了提高。1981年,国家规定了4类不同的住宅标准以适用不同居住对象。其中适用于厂矿企业职工的一类住宅面积标准为42~45m2[24]在住宅商品化政策的引导下,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不再受到原来计划经济体制某种确定模式的约束,在面积标准上引入了“套型”的概念,提倡更高的居住文明标准,不再简单地采用建房面积为控制指标;规划上更加注重环境质量和功能的完善;住宅设计中开始强调科技含量。

图4-120 蒲纺丝织厂家属住宅现状北立面 

图4-121 蒲纺丝织厂家属住宅现状西立面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该职工住宅位于赤壁市主城区南部荆泉片区老虎墩路,今赤壁市社会福利中心附近,建于1985年。住宅共5层,每层由两个一梯两户的单元并排组合而成。住宅只有一种户型,包括两室一厅一厨一卫,户均建筑面积53.7m2,每户在南侧设有外凸阳台。对比20世纪70年代职工住宅,该住宅户均面积有大幅度提高,建筑技术也有明显提高。建筑为砖混结构,外立面采用水泥沙拉毛处理,而不再是裸露的砖墙。建筑设计也更注重整体的造型和细节的处理,平面的凹凸变化增加了建筑的层次感。屋顶檐口向外凸出,强化了建筑的外轮廓线。楼梯间外墙采用镂空处理,既增加了建筑细节,又和墙体、门窗形成了虚实的对比,丰富了立面效果。北侧阳台之间的折线型墙面的设计既能防止两侧人们的翻越,又给规整的建筑增添了一些活跃的气氛。(见图4-122、图4-123)

4.20世纪80年代以后居住建筑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开展了城市住宅小区建设试点工作,提出在规划设计中突出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提倡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通过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和科学管理,使小区的施工质量、功能质量、环境质量、服务质量有了一个大的提高。住宅户型更加多样,从二室一厅到二室二厅、三室二厅甚至四室二厅,由过去一厨一卫增加到如今的二个甚至三个卫生间。与户型相对应,住宅面积也呈现大型化、多样化趋势,从60m2,到80m2,再到100m2,以及近些年不断增多的100m2以上的大户型,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图4-122 蒲纺印染厂职工住宅现状南侧 

图4-123 蒲纺印染厂职工住宅现状北侧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随着建筑材料以及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住宅建筑层数也逐渐增加。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住宅以不设电梯的多层建筑为主,一般为5~6层。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设有一部电梯的小高层,一般为11层左右。90年代后期,特别是2000年以后,高层住宅开始出现。这些20层左右,有的甚至超过30层的高层住宅,让城市天际轮廓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1)城北居住小区住宅

城北居住小区是20世纪90年代初赤壁市开发城北新区的重点建设项目,因此被定位为一个体现城市新风貌的、有现代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具有高质量物质生活环境和优美景观环境的现代化花园式居住小区。

住宅选型充分考虑居住对象和居住功能要求,并考虑给居民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共分为三大类7种形式(见表4-7和图4-124)。由于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提高,户型设计采用大厅、小卧、大厨、大厕,以适应现代化生活要求。住宅建筑形式以新颖美观的现代建筑风格为主,局部配以一些斜坡顶来体现地方建筑特色。住宅也特别注重立面色彩的搭配与运用。住宅斜坡顶采用橘红色、墙面为白色,阳台的色彩在不同组团选用不同的颜色,形成统一而富有变化,且易识别的建筑效果(见图4-125)。

表4-7 城北居住小区住宅户型

续表

图4-124 城北居住小区组团总平面图

(图片来源:赤壁市城乡规划局)

图4-125 城北居住小区住宅楼板式住宅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2)天骄豪苑住宅

随着国内建筑技术特别是结构技术和电梯技术的提高和不断成熟,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起,全国各大城市兴建了大量的高层建筑,包括高层住宅。高层建筑不仅仅能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还对片区甚至是整个城市的景观风貌产生重要影响。

赤壁市最早的高层居住建筑是建于2006年的天骄豪苑住宅项目,位于陆水河北岸,赤壁新城区河北大道与东洲巷交叉口附近,由三栋高层住宅楼和商业裙房组成,共23层,其中商业裙房为三层。由于该项目建成后销售情况较好,从很大程度上鼓励了赤壁的居住建筑往高层发展。到目前为止,住宅楼依然是赤壁新城区较高的建筑,和其他建筑共同构成了陆水河沿岸的天际线(见图4-126、图4-127)。

(3)永邦欧洲城小区住宅

永邦欧洲城位于陆水河东侧,陆水大道西侧,与老城区隔河相望,地理位置优越。东洲大桥的建成大大促进了陆水河东岸新区的开发建设,永邦欧洲城即是新区开发的重点项目。小区始建于2007年,分三期建设,目前所有住宅都已建成。

小区住宅由多层板式和高层点式组成,沿河一侧布置多层,以保证更多的居民能欣赏到水景。建筑以青灰色为主色调,整体风格稳重、典雅。住宅立面处理统一而富有变化,底部外贴深蓝色瓷砖,中间粉刷浅蓝色涂料,顶部采用更浅的蓝色并配以横向条纹装饰,通过色彩和材质的变化实现了由深向浅、由重到轻的过渡,凸显了建筑的层次感和韵律感。屋顶设计别具匠心,平顶与坡顶的搭配以及出挑的檐口丰富了建筑轮廓线,增加了建筑的可识别性。院落内植被种类丰富,景观效果良好,塑造了优美、静谧的居住氛围(见图4-128、图4-129)。

图4-126 天骄豪苑住宅标准层平面图(修改稿)

(图片来源:赤壁市城乡规划局)

图4-127 天骄豪苑住宅现状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4-128 永邦欧洲城香堤瑞园2号楼一层平面图

图4-129 永邦欧洲城香堤瑞园2号楼现状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