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众文化与公共艺术设计

大众文化与公共艺术设计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市场化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崛起的大众文化,成为和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三足鼎立的社会文化形态。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共艺术的设计创作就要甘于保守,舍弃设计师自身只为迎合大众的文化意识和审美倾向。从上述三点来看,公共艺术的艺术元素表达需要在大众和自我、环境与文化情形之间做出相应的抉择。

大众文化与公共艺术设计

公共艺术事业的发展在城市建设的规划走势里作为一个城市的建设战略,其无疑是成功的,以量的建设覆盖在城市各种环境之间,但公共艺术的铺盖确实给城市带来了从未有过的生机和魅力。为了达到一个量的铺盖效果,其中也会含有一些大量程式化的、量产式的作品,潜移默化地介入人们的城市日常生活里,有些占据着公共空间,具有一般的装饰效果,有的则表现出无谓的娱乐性和庸俗化的情趣,有的用于商卖展示,甚至有的毫无艺术品质和精神内涵。这使人难免误认为所谓的公共艺术也包含那些通俗的、娱乐的、大众化的,甚至是无足轻重的城市环境设置装饰品。公共艺术既然作为一种艺术文化现象,到底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其内里的文化性应该涵盖什么才能成为公共艺术?

(一)景观公共艺术与多元文化的关联

1.公共艺术可以表现出多元的大众艺术文化,但必须具有艺术品质和精神内涵

其实大家所讲的大众文化是一个普遍的大众性行为认知和意识审美呈现出来的新文化现象,形成于20世纪后半叶,也特指了现代都市大众普遍的娱乐消费模式,并具有世俗化、娱乐化、商业化、时尚化的特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市场化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崛起的大众文化,成为和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三足鼎立的社会文化形态。大众文化具有世俗化、娱乐化、商业化等特征,使得这种文化形态在日常功利的、沉浸于自我的消费娱乐过程中,慢慢地把高雅文化和流行文化之间的明显分界线变得模糊,使其文化艺术形式和内涵趋于表面化和浅显化。虽然大众文化在某些方面对社会起到消极的影响,但它作为当代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过渡现象,已经成为当下社会多元文化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呈现出包容、开放、平等的意味。再加之市民社会和民主意识的萌发,促使公共艺术在设计创作上开始更多地关注大众文化层面的东西,更多地体现了形而下的、关注世俗人生的文化品性。

可大众文化在人们的消费、娱乐方式过程中所形成的态度和特性,像是在大众文化里的负面作用,如商品性、世俗性、流行性、娱乐性、复制性等特征带来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与注重文化精神品质和内涵的公共艺术是相悖的。所以在设计公共艺术作品时要知道大众文化的一个双面性,把设计重点放在能给大众带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一面。以一种入世的关怀去和民众共享艺术文化的资源和空间,提升环境品质,激发民众的审美意识和情趣,将视点投向民众所处的合理位置上。

2.公共艺术可以发挥艺术家的个人理念和精英精神,但作为公共艺术作品,要尽可能与公众的审美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平衡

公共艺术要面向不同文化经验和态度的社会公众,应避免因作品形式和内容引发民众的不认同和争议。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共艺术的设计创作就要甘于保守,舍弃设计师自身只为迎合大众的文化意识和审美倾向。其实相反,公共艺术的设计是尊重、倡导设计师和艺术家们勇于用艺术作品来发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念的。

可以从不同文化角度、开放式的主题和不同形式出发,来讲述某个现实观念,主张某种现实看法,以表达多元、丰富、开放、健全的城市美学艺术。设计师有权利把自己的想法和思路传达给观众,但又不能超出民众的审美范围。好的公共艺术作品既传达了自己的理念,又与社会公众、城市环境之间保持着一种平衡。

当下大众文化背景下的流行和娱乐精神,使得城市开放空间呈现更多包容性和开放性的意味。民众在这种大环境里乐于去尝试和接受自己从未见过的、崭新的艺术。只要艺术是切实地站在民众的角度被设计创造出的,即使有点让观众陌生,也会很快被观众认可和接受。

3.公共艺术可以依据不同文化和场所,在艺术的形式和观念上呈现出具体而生动的文化特殊性、时代性及其审美理想

公共艺术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其形式、内容也不是墨守成规、不让变化的。艺术的表达性和可塑性很强,在不同空间环境性质和社会文化情形下,它的形式观念指向是迥异的,所表现的文化精神内涵、审美理想也不尽相同。比如说,在行政权力机构和城市公园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环境场所下,公共艺术所表达的美学价值自然是不同的。

拿一位艺术家来说,作者岳敏君作为中国第三代艺术家,他的人物雕塑可以说是绘画的延伸,雕塑的形象同样沿用了绘画风格中诙谐的自我形象,咧嘴傻笑的脸和怪异荒诞的身姿构成了他独有的肢体语言。作为美术馆空间环境里的公共艺术,岳敏君的作品具有一股极其另类的受容性。这是因为作品中的笑脸形象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而在这段时间,作者经历了中国社会在这个时期的巨大变化。这种无须以严肃态度面对的无聊形象成为那一代人对生存状况的真实感受,这是内心世界和现实相碰撞的结果,傻笑成了对现实意义的消解和无畏表现。当观者面对这样的作品时,更多想到的是这群人在笑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笑。当领悟到作品背后要表现的真正意义时,观众就会发现它很贴近生活,会感觉到艺术其实离自己并不遥远,用另类的表现样式来表现出一个人生的状态,值得观众去思考。这样的作品,可以说既有精英的艺术成分,也有一定的公共性质。岳敏君虽然刻画的是他自己,但背后投射的是这个社会中一部分人的生存状态。

现代公共艺术在时代的发展下出现某些通俗性和游戏性的特征,其在表现手法和展示方法上的呈现较为明显。这种出现并不意味着公共艺术在艺术方面的格调与水准的低下和放弃,而往往是出于使艺术与普通民众或青少年产生亲和与对话的需要,出于使艺术作品赢得观者的亲身体验或接触,达到互动的心理效果。

有些则是出于新的形式语言的探索需要。实际上,当代一些具有创意的公共艺术把作品在特定的景观环境中的功能性和审美性、思想性及娱乐性予以完美的结合,同样赢得了观者们的称赞和喜爱,成为艺术智慧的创造物与人性化服务的愿望的有机结合。对于这些情形,我们不难在西方波普艺术运动前后的公共艺术及现代艺术设计的作品中看到。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娱乐、交往、消费及审美活动之间,没有不能跨越的鸿沟,相反,两部分的结合变得越来越融洽。

从上述三点来看,公共艺术的艺术元素表达需要在大众和自我、环境与文化情形之间做出相应的抉择。分析对比、提炼整合后,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将公共艺术的美学价值呈现出来。美国艺术家保罗·克利认为“艺术是文化的花朵”,在“艺术之花”需要文化土壤滋养的同时,文化也同样需要“艺术之花”来装扮点亮,两者相互依托、彼此反哺、相得益彰。而国内著名的公共艺术研究者翁剑青先生则认为,公共艺术不是一种既定的艺术风格和样式,而是以市民社会为基础、以民主政治和多元文化为背景的一种社会文化方式和文化态度。基于上述两点看法,可以得出,公共艺术和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形如一体的。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之间都存在着文化差异

历史地理、语言、传统、宗教等因素致使人类的风俗、信仰和意识形态上彼此存在分歧,从而形成各自独特的文化。不同文化体系下的价值体系决定了人们对社会、自然的不同看法,而人类按照不同的价值观去改造世界,赋予自然文化的意义。在这样的条件背景下,从而形成带有不同文化属性的城市景观公共艺术。

(二)景观公共艺术的文化差异

1.文化的地域性差异

地域文化带来的差异性表现为不同国家地区和地理特征的不同,而地域文化的形成是受自然环境的地形、地质、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在长期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区域特征的文化现象。因其所在的环境不同,地域文化把一个地区的人们划分开来,如在中国黄河以南是绿地树林,以北则是黄土戈壁,使在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下不同的城市形成了与生俱来、与众不同的地域特色。不同区域的人类群体文化也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在人类长期的社会发展活动中,也产生了具有区域特征的文化现象。(www.daowen.com)

经纬度划分开,西方与东方的历史文化孕育出世界上的两大文明,而因两大文明的发展历史进程不同形成了迥异的景观形式。西方文化崇尚理性,遵循科学,讲求实证,产生出规整的景观公共艺术设计。而东方文化注重感性,讲求精神理念,讲求形式上的禅悟神会,因而有了自然式的景观公共艺术设计。可见,不仅是在两大文化上,每个国家、地域、城市都有其特殊的性格、形象和风貌。景观公共艺术设计始终应在地区性文脉关系中进行。许多地区的景观公共艺术具有明确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功能,而设计师只有了解这些与当地生活相关的文化习俗,才能设计出符合地域文化特征和需求的作品。

2.文化的历史性差异

文化历史是指各地域、各民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为群体所共识的,代表本民族地域文化某一特定阶段主导地位的文化成果。在不同城市漫长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城市和人类共同造就了反映出城市特征的城市历史文化,而在历史悠久的城市文化里,人们对文化的传承是根深蒂固的。

每个时代都在城市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由此人们按照各自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人文传统建造城市景观,而城市环境也就带有了时间和空间的跨度特性。同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一种历史传承文化都可能遭受到现实文化的影响和渗透,从而形成新的文化集合形式。因此,城市景观体现了历史的传承性,同时具有时代的更新性的表现。

3.文化的民族性差异

民族的形成是早期人类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出于对集体力量凝集的需要,以血缘、亲缘、宗教、地域等各种复杂因素为基础,构成较为固定的、随血脉代代相传的人群集合体。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更多地来源于各民族血缘的归属感、维护感、认知感,等形成了各个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民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把民族性体现在公共艺术设计中,就是民俗风情、传统生活习俗、庆典祭礼等不同风格特征的作品。

(三)景观公共艺术的文化特性

1.景观公共艺术的文化多元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下,社会也进入文化多元主义时代,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交流出现了文化间相互碰撞的现象。在接受与自身不同的文化时,大家都认识到各自文化的优劣及双方文化的差异,用其文化的精华部分来取长补短,使得文化呈现出多元的特性。也正是因为有多种文化存在,世界才变得丰富多彩、五颜六色。

公共艺术在现实的物质世界里是文化多元性的众多表现之一,而公共艺术本身带有的多元性包含着与设计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设计目的、方式方法和设计实施技术方面的多样性。同时,社会因素也是公共艺术多元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景观公共艺术文化的多元性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如族性的差异、对立意识形态的并存、宗教的多样化等。

城市景观的文化多元性主要表现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并存;主流文化与个性文化并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存。之所以说人的参与是公共艺术设计里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因为“一千个人心中存在着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景观的开发空间、使用目的、文化内涵的需要不同,而这些不同会直接影响到景观公共艺术设计中诸多元素的改变。此外,还要考虑到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受教育程度和从事不同职业的人群对景观公共艺术的感受,设计中也必然会呈现多元性的特点。

2.景观公共艺术的文化生态性

自然界赋予了人类一切创造活动的条件。文化生态性是指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和性质。人类把自然界作为创造活动的文化的基础和对象,有着不可分割的牵绊。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影响是通过文化的作用而实现的。人与自然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信息流通、转换,进行文化创造活动,进而人类的活动和自然界形成一个和谐的文化生态系统

景观公共艺术的设计与创作要依赖众多的自然条件,如大地、水、气候等自然环境;而自然景观在转化为文化景观的过程中,不仅有物质文明的渗透,也有人类精神文明的体现。自然资源表现了城市景观的生态现状,而人文特色反映了作品设计的依据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景观公共艺术的发展方向不是毫无章法的走向,其中所受到的牵制众多,但自然资源与人文特色文化相结合带来的有效成果才能体现出景观公共艺术的最终表现力,而其发展方向的受制,像是自然规律,又受制于各种社会制度下人类对自然界利用、改造的程度和方式等,只不过让融合更加完美。

3.景观公共艺术的文化融合性

在当今世界,城市景观在技术传播和全球联系的建立基础上,各民族在继承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又借用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按照时间序列在特定的区域不断地融合、沉淀,形成多层文化叠置的、具有多种文化属性和特征的文化景观。在城市景观中,人们可以看到结合文化的特点,既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又有着外来文化的印记。如许多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城市景观,往往既带有当地文化特色,又带有帝国主义国家文化色彩。在当下文化融合的大时代,设计师与艺术家在对景观公共艺术的设计创作过程中,在考虑地区文脉的同时,应兼取外来文化精华,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具有文化融合特征、体现文化融合发展的公共艺术作品。

公共艺术的发展不是为了简单地展示某一件公共艺术作品,更多的是在于作品背后的文化含义,使公共艺术形成一种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这是公共艺术发展的宗旨。当代公共艺术可以在多层次、多内涵和多样化的文化资源里找到无限的设计创作灵感,在大众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地域地方文化、自然生态文化等诸多文化元素中探究公共艺术的设计创作之路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