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一词出现较早。1870年,英国画家约翰·沃特金斯·查普曼提出“后现代绘画”(Postmodern Painting),用来指一种比法国印象派更现代、更先锋的绘画创作。在不同的专业领域中,“后现代”这一概念的界定不同。综合诸多观点,后现代主义集合着各专业领域的矛盾态度和理论,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反对理性至上和科学至上;反基础主义,倡导不确定性和差异性;主张多元论,反对中心主义;怀疑理性和科学能带来自由和解放;批判传统的形而上学。
广义的“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声势浩大、影响广泛的文化运动,其脉络自西方国家开始蔓延,影响范围甚广,几乎包括了和文化相关的所有领域:从建筑学到设计艺术、绘画、音乐,再到文学、历史学、社会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
狭义的“后现代主义”指的是20世纪60—70年代,西方设计思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一个新流派。这种设计思潮是从西方工业文明中产生的,是工业社会发展到后工业社会的必然产物;同时,它又是从现代主义里衍生出来的,是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批判。(www.daowen.com)
(二)后现代主义景观公共艺术设计
后现代主义景观发展至今,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和概念,主要存在于广义和狭义的概念之间。广义的后现代主义景观,是指受文化上的后现代主义影响的景观公共艺术设计。从表面上看,文化上的后现代主义是指现代主义之后的各种风格,或者某种风格,受西方现代美学理论、后结构主义、新马克思主义思潮和女权主义的影响,具有向现代主义挑战,或否定现代主义的内涵,标志着与现代主义的精英意识和崇高美学的决裂。它强调否定性、非中心性、破碎性、反正统性、非连续性,以多元性为特征,消解现代主义的抽象的、超验的、中心的、一元论的思维体系。
狭义的后现代主义景观一般是以反对现代主义的纯粹性、功能性和无装饰性为目的,以历史的折衷主义、戏谑性的符号和大众化的装饰风格为主要特征的景观公共艺术设计思潮。后现代主义景观关注人们精神层面,是以场所的意义和情感体验为核心的,它的存在满足了人们趣味、个性的精神需求。景观建筑师吸收了很多后现代设计概念和新艺术手法,如构图的隐喻、视觉的变化和色彩的对比等,但是他们并没有彻底抛弃树木、花草、水体、山石等传统设计元素,而是将二者有机结合,营造出新的场所意义,因此,他们的后现代倾向显得温和而谨慎。人在场所中并非扮演主体的角色,但人和景观始终是互动的关系,有时候人甚至也成为景观构成元素的一部分。因此,无论景观建筑师在设计中的表现多么前卫,其所营造的场所氛围和意义始终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