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租界划定后,租界当局在市政建设方面吝于投资,除一条主要街道——威廉街(今解放南路)外,大部分地区仍保持旧貌,尤其是一九〇〇年以后扩张的新界一带,依然是旧巷陋屋的贫民聚居区。德租界所有的重要机构,如领事馆、武官府、工部局、德军司令部、学校、医院、电影院、餐馆、俱乐部以及德国官员、商人的住宅等,均集中建在威廉街两侧。在威廉街中心(今解放南路与浦口道十字路口),矗立一座高约十米的头带钢盔、手持宝剑和盾牌的大铜人像,像的四周筑有石柱,并陈放一门废弃的大炮。该铸像名为卢兰德(Roland Deukmal),曾因征服法国有功被德皇封为边疆伯爵,后在对西班牙作战中被打死,据说德国许多城市都建有他的铜像。一九一八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消息传来以后,天津的英、法、美各国商团用大绳将铜像拉倒。
德租界的电力设施,在一九〇八年由德华银行投资设立德国北辰电业公司,是个小型发电厂。自来水厂虽屡有倡议,但始终未建成,一直由英租界水厂供水。
德租界虽然商业繁华不如英、法、日租界,但环境僻静,宜于休息,故一些达官巨贾、下野军阀、逊清遗老多在德租界建造别墅式住宅。如大总统袁世凯在德租界建造大幢楼房,将几个姨太太安置于此,其子袁克定也在大营门建有大幢楼房。大总统黎元洪在威廉街建有花园一所,经常在此招宴朝野权贵。逊清贵族庆亲王奕劻、肃亲王善耆、继承同治皇位而未能如愿的贝子溥伦、溥仪的老师罗振玉、宗社党骨干分子章梫、反对共和政体的劳乃宣、鼓吹复辟的张勋、驻德钦差大臣吕海寰等一大群遗老遗少,以及北洋军阀倪嗣冲、刘冠雄、田中玉、卢香亭等,都曾棲居于德租界。大买办庄乐峰、高星桥,巨商王郅隆、王震五等人,在德租界也筑有安乐窝。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失败后,上述的这些人即陆续迁往英、法、日、意等国租界居住。
德租界的文化教育设施,有德华学校、德美医院及《德华日报》等。德华学校是德国领事馆控制下的文化侵略机构,目的在于培养亲德人才,毕业后介绍到德商洋行工作,或升入上海同济大学后再送往德国留学。该校地址即今之海河中学原址。校长及各科教员均为德国人,大多数能说流利的中国话。经费主要来自德国捐款。一九一四年以前,该校有学生百余人,一九一八年德国战败后,在校学生纷纷退学转校。一九一九年由天津教育界著名人士李金藻出面,将该校接管,改组为大营门中学,后又改为天津市立女一中。德华学校曾培养出一些买办人物,如米禄斋、赵恩科、李炳志等。
德美医院位于威廉街南头,创办人为伯瑞尔及海阁士。该医院设备比较完善,成为军阀、官僚、买办就医或疗养之所,德租界还有一些私人开业的德国医生诊疗所。(www.daowen.com)
《德华日报》是德国领事馆的喉舌,读者对象以德侨及其他各国侨民为主。创办人巴尔特,编辑人克莱。在德国纳粹党上台以后,《德华日报》为德国纳粹党海外部天津支部接管,成为纳粹党的舆论工具,由纳粹党天津支部长魏策尔任经理,克莱仍任编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报宣告停刊。《德华日报》由德华印字馆承印,即后来的北洋印字馆。
德国也善于利用宗教向世界各地扩张侵略势力,我国山东、河南以及西北地区的天主教会,多由德籍神甫把持。天津是法国的传教区,故没有德国背景的天主教堂,但却设有天主教会的办事机构——圣言会。圣言会是德国在华传教的总枢纽,北京辅仁大学即为圣言会所开办。天津的圣言会是个财务机构,从经济上控制德国在华北、西北的传教活动。
德租界虽然不甚繁华,却也是个藏污纳垢之处,当年在今开封道、大营门、南昌路一带,暗娼、贩毒、赌局等活动是相当猖獗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