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赤壁城记:赤壁市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赤壁城记:赤壁市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对该居住街区的实地踏勘、走访以及对1982年蒲圻镇现状图的比照和判读,能够确定该居住街区是古城内传统居住空间形态特征保存相对完整的片区。对该片区形态特征的分析,可以研究蒲圻古城从新中国成立以前到现在的居住建筑形态和空间特征的演变过程及特点。

赤壁城记:赤壁市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1.建筑高密度及低容积率的老城区——以城隍巷居住街区为例

城隍巷居住街区位于陆水河南岸,是赤壁市老城区内的典型传统居住街区。根据对该居住街区的实地踏勘、走访以及对1982年蒲圻镇现状图的比照和判读,能够确定该居住街区是古城内传统居住空间形态特征保存相对完整的片区。对该片区形态特征的分析,可以研究蒲圻古城从新中国成立以前到现在的居住建筑形态和空间特征的演变过程及特点。

周边条件分析:该居住街区位于古城范围内,其南面道路在历史上一直是老城东西方向的主要道路,商业活动活跃。街区四周的道路较窄,均为只能单向通行的小街巷,但该街区与城市干道距离较近,交通联系方便,交通出入较为便利。街区北面和东面距离陆水河河滨公园仅有200米,西面紧临城市的商业中心,受商业中心的辐射和街区居住生活的需求,街区南面临路均为商铺,这些商铺的经营活动,既满足了居民日常生活需要,也成了街区部分居民收入的来源之一,街区直到今天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商业活力(见图4-52)。

空间组织与结构:城隍巷居住街区的形成应该是在任蒲圻古城建成之初的明清时期,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人口增加,自组织式的建设与加密填充式扩张导致该街区在主要街道格局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内部空间逐渐紧密、空间环境恶化,公共空间被不断侵蚀减少,尤其是小的巷道消失。该居住街区局部地块经历了多次开发和更新,运用图底关系的方法对该居住街区的肌理进行分析显示,该地段空间肌理呈现出不均匀、异质化特征,异质化主要表现为占地面积大、建筑层数高的大体量建筑介入到原有低矮的小尺度的空间肌理中。此外,明清时期的院落式住宅在逐渐的加密过程中其院落被搭建的建筑所填充(见图4-53)。

道路交通分析:该居住街区东西南北四面分别是迎熏街、莼川巷、板桥巷和城隍巷,内部则有两横两纵相互交错的里巷,每条巷道空间宽窄不一致表明了自建及空间自组织的特征(见图4-54)。街道空间基本保持原有的基本特征,街道线性曲折、空间尺度狭窄,依然保持着步行者尺度,对应步行功能需要。在逐渐的改造及加密建设中沿主要街道的建筑建设有一定的控制,保持了主要街道走向及传统空间尺度的相对稳定(见表4-5和图4-55、图4-56、图4-57、图4-58),但是道路宽窄不一,表明沿街建筑在改造过程中有占用街道空间的现象。新中国成立后路面被修整成水泥路面,道路两侧布置明沟排放雨水与生活污水。改革开放后又在路面下加修了市政管道。

图4-52 城隍巷居住街区周边条件分析图

(图片来源:作者在2008年赤壁市地形图上分析绘制)

图4-53 城隍巷居住街区建筑肌理分析图

(图片来源:作者在2008年赤壁市地形图上分析绘制)

图4-54 城隍巷居住街区道路交通分析图

(图片来源:作者在2008年赤壁市地形图上分析绘制)

表4-5 周边街道D/H比

图4-55 迎熏街街道现状图 

图4-56 板桥巷街道现状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4-57 城隍巷街道现状图 

图4-58 莼川巷街道现状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功能布局分析:该居住街区以居住功能为主,在沿莼川巷和迎熏街一侧分布有商业服务设施形成商业性街道(见图4-59),大部分商业由室内延伸到室外沿街露天而设,商业街建筑一般为两层,一层为商业门面,上部为居住,这种形式延续了传统的商业街建筑形式,也是古城内用地紧张、建设空间有限的体现。

图4-59 城隍巷居住街区功能布局分析图

(图片来源:作者在2008年赤壁市地形图上分析绘制)

建筑层数分析:在2008年的现状地形图上进行分析,该居住街区的建筑密度为58%,容积率为0.63。建筑多为一至三层,有个别建筑是四层以上,最高为七层(见图4-60),三层以上建筑大多为改革开放以后单位自建的多层单元式住宅。

图4-60 城隍巷居住街区建筑层数分析图

(图片来源:作者在2008年赤壁市地形图上分析绘制)

2.工矿企业配套的职工宿舍——以蒲纺片区朝阳小区为例

朝阳小区位于城南的蒲纺片区内,是蒲纺总厂最早、最有代表性的居住小区,建成之初是作为该厂管理层的干部居住小区使用。建筑布局依山就势,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建设以来,历经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建设高峰期,一直到本世纪初仍有新的建筑建成。居住建筑有的采用外廊式,有的采用联排式,有的采用单元式,最早的建筑距现在已有40多年,至今仍在正常使用。朝阳小区的建设和发展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其选址、空间形态、建筑特征等具有“三线建设”时期国有大企业自建住宅的典型特征。

周边条件分析:作为“三线建设”时期的国家投资项目,蒲纺总厂选址于老城区以南约10公里的隐蔽山谷地区。以蒲纺总厂为中心的蒲纺组团通过南北方向的荆泉大道连接赤壁市的老城区,东西方向由桃花坪路连接几个分厂。朝阳小区为其中的一个配套居住组团,用地面积约为1.38公顷,建筑密度约为32%,容积率约为0.75。该小区位于桃花坪路北侧的山坡地上,北面为山体,用地周边植被茂密,自然风景极佳,南面紧邻蒲纺总厂的行政办公及主要公共建筑集中区,小区周边影剧院、运动场、学校等设施齐全(见图4-61)。

图4-61 朝阳小区周边条件分析图

(图片来源:作者在2008年赤壁市地形图上分析绘制)

空间分析:朝阳小区内部空间结构较简单,住宅布局为规整的行列式,住宅建筑之间的间距较大,加上充分利用小区用地的良好朝向和山地地形,小区内建筑有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条件。

道路交通分析:小区内部道路系统分为两级,采用人车混行的组织形式,主要道路宽8.5米;宅前道路宽7米。步行交通主要是与山体等高线垂直的台阶路,能便捷地联系前后栋住宅。便捷的台阶步行系统四通八达,步移景异的效果体现了该小区的山地特色(见图4-62)。

功能布局分析:蒲纺片区的建设是典型的国家投资大型三线工业企业,为解决大量的工人、干部的居住需求,采取统一建设、统一分配的方式建设了大量居住建筑。由于采取以单位为核心的供给配给制度,加上受经济水平的制约,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在区域内集中建设,单个的居住组团不附带完整的公共服务设施,而是以单一居住功能为主。

绿地景观分析:朝阳小区位于山谷中南向的山坡地上,其背面和对面都为山体,周边山体主要植被为楠竹,四季常绿,自然景观极好。与现在建设的居住小区内精致的小区绿地不同,朝阳小区内绿地主要位于道路两侧和建筑物之间,投资少,以高大的乔木为主,主要树种为法国梧桐和樟树(见图4-63),这些乔木经过几十年的生长,树木粗壮,郁郁葱葱,整个小区的绿地率达到35%。

建筑结构和层数分析:朝阳小区作为企业的配套职工宿舍,具有计划经济时期住宅的空间形态特征,建筑结构为砖混形式,外墙利用清水红砖墙和平屋顶。为了节约投资,建筑外观很少进行装饰处理,但简洁而富有韵律感的外观,细腻、精致的清水砖墙施工工艺,也具有其独特的历史感和建筑美感。(见图4-64)

图4-62 朝阳小区道路交通分析图

(图片来源:作者在2008年赤壁市地形图上分析绘制)

图4-63 朝阳小区绿地景观分析图

(图片来源:作者在2008年赤壁市地形图上分析绘制)

图4-64 朝阳小区建筑层数分析图

(图片来源:作者在2008年赤壁市地形图上分析绘制)

3.简单行列式组织的居住生活区——以蒲圻火车站生活区为例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随着铁路客流和运量的增加,蒲圻火车站作为当时城市最重要的交通设施,除满足本市铁路交通需求外,还是周边几个没有铁路通过的城市的交通出行和货物集散的区域交通枢纽。随着社会发展,外出上学和务工人员大量增加,加上运输方式单一、运力有限,长距离出行和货物运输严重依赖铁路,蒲圻火车站在整个20世纪八九十年代经历了非常辉煌的时期,客货运都非常繁忙,其周边逐步聚集起各种仓储、旅社等配套设施。同时,由于人流的聚集也带来了商机,逐步形成了以火车站为中心,向周边扩散,集公共服务、商业服务和居住等综合性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副中心。这一时期新建的火车站生活区,是由铁路部门投资并经过规划设计的居住小区,居住街区的空间形态具有80年代职工住宅的典型特征。但随着城市其他对外交通设施的建设,蒲圻火车站片区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城市功能,火车站生活区也在城市更新中被计划整体拆除。

周边条件分析:该生活区用地面积为2.5公顷,西邻蒲圻火车站,周边学校、商业及服务业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较为齐全,紧邻该生活区周边以自建的私人住宅为主,车站路是该居住街区的主要对外交通联系道路。(见图4-65)

图4-65 火车站生活区周边条件分析图(www.daowen.com)

(图片来源:作者在赤壁市1989年地形图上分析绘制)

空间布局及组织形式:该生活区为单纯的住宅组团,没有专门的公共休憩空间,公共服务配套依靠周边已有的设施。共有12栋一层居住建筑,呈行列式布局,建筑朝向为顺应城市道路走向,偏西约60°。由于用地紧张,加上规划中没有考虑生活休闲的需要,没有布置集中的小区绿地。该居住街区的建筑密度约为36.1%,容积率约为0.38。小区内有三条主要道路及若干宅前路,三条主要道路沿着住宅山墙布置,道路宽度为3米,住宅单元由宅前路联系。(见图4-66、图4-67)

4.20世纪90年代传统居住小区——以城北花园小区为例

城北花园小区的规划建设是赤壁市在做出“跨河发展,建设城北新区”决策后的第一个居住街区建设尝试,是为了解决公务员居住问题,以政府投资为主,土地为划拨性质,但公务员个人承担建筑成本,并由个人拥有房屋产权的居住小区。该小区相对于老城区的住宅,户型面积较大,户均建筑面积超过了120平方米,小区内公共绿地、商业配套设施齐全。作为城北新区建设的启动性工程之一,小区规划和建筑设计均采取当时的大中城市较为先进和成熟的居住小区设计理念,能够充分反映20世纪90年代赤壁市新建居住街区的形态特征。由于居住环境优于老城区,用较低价格就可以拥有房屋产权,该小区极具吸引力,小区的建设也打消了公务员搬迁到城北新区的后顾之忧,促进了城北新区的快速发展,是典型的行政办公带动型新区发展模式。(见图4-68)

图4-66 火车站生活区建筑层数分析图

(图片来源:作者在赤壁市1989年地形图上分析绘制)

图4-67 火车站生活区道路交通分析图

(图片来源:作者在赤壁市1989年地形图上分析绘制)

1994年5月,受市规划局委托,武汉城市建设学院负责完成了城北花园小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采取“一轴两片三心”的设计方案,通过近5年的建设,基本按照规划设计成果建成。

图4-68 城北花园小区现状照片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周边条件分析:城北花园小区位于赤壁市城北新区,用地面积约14.6公顷,地块北面与市政府办公区隔路相望,西边为人民广场,东南方向的小山丘为城市绿地,小区四周均为城市干道,交通十分便利,环境优美,生活配套方便。(见图4-69)

图4-69 城北花园小区周边条件分析图

(图片来源:作者在2008年赤壁市地形图上分析绘制)

空间结构及空间组织分析:小区内的主要道路将小区分为四个组团,四个组团以中心绿地为核心进行布局。居住建筑布局以条式多层住宅为主,采取行列式布局方式,点式多层住宅为补充及点缀,以打破行列式单调的空间形式,是那一时期的比较典型的居住小区空间布局形式。(见图4-70)

图4-70 城北花园小区空间结构分析图

(图片来源:作者在2008年赤壁市地形图上分析绘制)

道路交通分析:小区内设三级道路,即小区级道路、组团级道路及宅前小路。小区级道路有东西向与南北向两条,两条小区级道路“十”字形交叉于小区中心,自然形成中心绿地。小区级道路宽度为9m,组团级道路宽度为4.5m,宅前路宽度为1.5m。(见图4-71)

小区集中绿地布置在小区中心,主要供小区内居民游玩休憩;居住组团围绕中心绿地布置;公共服务设施(主要为商业)沿小区周边的城市道路布局,建筑为1~3层,形成良好的街道空间效果,对内服务小区居民,对外服务城市居民。为了体现小区建筑的高低结合,使小区景观富有变化,小区中心绿地四周布置了7栋点式住宅,层数达到8层。(见图4-72)

由于20世纪90年代建筑建造技术和电梯高层建筑所需设备投资的限制,内地中小城市的居住建筑较少采用高层建筑。按照国家规范要求,不安装电梯的多层居住建筑最高只能建造6层,但在结构上,多层砖混结构住宅可以建到7层。因此,在当时条件下,为了增加居住户数,降低小区投资,小区内大部分居住建筑为7层,但都没有安装电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由于小区内居民以购买力较强的公务员为主体,这种多层居住建筑在使用上的问题逐步显现后,大量的原小区居民将房屋出售,购买居住条件更好的商品房。(见图4-73)

图4-71 城北花园小区道路交通分析图

(图片来源:作者在2008年赤壁市地形图上分析绘制)

图4-72 城北花园小区绿地景观分析图

(图片来源:作者在2008年赤壁市地形图上分析绘制)

图4-73 城北花园小区建筑层数分析图

(图片来源:作者在2008年赤壁市地形图上分析绘制)

5.现代房地产开发模式下的居住小区建设——以永邦欧洲城为例

永邦欧洲城项目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由地产商独立开发的居住街区的典型例子,从2007年开始建设,到2014年基本建成。小区规划用地6.66公顷,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其中居住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建筑容积率为2.3。建筑密度为31%,绿化率为31%。(见图4-74)

图4-74 永邦欧洲城现状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赤壁热线)

永邦欧洲城位于陆水湖大道以西,与赤壁老城区隔岸相望。新中国成立以前,该地区受陆水河洪水影响较大,虽然当地居民自发建设了一些堤防等防洪设施,但遇到较大洪水时,该区域仍会被淹没,所以区域内只有少量永久性的居住建筑。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沿河堤坝的加固,加上土地肥沃,该区域成为城区的蔬菜基地,居民成为既不是城市户口但也与农村户口不同的菜农户口,出于节约可耕地的目的,居民逐渐集中到沿河一带居住,形成了建筑密度较高的村庄,其东面土地整理成了成片的菜地。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北新区的开发和连接陆水湖风景区的陆水湖大道的建成通车,该区域的商业价值开始显现。特别是连通新老城区的东洲大桥建成以后,该用地的区位优势越发明显。为了控制好这块用地,在2000年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这块区域作为城市生态绿地,一方面该区域近期可以作为菜地保留,另一方面该区域作为老城与新城之间一块重要的生态用地,远期可以结合城市滨河绿地建设城市公园。从现在的情况看,这样的规划无疑是科学合理的。但接下来的建设情况完全违反了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2006年,该用地出让为商住开发用地,由于规划管理的缺失和规划管理人员的认识错误,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这一违反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的违法行为没有得到来自规划、国土等职能部门的任何干预。在划定出让用地红线时,也没有考虑将沿河的村庄纳入整体改造,导致项目建设没有达到整体改造和提升该段城市沿河空间品质的效果,将没有拆迁且位置极好的临城市主干道用地进行开发建设,而将城中村改造的难题留给了政府。在小区详细规划审批时,同样由于缺乏城市设计和规划控制,小区南北方向用地长近800米,没有预留出联系陆水湖大道与沿河路之间的东西方向城市道路,导致该小区建设割裂了城市主要道路与陆水河沿河空间的联系。从城市规划角度分析,永邦欧洲城居住小区的规划建设是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房地产开发进入中部地区中小城市之初,由于地方政府急于改善城市面貌,职能部门在规划理念方面的落后,对规划审批违法的无知无畏,在规划管控手段上的缺失所导致的反面案例。同时,该小区建设的规划布局,也体现了在当时条件下中部地区中小城市居住小区规划的常用布局手法,多层和高层搭配、临街布置商业和公共设施的布局也有利于项目销售。(见图4-75、图4-76、图4-77)

图4-75 永邦欧洲城周边条件分析图

(图片来源:作者在2008年赤壁市地形图上分析绘制)

图4-76 永邦欧洲城道路交通分析图 

图4-77 永邦欧洲城功能布局分析图

(图片来源:作者在2008年赤壁市地形图上分析绘制)

空间结构及空间组织:小区主入口朝向城市主干道,入口区规划了较大面积的喷泉广场,形成整个小区的中心区域,同时在城市干道上也形成了一个景观节点。小区临街规划了多层的商业内街和高层的公寓以及酒店建筑。小区南面为一期开发,主要以多层居住建筑为主,目的是降低成本,控制商品房的销售单价,有利于尽快销售;小区北面为二期开发,主要以高层居住建筑为主,目的是增加开发量,在小区一期成功销售后,获得开发的最大收益。

建筑外观:在小区开发的开始阶段,赤壁城区还没有规模较大、设施齐全的居住小区开发,主要的住宅开发形式仍然是单位自建小区和小规模的商品房。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特别是大批在外务工人员返乡置业的购房需求,极大地推动了该小区的销售。在那个时期,全国普遍流行欧式建筑风格,大量模仿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使用预制欧式建筑构件的建筑十分盛行,欧式风格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档次的象征。作为一个商业开发项目,永邦欧洲城居住小区也采用了最符合市场需求的小区名称,同时在小区建筑设计时,在居住建筑的窗套、楼梯入口等细部使用了一些欧式建筑构件。

绿地景观分析:小区为了营造欧式风格的景观,使用了一些欧式景观小品和大理石硬质铺装,通过植物的搭配形成层次丰富的小区绿化景观。为了节省建设用地,小区除了在主入口位置布置了一块集中绿地外,绿化以宅间绿化为主,前后排住宅组织为院落绿地。(见图4-78、图4-79)

图4-78 永邦欧洲城绿地景观分析图 

图4-79 永邦欧洲城建筑层数分析图

(图片来源:作者在2008年赤壁市地形图上分析绘制)

6.小结

赤壁市传统居住街区及居住建筑存在三种形式:①沿街与其他功能混合布局,为传统的院落住宅,前店后寝,或下面为商店门面上为居住。②伴随工业区建设配套建设职工住宅街区,这类住宅街区相对独立,配套设施较为齐全,一般成组团行列式布局,建筑层数由2~5层不等,户型面积小,标准低。③20世纪80年代之后,开始成片开发住宅小区,住宅小区的功能布局比较合理,空间组织注重建筑朝向、道路交通组织、绿地分布等空间关系,重视空间景观的要求及美学要求,住宅户型面积标准逐渐提高,住宅建筑层数逐渐增高,给城市空间尺度带来巨大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