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蒲圻古城对外交通分析

蒲圻古城对外交通分析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蒲圻古城在明清两代的陆路对外交通,主要是从南门进、北门出,经过浮桥跨陆水河的汀羊驿道。除汀羊驿道外,还有全长15公里联系嘉鱼县的蒲嘉驿道以及全长20公里连接崇阳县的蒲崇驿道。蒲圻地区的对外交通,到清末民初都主要以水运为主,汉口的商轮可直达县城和新店、神山、泉口等地。古城拱极门外原有码头和浮桥,是古城对外的水上和陆路交通枢纽,大部分日用生活品、土特产等物资的运输都是经此码头和浮桥。

蒲圻古城对外交通分析

蒲圻古城在明清两代的陆路外交通,主要是从南门进、北门出,经过浮桥跨陆水河的汀羊驿道。这条驿道北面连接咸宁县、武昌府,南面连接临湘县、岳州府,北面从汀泗桥入境,南面从羊楼司出境,全长72公里。沿线有官塘驿、凤山驿(县城)、港口驿3个驿站,每站配有脚马50匹,马夫25人,兽医1人。这条驿道的走向与现在的107国道、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基本上是处于同一条交通走廊上,这条交通走廊也成为今天赤壁市城市的主要发展轴。除汀羊驿道外,还有全长15公里联系嘉鱼县的蒲嘉驿道以及全长20公里连接崇阳县的蒲崇驿道。蒲嘉驿道与现在的赤嘉公路走向大体一致,蒲崇驿道则主要沿陆水河西岸连接崇阳县,后来由于建设陆水水库,这条驿道大部分淹没于水中。到民国初年,官方置邮,随着传令和运输方式的改进,驿站废止,驿道为大路取代,但无法通行汽车。1939年,日军占领期间,汀羊驿道改造为能勉强通行汽车的简易公路,后因无人养护而荒废,直到新中国建立之后的1958年,为保证军事运输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汀羊公路进行修复后,基本上能晴雨通车,后又经历多次扩宽、翻修,到1985年列为国道,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南北交通大动脉107国道的一段。

除陆路运输外,由于境内河网纵横,主要河流陆水河、汀泗河、蟠河都能直接连通长江,蒲圻古城作为县治所在,其水路运输一直较为发达,古城的6座城门中4座城门直接临陆水河。其中通汇门在乾隆版县志中记载为水门。水门是我国古代建设城池时为引河入城而设置的,但蒲圻古城的水门并没有引河入城的功能,只是紧临陆水河,便于船舶停靠后行人进城,水门的形制与其他5座城门是一致的。蒲圻地区的对外交通,到清末民初都主要以水运为主,汉口的商轮可直达县城和新店、神山、泉口等地。古城拱极门外原有码头和浮桥,是古城对外的水上和陆路交通枢纽,大部分日用生活品、土特产等物资的运输都是经此码头和浮桥。浮桥始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名济美桥,以后历朝历代多次重建或修缮。浮桥由30条木船连接,有栏杆扶手,设有守卫人员,北岸还建有候船亭,但涨水季节不能通行。进入清朝晚期和民国,随着铁路、公路等陆上交通的发展,码头逐渐衰败直至消失,当时的拱极门外竖立着清代县衙制定的规定运输价格和征税标准的石碑,这块石碑在2011年实施古城墙修复工程时被挖出,经修复后树立于拱极门外广场上,依稀反映出码头当年的繁华。见图4-13。

(www.daowen.com)

图4-13 拱极门外广场及清代石碑现状照片

(图片来源:赤壁热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