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城市绿廊规划方法:基于本底要素和出行需求的分析和调查

城市绿廊规划方法:基于本底要素和出行需求的分析和调查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6.4基于山地城市本底要素分析和出行需求调查问卷的城市绿廊规划方法1)山地城市本底要素分析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特征分析城市原有的园林生态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因此,要以原有的生态系统为基础规划绿廊,将单个公园的建设依托一些线性要素进行更新与设计。

城市绿廊规划方法:基于本底要素和出行需求的分析和调查

研究总结不同规划层面及不同功能的绿道和绿道网络的规划方法,从中可以学习借鉴绿道网络构建的方法。一般说来绿道网络体系的规划设计流程基本包括4个阶段[40]:现状要素调查、绿道建设要素评估、绿道网的详细布局、相关设施详细设计。其中,建设要素的评估意见相对定性并带有主观判断,主要来源是公众、专家、规划师、政府和投资者。在具体评估过程中,通常运用到GIS等地理空间分析软件,借助计算机和GIS软件平台,把抽象的、概念性的影响用图块快速、直观地反映出来,帮助决策者清晰地分析出影响土地适宜性各准则内部的影响关系和各准则之间的影响关系。

除了对绿道规划的基底特征进行分析之外,还要注重对使用主体需求的分析。在绿道规划之初,需要以人的使用为出发点进行研究,即以人口密集的点为“源”,确定在人能接受的时间和距离范围内能到达的范围。城市绿道规划串联的重要节点之一便是城市居民集中的居住社区或大型公共设施,因此,对出行主体意向及使用需求的调查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城市绿廊规划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见图6.4)。

图6.4 基于山地城市本底要素分析和出行需求调查问卷的城市绿廊规划方法

1)山地城市本底要素分析

(1)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特征分析

城市原有的园林生态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因此,要以原有的生态系统为基础规划绿廊,将单个公园的建设依托一些线性要素(城市河流、文化线路、道路系统等)进行更新与设计。要考虑原有景观节点的发展需求,进行有机串联,使各个景观节点的生态效益、休闲效益或历史文化效益得到更好的发挥。

(2)城市建成区绿廊建设适宜性分析

绿廊系统概括来说是一个功能各异,有侧重点且又互相影响的整体。在建设绿廊时,首先就要深度整合城市资源,加强与城市的互通交流。通过分析城市的历史人文、自然、土地、交通等,叠加各个权重因子,扩大绿廊的综合效益。在对Conines A,Xiang W N等人总结的绿廊规划方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对个别数据进行变形,得出了相对可适用的绿廊建设区域适宜性分析表,以此作为判断某一区域是否适合绿廊规划建设(见表6.1)。

表6.1 通过因子判断绿廊可行性/适宜性的位置[41]

注:此表适合于建成区绿廊规划区域的选取。

(3)城市道路交通与公共交通系统分析(www.daowen.com)

利用重庆市主城区公共交通模型,对城市建成区内公交站点及轨道站点现状及规划客流进行分析,提取现状上下客人流量≥1 000 per/h的公交站点及轨道站点,对地面常规公交、轨道交通、步行接驳进行评估,对轨道站点2 000 m[40]范围内步行系统接驳情况进行评估。同时,梳理现状道路断面形式及规划控制红线,明确道路交通系统竖向和横断面基本情况。

2)出行需求问卷调查

出行需求问卷调查的目的在于调查并掌握服务主体的需求,调查内容大致可分为确定需求主体和明确需求意向两个部分,对于需求意向的调查又可结合项目需要进一步细分为若干子项(见表6.2):

①确定需求主体:包括该地区的主要居住区、商业区、游憩设施、工作场所。

②明确需求意向:民众对吸引元可达性需求、吸引元之间串联需求、廊道可达性需求、公共交通与慢行系统接驳需求等。

表6.2 调查问卷内容设计

3)路径选择与决策

①根据需求对潜在的连接廊道进行分析,这些连接廊道有人工廊道,如交通道路、人工水体、人工的市政设施等,也有自然生态廊道,如自然河流水体、山脉等。

②对潜在廊道的连续度进行评估,主要分析其适宜性与可达性。

③确定廊道网络,在需求和连结度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若干条可能建设的廊道。

④评估,对几种可能的廊道在充分征求相关利益主体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可辩护[41]的规划决策,就方案征求需求主体的意见并最终决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