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德租界划定之前,德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就已经深入天津,并以天津为基地伸向华北、西北各省的广大农村。早期的德国洋行多设立在英租界,德租界开辟之后,德商为与英、法商人争抢生意,大都仍留在英租界未动,其后建者亦多在英、法租界界内;惟其隶属关系,统由德国领事馆与德国商会直接控制。因此,德租界虽是德帝国主义进行经济侵略活动之策源地,但始终未形成繁华的商业中心。
据统计,在天津开设的德国洋行,前后共有三十六家,另有小型铁工厂两处。它们在中国倾销的商品,除机械、药品及一般工业品外,最突出的是军火。在三十六家洋行中,以贩卖军火为主的就有禅臣、礼和、美最时、天利、德义、新民、世昌、瑞记八家。
晚清以来,清廷王公大臣看到洋枪洋炮之威力,虽急求仿制,但限于技术及设备条件之落后,产品质量低劣,不能适应需用,故自清廷以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队所用武器大多仰赖于外国,尤以德国军火居于首位。最早从事军火贩运的是瑞记洋行,该行创办人施梯发与巴贝,都善于结交清廷上层人物,与清廷军机大臣那桐、陆军部尚书荫昌等大官僚过往密切;该行设有专职军火买办,如俞寰卿、林湘如等,也经常出入于北京各王府,因而一度垄断了清政府的军火生意。辛亥革命后,该行的军火生意仍很活跃。瑞记洋行成为清廷及北洋军阀军队的军火主要供应者。其他几家贩卖军火的洋行,也都善于钻营。如礼和洋行买办雍剑秋(后任捷成洋行买办),推销德国克虏伯及艾哈德兵工厂的军火,不几年的工夫就成为百万富翁。一九一五年袁世凯阴谋称帝之前,曾以陆军部的名义,经捷成洋行向德国艾哈德兵工厂购买大批军械。后来军阀混战,德国军火商更形活跃,分头向各派系军阀兜售军火。如禅臣洋行供应直系吴佩孚和奉系张宗昌,礼和洋行供应晋系阎锡山,捷成洋行供应皖系倪嗣冲,天利洋行供应陕西军阀井岳秀、胡景翼。总之,天津各德商洋行,既是德国兵工厂的推销员,也是中国多年内战的军火支持者,给中国人民制造了数不尽的灾难。
德国军火之运来,先经德国兵舰或商船运至青岛,再转口天津,在德租界的亨宝码头卸存。一切交货手续,也都在德租界内进行,以策安全。德国领事馆一方面对军火交易合同概不予以签批保证,另一方面却随时掌握各洋行军火交易情况,并调查了解中国各地军队的军需状况,定期向国内发送情报,以利其本国兵工厂的生产牟利及进行侵略活动。(www.daowen.com)
除大宗军火生意而外,德国洋行推销的工业品,举凡机械、电器、五金、药品、颜料、化肥、呢绒、照像器材等,在中国市场上都居于优势地位。德国商人善于揣度中国消费者的心理,根据需求情况安排货源,即商标亦设法适应中国人的风俗,如世昌洋行经销的针,就以“寿星老”为商标,博得中国城乡广大妇女的好感而畅销。在三十六家德商洋行中,除前述兜售军火(也兼营其他进出口贸易)的八家以外,其他如西门子洋行专营电气设备,德孚洋行专营颜料及化工产品,善成洋行专营肠衣出口,润富洋行专营建筑材料,克隆洋行专营珠宝玉器等;经营一般进出口业务的有鲁麟、顺发、蔼益、兴华、稚利、孔士、克立、吉昌、美记、爱礼司、鲁昌、北清、柏士、德和、德锠、宏济、华德、兴隆、老世昌、德蒙、华丰、义利等洋行以及经售拜耳药厂药品的利华药房。
基于进出口贸易运输上的需要,德商在天津开设了北德、亨宝、天利三大轮船公司,自备大型客货轮,开辟从德国驶往远东及天津与大连、烟台、青岛间的航线。亨宝轮船公司在德租界建筑了规模宏大的码头及仓库栈房。
德华银行是推行德国对华经济侵略政策的先锋,早在德租界划定之前,它即从事于支持各德商资金周转的业务;租界划定后,它又接办了管理德租界房地产的事务,控制着德租界的经济命脉。该行总行设在天津,设分行于青岛、济南等地。该行利用当时中国官僚、绅商的盲目崇外心理,大量吸收中国官商的存款,转而支持其本国大小洋行的经济掠夺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