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方生态美学史:西班牙语方面的现状与发展

西方生态美学史:西班牙语方面的现状与发展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生态美学这个词汇未在西班牙语学界得到广泛使用,但就西班牙语生态批评的资料内容来看,一些文章及著作已属于生态美学的讨论范畴。除了明确出现生态美学一词的文章外,西班牙语研究者更多围绕其应用形态的生态批评探讨撰文。马尔科内尤其关注亚马孙和热带雨林话语,关注拉丁美洲典型景观对现代化的批评,谴责理想化荒野,曾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和秘鲁库斯科执导并监督两届夏季生态领域的学科研究。

西方生态美学史:西班牙语方面的现状与发展

广义的生态美学着眼于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上,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存在论美学观。其表现形式有景观美学、环境美学和生物美学等,其应用形态的生态批评包含的生态艺术、生态电影、生态文学等都可视作具体应用。虽然生态美学这个词汇未在西班牙语学界得到广泛使用,但就西班牙语生态批评的资料内容来看,一些文章及著作已属于生态美学的讨论范畴

最早出现生态美学一词的西班牙语文献是在墨西哥艺术理论教授奥斯卡·奥莱亚·菲格罗亚(Óscar Olea Figueroa)的著作《城市灾难与变异:生态美学入门》(Catástrofes y monstruosidades urbanas:Introducción a la ecoestética,1989)中,其中两章借用了“生态美学”一词:第四章“城市景观的生态美学”和第八章“以突变理论为基础的墨西哥城地区城市景观的生态美学研究”。奥斯卡受当时美国环境美学和景观设计的影响,从生态美学的视角分析墨西哥的城市景观。城市化显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二十世纪已经实现了城市化,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在二十世纪后半期才慢慢起步。然而城市化的过程诱导人们追求经济的最大增长,由此出现各种城市灾难并影响到人类生活。奥斯卡正是基于这种初现的环境生态问题,开始以美学和生态学的角度审视城市景观。此书深入分析了墨西哥大城市出现的三种严重审美平衡失调动因,这些动因不仅影响到城市面貌,还影响到居住者的社会行为和周遭环境,如过度排放的机动车、密集饱和的住宅建筑、混乱无序的空间布局以及大量农村人口迁移城市等。一方面,作者借用突变理论中的七种突变形式研究城市系统,考察三种审美平衡失调动因是否是导致城市系统发生七种初等突变中某一个的原因,这种突变给人类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可谓灾难与变异;另一方面,作者在试图寻找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混乱因子的同时,以美学的视角研究城市业态,注重其平衡统一性以及人类生活其中的感性体验,并试图结合城市生态功能指出发展问题以及未来改善方向。虽然此书在生态美学理论与概念应用上不能与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专业美学书籍相比较(仅仅引入概念、指出现象并做分析),也未从专业的生态设计角度提出具体方案,但是,正如书名《城市灾难与变异:生态美学入门》所言,它为西班牙语学界提供了一个审核城市景观的新视角—生态美学的视角。

虽然奥斯卡的这部专著提出了生态美学的概念,但之后在西班牙语文献资料中以此为研究主题的著作或文章并不常见。近些年以生态美学为关键词的文章也屈指可数,其中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美学研究院皮特·克里格(Peter Krieger)的论文《墨西哥大型城市的生态历史和生态美学:概念、问题和研究策略》(Ecohistoria y ecoestética de la megalópolis mexicana.Conceptos,problemas y estrategias de investigación,2017),从怀旧、平衡、演变、美学、景观、可持续发展变化等方面挖掘了墨西哥城市的生态历史。文章指出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深刻变化的不是自然现象,而是对自然干预的人类行为。美学中的图像在给人带来审美体验的同时,也激发人们对自身行为进行内省。人们从图片上观看到城市景观的演变和国家生态系统的变化,逐渐形成一种认知能力,从而分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好坏利弊,改变人类在自然空间的行为模式;哥伦比亚研究者奥尔加利西亚·帕梅托·普拉塔(Olgalicia Palmett Plata)的文章《评估麦德林城市景观的生态审美属性》(Evaluación de los atributos eco-estéticos del paisaje urbano de Medellín,2015)以城市景观为课堂教学研究案例,分类、描绘、评估决定麦德林城市景观属性的生态与审美维度的突出方面,分析麦德林城市景观的结构和形式关系、视觉和功能关系。采用课堂研究方法,借助探索性和描述性方式,在概念、方法和技术探究之外,在城市发展、地域管理和环境保护框架内,选择“战略生态系统”的个体景观,开启对麦德林城市景观生态审美属性的评估。文章通过采集、分析、对比、制图等研究方式,最终确定了麦德林城市景观战略生态系统中每个微型个体景观的生态和审美属性;文章还通过评估这些属性分辨出具有高价值的元素和需要介入保护的元素,获得对每个微观个体景观的价值评分,从而改善评分较低的个体景观属性。借助预防、保护、复原和重建的方法提高个体景观的价值。

除了明确出现生态美学一词的文章外,西班牙语研究者更多围绕其应用形态的生态批评探讨撰文。以下梳理一些与生态美学形式相关的人物观点和文献资料。

豪尔赫·马尔科内(Jorge Marcone)是任教于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的秘鲁人。他的研究与教学领域是拉丁美洲文学与文化、生态和环境的跨学科比较,即从生态批评视角出发,探究自然、社会环境关系,试图在英国殖民文学、欧洲自然写作以及十九世纪美洲环境书写之间建立联系,并在当下环境正义、现象学、生态政治、后殖民生态、墨西哥裔美国人文学、英语生态批评等热题中寻求学科相通之处,建立对话机制。马尔科内尤其关注亚马孙热带雨林话语,关注拉丁美洲典型景观对现代化的批评,谴责理想化荒野,曾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和秘鲁库斯科执导并监督两届夏季生态领域的学科研究。其与生态相关的论著和文章有《全球生态与人文环境:后殖民方式》(Global Ecologies and the Environmental Humanities:Postcolonial Approaches,2015)、《丛林热:拉丁美洲文学中幻灭的生态》(Fiebre de la selva:ecología de la desilusión en la literatura hispanoamericana,2007)、《亚马孙的文化批评和可持续发展:对西班牙语美洲文学丛林小说的解读》(Cultural Criticis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mazonia:A Reading from The Spanish-American Romance of the Jungle,1998)等。

吉塞拉·何福斯(Gisela Heffes)2007年在耶鲁大学获得拉丁美洲文学博士学位,现在美国莱斯大学任教,长期从事生态批评、生态乌托邦、生态女性主义、环境自然研究,出版多部生态批评相关领域著作,如《拉丁美洲文学中的城市想象》(Las ciudades imaginarias en la literatura latinoamericana,2008)、《城市乌托邦:拉丁美洲欲望的地缘政治》(Utopías urbanas:geopolíticas del deseo en América Latina,2012)、《毁灭的政策/保护的诗学—拉美环境生态批评解读札记》(Políticas de la destrucción/Poéticas de la preservación—Apuntes para una lectura eco-crítica del medio ambiente en América Latina,2013)等;撰写并发表多篇涉及拉美城市景观的生态文章,以环境美学的视角探讨当代拉美城市垃圾堆式发展模式的弊端和有效解决方案,提出纸板、塑料等废弃物回收利用,废物排放、处理、循环等环境科学主张,探讨城市清洁发展、美化生活环境的生态措施。其作品涉及垃圾与消费、社会正义与环境保护、乌托邦想象与城市反乌托邦等主题,试图重构当代拉美城市面貌,构建真正的城市乌托邦。此外,吉塞拉·何福斯在莱斯大学开设有拉丁美洲文学和环境、城市叙事、城市乌托邦等课程,并多次受邀参加与环境和城市问题治理相关的会议,是西语界环境美学的良好践行者。(www.daowen.com)

阿德里安·泰勒·凯恩(Adrian Taylor Kane)是博伊西州立大学世界语系主任,长期从事拉丁美洲文学和生态批评教学,著有《拉丁美洲文学中的自然世界》(The Natural World in Latin American Literatures,2010)等。她主要通过对拉美生态文学文本的研究,探讨作品的生态背景和人物的生态意识,在全球化时代中寻求自然、社会与人类更好的共生模式。她将生态批评对话引入拉丁美洲学者的实践活动中,挖掘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二十一世纪拉美文学中的自然、现代化与科技主题。其著作《拉丁美洲文学中的自然世界》既分析了加勒比地区文化,展示作家艺术家和音乐家的生态审美及如何参与环境治理问题,又探讨了环境与拉美以及美国西南部社会底层人民的关系,探讨在美、墨边境的环境种族主义和环境不公平等问题。

除了以上与生态美学相关的人物与观点,一些西班牙语文献资料包含运用其应用形态的生态批评分析不同类型作品的美学因素。如《拉丁美洲文学批评杂志》(Revista de Crítica Literaria Latinoamericana)2014年第79期中的几篇文章,分别从生态美学角度分析了墨西哥园林和巴西建筑,从分析生态文学文本延伸到生态电影;西班牙生态批评研究社(GIECO)和欧洲文学、文化及环境研究学会(EASLCE)共同创办的欧洲文学、文化及环境网络生态批评杂志Ecozon在2017年创建的“伊比利亚、拉丁美洲和葡语非洲生态批评专刊”(Iberian,Latin American,and Lusophone African Ecocriticism),涉及生态艺术、环保运动、城市景观、生存理念等与生态美学息息相关的研究主题;哈维尔·德·纳瓦斯古艾思(Javier de Navascués)与人合著的《从阿卡迪亚到巴别塔:拉丁美洲文学中的自然与城市》(De Arcadia a Babel:naturaleza y ciudad en la literatura hispanoamericana,2002)围绕二十世纪拉美文学作品中现代化城市发展问题,从环境美学的角度研究拉美文学空间想象的主题,探讨乡村与城市、自然与科技等曾被看作对立的主题,以发展革新的角度打破文明与野蛮、主客二分的传统思维模式,认为现代化发展打造的城市空间能够继续成为拉美民族身份建构的场所,社会仍面临着机遇与改变,不能完全以否定城市和科技的态度评判人类发展。此书收录十六篇文章,从自然到城市、从阿卡迪亚到巴别塔,第一次全面探讨了拉美文学中城市发展与自然保护的主题。

塔尼·亚佩雷斯-卡诺(Tania Perez-Cano)的博士论文《横渡大西洋的生态诗学:从文本到社会行动》(Ecopoéticas transatlánticas:del texto a la acción social,2013),运用生态诗学概念,从生态诗、生态叙事、生态影像和生态团体创作四个方面,解读西班牙语国家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在分析喜剧、纪录片雕塑、电影、建筑等艺术作品中挖掘其所包含的生态环境主题,这恰恰是生态美学具体应用的表现。论文各个章节把包含生态环境元素的文学与艺术联系起来,为西班牙语国家包括拉美的生态批评提供了多视角的研究方法,丰富了生态批评理论内涵和实践应用,扩大了生态诗学的研究范畴,也拓宽了生态批评的研究范围。论文前两章是对文学文本的生态解读,后两章是对艺术作品的生态审美解析,其中,第三章“城市与农村的生态影像,乌托邦与启示录之间”,选取分析了两部西班牙喜剧——马克斯(Max)的《古斯塔沃》(Gustavo,1981)和米盖尔兰克索·普拉多(Miguelanxo Prado)的《粉笔制图》(Trazo de tiza,1993)以及两部墨西哥连环画,第四章“生态团体创作:从边缘重建标准”,选取露西·沃克(Lucy Walker)的纪录片《浪费的土地》(Waste Land),巴西艺术家威客·穆尼斯(Vik Muniz)的作品《垃圾系列》(Garbage Series)和古巴艺术家艾克托尔·加约·波尔铁雷斯(Héctor Gallo Portieles)的作品《加约的世界》(El mundo de Gallo)作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美学角度赏析这些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生态价值。此论文虽未明确提出生态美学概念,但其分析的应用形态恰恰是结合美学与生态学的解读方式,为西班牙语国家包括拉美的生态批评提供了多方面考察视角,丰富了生态批评的理论内涵和实际应用,扩大了生态诗学的应用空间,将包含生态环境元素的文学与艺术联合起来,符合生态美学的研究范围。

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研究院西班牙语专业学者玛利亚·亚历山德拉·伍尔森(María Alessandra Woolson)的博士论文《文化镜子的空间—新千年初期拉丁美洲生态批评思考》(El Espacio Como Espejo Cultural.Reflexiones Ecocríticas en América Latina a Principios del Nuevo Milenio,2014),从生态批评角度对拉丁美洲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的不同艺术形式表达以及文学文本进行分析解读,包括对墨西哥雕刻家海伦·埃斯科韦多(Helen Escobedo)以及阿根廷艺术家尼古拉斯·加尔西亚·乌里布鲁(Nicolás García Uriburu)和玛尔塔·米努欣(Marta Minujín)的艺术作品的生态解读,也是利用美学与生态学结合的方式进行作品分析,是生态美学应用实践的具体体现。

美国学者丽莎·帕梅拉·罗萨斯-布斯托斯(Liza Pamela Rosas-Bustos)的博士论文《象征森林与共生森林:拉丁美洲生态批评札记》(Selva simbólica selva simbiótica:apuntes para una ecocrítica latinoamericana,2014)运用生态批评的方法,选取拉丁美洲作家和诗人的作品进行生态解读,分析其文本里森林在自然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演变,阐释拉美经典作品中森林的象征意义及其在文学文本中审美意象的艺术表现,梳理和总结拉丁美洲的生态学、深层生态学和生态伦理,解析与环境伦理学相关的现象学、比喻性语言、地名学等;通过两个故事分析、探讨如何围绕森林的现象学深度体现语言的功能性重建,通过讲故事人绘声绘色的描写和象征性语言,揭露欧洲殖民者为了个人利益展现的不和谐的森林价值观,并揭示大自然的内在价值、人类与非人类之间无界限;通过“层林景观”(storied landscape)概念和基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分析罗萨里奥·卡斯特亚诺斯的小说《巴伦·卡南》(Balún Canán,1957)。该论著虽然以生态批评为题,实则运用到生态美学表现形式的景观美学和环境美学分析方法,结合美学和生态学的分析特色,拓宽了对文学文本的研究方法,使拉丁美洲生态批评研究进一步深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