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赤壁城记:蒲圻古城的街道形态及特征研究

赤壁城记:蒲圻古城的街道形态及特征研究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蒲圻古城的街巷布局根据地形条件“随弯而弯”,自由灵活地形成不规则的街巷布局形态。

赤壁城记:蒲圻古城的街道形态及特征研究

1.蒲圻古城的街道道路结构网络

“街”和“巷”是对我国古代城市内部交通道路的传统称谓。蒲圻古城的街巷布局根据地形条件“随弯而弯”,自由灵活地形成不规则的街巷布局形态。在古城建成之初共有24条街巷,其中几条与城门相连的街道作为城市主街,特别是连接迎薰门与拱极门的主街长约500米,店铺沿街面排列,是古城的主要商业街,当地人称为正街。也由于街道蜿蜒曲折好似龙形,又俗称“一条龙”。

2.蒲圻古城的街道空间系统

蒲圻古城的街道空间要素主要包括街道和巷道,以及道路交叉口和浮桥桥头形成的街道空间节点。

(1)街道功能

中国传统的公共空间对应着传统的生活及活动需要。古城的街道在功能上分为商业性街道和生活性街道。其中连通拱极门和迎薰门的“一条龙”古街是主要的商业性街道,商户呈前店后宅或下店上宅式布局,店铺面向街道,最大限度地展示门面内的商品,以把顾客吸引到店内来。这条街是古城最繁华的街道,直至20世纪80年代都是古城的城市商业中心。今天的城隍巷、板桥巷和拱极街在当时是主要的生活性街道,除日常交通功能外,也承载着居民的日常交往活动。临街建筑通过“檐”以及雨棚向外渗透,从而增大使用空间,檐下空间成为人们停留驻足、交流攀谈的最佳位置,是街坊邻里休息、聊天的重要场所。

[3]2)街道界面

街道两侧的建筑物是街道空间形态的重要构成要素,直接决定了街道空间的大小、开口及比例,并形成空间的轮廓线。古城内商业性街道两侧一般为一至两层的宅店,白天临街的门全部开敞营业,内外渗透使得街道空间得以扩大;晚上关门后街道恢复成单一的线形体量。由于建筑面宽较小,进深较大,街道空间形成紧密而丰富的韵律,加强了街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明清时古城主要街道用青石板铺面,光滑洁净,尘土不扬。街道两旁有暗沟,用青砖或条石砌成,上盖以石板。[4]

古城拱极街现状街景如图4-6所示,由作者手绘。

(www.daowen.com)

图4-6 古城拱极街现状街景

由于古城在抗日战争时期遭受了日军四次轰炸,被日军占领后,又遭到盟军两次空袭,城内几成废墟。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统计,城内有大小商户398家,居民近3 000人,房屋一千多间。日军进城后,城内仅存商户100余户。战争的浩劫使得古城内传统建筑遗存极少。新中国成立后,新建的建筑基本为2~3层的私人住宅,古城内街道的空间尺度依然延续了明清古城亲切宜人的尺度。

(3)街道空间节点

古城内的街道空间分为街道的线形空间和节点位置的公共空间。节点位置的公共空间主要是道路交叉口、城门和浮桥桥头、渡口以及规模较大的公共建筑前的公共空间。在古城几条重要街道的交叉口,是古城街区中商业最集中、人气最旺之地。迎熏街在清末民初一直是古城商业最繁华的街道,今天迎熏街与书院路的交叉口在当时靠近县署,空间较开阔,是古城内最重要的交流、集会场所。明清时的城门和浮桥除了其交通功能外,城门口和浮桥桥头也是街道空间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城市重要的节点空间,城市商业交易、经济活动及公共交流活动在此展开。由于古城街道曲折,与北方城市以直线为主的街道空间不同,古城街道的线形空间呈现幽深和步移景异的效果,这种空间感受时至今日仍很明显。

古城正街北向街景如图4-7所示,由作者手绘。

图4-7 古城正街北向街景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