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设计的运用一般都是与造型设计同步进行的。色彩产生的主观感不仅仅将观看者带入固有的认知里,在创作设计阶段的设计师有时也会被色彩的主观感受影响。这样的影响会使作品在色彩上的选择出现错误,像是色彩在面积、形状、位置上的变化都会改变我们对它最初的判断。
从色彩面积的对比来看,同一色彩的面积越大,它的纯度和明度越强;反之,面积越小,纯度和明度越弱。
亮色的面积越大,显得越轻淡,而同等情况下的暗色则显得更加厚重。
面积、形状均等的两种色彩间的对比最为强烈,而面积、形状相差较大的两种颜色间的对比度则相对平淡。随着色彩面积的悬殊,对比度将越来越弱。此时,面积大的颜色会成为整体上的主要颜色,而面积小的颜色会显现出对方色彩的补色倾向,虽然面积小,却显得鲜艳突出。
色彩是依附在艺术造型体之上的,而造型体并非单一的形态,有些更是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形体结构。因此,形状对色彩间的对比有着极大的影响。一般线条简洁规整、排列有序的形体结构,其结构颜色与周边环境的对比效果是最为强烈的,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色彩冲击力。而那些复杂、分散的形体结构,其色彩对比会随着形状的分散而变弱。
就像是20世纪60年代后半个世纪的美国,在由多功能玻璃作为外墙的摩天大楼从四处拔地而起,以磅礴的气势占据城市空间的时候,亚历山大·考尔德不拘一格的纯红色雕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形态巨大、简洁的抽象体加以纯正的大红色,这无疑成了人们眼中的亮点,打破了城市化环境里日益加深的严肃、封闭之感。
色彩间距也会造成对比强度的变化。融合在一起的几种色彩的对比最为强烈,一旦将它们分开,对比程度就会减弱,随着距离和位置的拉大,对比强度会越来越弱。
此外,调试色相、明度、纯度之间的对比变化也会使作品的色调呈现不同的面貌和氛围。可见色彩设计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尝试不同色调与不同形态间组合变幻的过程,最后力争在多个配色方案中寻求到一个最为合适的配色方案。
为了避免色彩所带来的主观影响,设计者在进行色彩设计时,要准备一套建筑装饰用在涂料上面的非透明色系卡,以此作为色彩模拟装置。尤其在做现场环境色彩调查时,色系卡可以代替电脑软件的配色功能,帮助设计者理性地认识环境色彩,还有对公共艺术色彩配色的判断,具有极大的辅佐与指导作用。(www.daowen.com)
色彩本身并无美丑之分,但会因为对色彩运用的不当,通过与其他一些物体或色彩的关联变得美或者丑。因此,了解色彩设计对象周围存在物的色彩,以及这些色彩间的关系应如何处理,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在环境色彩的设计中,必须了解周围色彩是怎样一种状态,并给这些色彩建立相匹配的色彩关系,从而使整个地区的色彩变得更为协调、美观,在此地域的景物也能被衬托得更加漂亮。
掌握了周边环境色彩的分布状况后,就进入实质性的公共艺术作品色彩设计阶段。在此阶段需要考虑的事项诸多,在诸多事项中有两个突出的问题需要重点关注,一个是地域特性,另一个是配色的顺序和色彩的调配。
各个地区基于当地气候、风土人情、历史脉络会呈现独特的风格,而这种风格体现在街区片块、建筑形态、材料材质和色彩应用的面貌上。使用色彩调查分析所得到的信息,进一步提炼出适应地域特征的色彩并加以灵活运用,调整整体色彩之间的关联性,达到作品与环境两者之间的协调性,能够极大地发挥出地域特性和特征。
前面提到的有关公共艺术场域性的实践也和色彩设计有着密切的关联。接下来谈到的配色次序与调和,便涉及色彩的具体运用。所谓次序就是选择和整体环境色调相匹配的颜色,将这些颜色作为整体环境色彩要素的一部分,整理好会用到的颜色和在其他环境里出现的色彩元素间的关系。
厘清所用颜色与其他环境色彩元素间的关系。例如,周边环境色系倾向于淡淡的暖灰色系,所以设计师在作品色彩设计时也要考虑采用该色系中的色彩,通过调整色彩明度和纯度,归纳出相应色调并进行调整搭配,以达到与区域颜色相匹配,造成和谐的美感。
该作品与地面铺装材质和色彩形成一体化的效果。虽然环境基色代表了区域特征,但根据空间性质的不同,环境的基色也会有所变化,有些区域会采用多种色彩相结合,对多种色彩的运用没有放置在同一色系当中。
无论是单色系还是多色系,过多地采用和环境相似度较高的色彩,往往会因为缺少色彩对比而出现使人感到乏味无趣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可在基本色调范围内添加对比醒目的互补色,突出色彩在整体基调上的变化。至于对比度达到怎样的强度,仍然需要通过调整明度、纯度来实现。色彩越鲜明,越能引起感官上的刺激,印象也就越深刻。可以根据环境色调现状、作品形式和主题等因素来灵活运用色彩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