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壁画、壁饰、地饰、地画在景观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壁画、壁饰、地饰、地画在景观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今城市公共艺术里出现的城市壁画、壁饰、地饰、立体街头地画已成为现在城市公共艺术极为重要的表现样式,并且形式灵活多变、创意多元多样、表现感染力强、辐射面广,在引领城市艺术文化发展方面展现出强有力的势态。所谓建筑环境要求,主要是指功能要求、空间要求、尺度要求、壁画题材内容要求。

壁画、壁饰、地饰、地画在景观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当今城市公共艺术里出现的城市壁画、壁饰、地饰、立体街头地画已成为现在城市公共艺术极为重要的表现样式,并且形式灵活多变、创意多元多样、表现感染力强、辐射面广,在引领城市艺术文化发展方面展现出强有力的势态。

(一)壁画、壁饰

在绘画艺术表现种类里,壁画是景观公共艺术极为普遍的表现样式,它需要在建筑墙体空间上按建筑环境要求进行绘画制作。所谓建筑环境要求,主要是指功能要求、空间要求、尺度要求、壁画题材内容要求。从广义上说,与建筑结构或墙体立面构成一体的无框式绘画都可划分在壁画的范围内。壁画以手绘作为表现手法,可运用丙烯、油彩、油漆等颜料进行绘制。其中,丙烯颜料最为常用,它作为一种凝胶材料,具有干燥快、表面密度大、柔韧性强、附着力强、防水性强的特点。优质的丙烯合成颜料所绘制的壁画,可用于混凝土墙面、石材、麻布、木材等材料上,在气候影响下也能够长久持续原有状态,不易变色和脱落。

相比之下,壁饰则具有一定造型工艺要求,多数情况下会以一种或者多种单体造型,抑或是以整体一个较大的画作形式去表达背后所含内容。壁饰对工艺材料的运用和选择是十分重视的,强调用材料质地和色彩来呈现出特殊的美感,如玻璃钢壁饰、金属壁饰、木质壁饰、陶瓷壁饰等。壁饰的表现有时根据形式、内容的不同,会呈现犹如浮雕般立体的造型效果。壁饰与浮雕都具有造型体积上的相似性和要依附于墙体表现的附加条件特征,因此两者间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有时会让人难以区分。

壁画和壁饰在设计上虽受建筑环境制约,但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任意性。尤其是壁画,设计者可将自己的创意发挥到最大限度,可以不受环境的约束进行天马行空的艺术创作。即便是尺度较小的画作,寥寥几笔之间也能点石成金,赋予建筑环境新的面貌和意义。这时壁画可能不再是附属于建筑的艺术品,而是成为建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还有那些实施在建筑立面上的大型壁画,由于画幅巨大、内容包罗万象、画面美轮美奂,常常成为过往行人关注的焦点,而壁画所在的建筑或街区也会很快成为极具代表性的城市符号和名片

在壁画设计创作上,大型壁画必须适应环境要求,而小型壁画可不受环境制约,灵活应对,用创意转化环境的制约力。当城市里高耸的建筑林立,呈现出古朴、超然、高端的各式建筑之美时,会在不经意间让人把这些高耸而立的建筑群体比喻成用没有感情的钢筋水泥打造的丛林,而里面的生活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压抑感,但在下一个路口的转角,墙上的壁画吸引着你的目光,从中感受到的画面内容让你欣然一笑,能够明白这个城市还有着很多柔软亲和的东西和内在。这往往就是壁画给人和城市带来的神奇功效。

西方人对建筑立面上的绘画和装饰是极富创造力的,有时这种创造力是自发性的,而简单的点缀会让一面死板的墙体有了表情和生机。

街头涂鸦艺术最初就来自民众自发的一种绘画创作。如果去追究涂鸦艺术的起源,并没有人愿意把它和艺术这个词汇联系到一起。因为涂鸦艺术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左右的美国纽约,一个叫布朗克斯的贫民街区,而那时的涂鸦也仅仅是胡乱涂写在墙壁上的帮派文字符号和污秽的图案。在外界看来,一块干净的墙面到处涂满了各式各样的文字与图案,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污染城市文明的精神垃圾,但住在布朗克斯区的黑人很喜欢通过这样的表达方式来排解自己的情绪。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一些有绘画天分的涂鸦者开始专注设计能够代表自我个性的文字符号。之前乱七八糟的涂鸦开始在形态和颜色上出现了设计的印记。人们突然发现这些涂鸦变得好看起来。这种现象把一群热爱绘画的年轻人的绘画热情给带动了起来,他们并非帮派成员,仅仅是对不用花一分钱就可以作画的墙壁产生了兴致,其个人的表现欲望可以在墙面上得以宣泄,以至于后来墙面也不再是他们唯一的“画布",他们把目光移到城市的各个角落,除了文字符号之外,还用图像画作来表达对自己、对社会的想法和主张,如告示牌、供电箱、电线杆等,而这些环境设施已然成为涂鸦的新媒介,也逐渐引发了人们对环境设施的存在意义的新思考。真正的涂鸦艺术自此盛行起来。

涂鸦艺术的独特表现力甚至让上流社会的艺术家们都产生了兴致,他们试图将这些涂鸦作品重涂到画布上,大张旗鼓地在画廊里进行标卖,但结果并没有在预想之中,人们显然不能接受这种做法,因为他们觉得出现在城市里的涂鸦才是真正的涂鸦艺术。

涂鸦艺术的发展经历了多次的风格变化,而在这些变化期间也产生了一系列令人惊叹不已的创意和作品。这种绘画方式逐渐以一种文化的样式传播到其他国家,并被人们慢慢接受,形成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在中国,现今的涂鸦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泛化为壁画图饰,一般常用于装扮文化创意园区的墙体或功能设施,以营造多元化的文化氛围和场景区域。

(二)地饰、地画

所谓地饰,即指以地面铺装的形式表现在地面上的艺术图案或画作,用以装饰环境或者赋予环境丰富特别的寓意。地饰与地面铺装材料相结合,表现出空间水平界面上的肌理层次变化,一般使用各种肌理的彩色地砖进行地面装饰,表现样式和题材不受限制,灵活多变,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人们常常会看到出现在地面上的花色图案或美丽画作,所表现的内容题材往往能够彰显地方的历史文化特色,如民风民情、传统图案、神话故事等。

街头地势的形态延伸还有“井盖文化”。对井盖进行美化与修饰在发达国家已成为街区历史文化独树一帜的惯用手法。在井盖上创作绘画的图案,一般用于表现城市的特色之处,如日本的城市街区常常将该市的市花、市树、名胜美景、名物特产、稀有动物、飞禽走兽,或是人文故事、传统习俗等题材图案铸造在井盖上,还喷涂上色漆并配以文字标注,形态的表现惟妙惟肖、可爱动人,让人对城市的文化产生好奇,有着发现惊喜时的兴奋感和愉悦,同时这些图案变成了走在路上都能看到的“城市名片”。(www.daowen.com)

有些井盖还用于纪念某事件或是做道路交通识别系统。人们发现平时眼中再普通不过的井盖竟也能以独特的方式体现其价值和魅力,就像前面所提到的城市名片散落在地上,只需轻轻俯身观瞧,就可领略到该地域的独特之处,同时,来自生活的压力也会随着图案或者图画的内容带来的惊喜感而得到缓解。日本有1780个自治市,超过90%的城市采用井盖艺术设计。此外,还有一种有别于井盖的地饰,是以金属标牌的样式镶嵌在地面上,同样具有独特的视觉传达和叙事说明的功能。

地面画作除了上述的表现手法,还有一个较为神奇的3D地画艺术,其是以室外地面为载体,在二维平面上绘制画面,利用反透视原理虚拟出三维的空间效果。3D地画对视觉造成的冲击力是巨大的,有时画作太过于真实,会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在绘制上,需要作画者具备相当的绘画反透视表现技巧、空间透视掌控力、造型艺术表现力、三维效果计算等一些专业能力,还要考虑环境场地和公众参与等因素,以设计创造出立体、丰富、逼真的3D虚拟视效。

从视觉原理上说,3D地画不同于普通绘画的特殊之处,可以用以下几点来说明:

1.3D地画利用近小远大的规律

3D地画是将绘有画幅的画布平铺或是直接画在地面上进行展示。观看者并非像看普通画作那样,视点和画面达到垂直,而是和画面平行或交错的。画面的进深感,其实就是一个实体存在的视觉空间,并随着画面的长度向远处延伸,而远处的物体会随着画面的长度变得离观众越来越远,若不把远处的物体画大,便违背了人眼透视的原理,也就形成不了三维立体的虚拟效果。

2.3D地画根据观看者的视角来定位画面的透视,而普通绘画以画面本身来设定透视关系

从特定的视角去观看3D画面时,所呈现出的3D绘画立体感是最佳的视觉效果,要是不从特定的角度去观看画面,最佳的视觉效果会相对下降;而要是从其他不同的角度去观看画面,带来的视觉展现极大可能是奇怪的形状或者图案。也就是说,作画者是按照观者的视角来制订透视关系的。如果观者走出最佳视角的范围,看到的画面则是变形的。通常对大尺度、大场景里的3D地画来说,观看者可以完全步入最佳视角范围内的画面上,深入其中感受这种虚拟的三维空间。在最佳视角范围里,画面透视和观者的眼睛仍然能够达成人眼透视上的一致,因此才会引起画面特效和观者视觉的共鸣。

3D地画的绘画原理最早起源于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教堂壁画和天顶画上。之后意大利的游历画师们把用粉笔创作的宗教画作带到了城市街头、广场,他们以城市地面为画布,用有色粉笔为颜料,因为这种绘画的手段不受场地的限制,而且不需要大量财力成本进行创作。

画师们游走四方,沿承文艺复兴以来的绘画理念,通过艺术创作来表达个人思想。经过漫长的发展,这种最初的草根艺术逐渐在西方大众文化语境中成熟起来。开放的场所加上不受思想限制的自由发挥,还有民众的参与、精神的娱乐等这些因素,使它以与传统艺术相悖的姿态和民众打成一片,形成独立和极富魅力的艺术形式。和涂鸦艺术相似的是3D地画融汇了艺术精英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平民化的表现形式使这种艺术形成了欧洲独特的流行文化。

美国的3D地画艺术家科特·温纳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尝试现代地面绘画。他的作品沿袭了传统的意大利古典风格,并充满了现代生活气息。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和现代3D地画的完美融汇,使他的地画艺术创作别具一格,失传已久的地画艺术在他的重塑下,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又回到了街头上,走进了公众的视野中。

如果说科特·温纳将3D绘画带到了街头,那么英国的朱利安·贝弗则将3D绘画赋予了平民的味道。他用粉笔在步行街上即兴作画,所绘内容更多的是一些妙趣横生、贴近生活的事物,如巨大的可乐瓶、溢着水流的胶皮管、坠入陷阱的人、有美女的小游泳池等。

这些已完成了的现场粉笔画作并不会持久保留下去,很快就会被来往的人群在不经意间踩踏得“面目全非”,或是被一场大雨冲刷得无影无踪。但朱利安认为自己的艺术只属于公众,用粉笔在街头作画,就是为了平民娱乐,让路人们参与到他的作品中,体会到城市生活里的独有乐趣,才是他作画的最大享受。因此,相比于科特·温纳,朱利安·贝弗的3D地画充满了大众流行文化和巨大的娱乐精神。

国际上的艺术潮流形式势必会对中国的艺术家们产生影响和启发。现在3D地画在中国同样得到了大范围的扩展和延伸。以齐兴华和万氏兄弟为代表的地画艺术,绘出了带有中国时代性标志的文化特色的一系列高超作品。作为商业活动、公益文化活动、个人作品展示的作品多是在画布或画板上绘制的,以便于拆卸和移动;也有作为地景公共艺术,用耐久性强的颜料直接绘制在地面以做永久展示的,如由万氏兄弟出品、位于广州标志性建筑广州塔的3D地画《超级城市——广州塔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