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朱伯的景观感知理论与西方生态美学史配套

朱伯的景观感知理论与西方生态美学史配套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表1景观感知(互动)过程朱伯指出,以往的景观感知研究孤立研究这四个方面,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关联。戈比斯特的生态美学直接承袭了朱伯的这一观点。戈比斯特批判继承了朱伯对景观感知评估研究意义的论述。戈比斯特在朱伯的景观感知框架内构建其生态美学的理论框架,他吸收了朱伯的研究方法和对研究意义的论述,从而使得其生态美学既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又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同时还蕴含着深刻的终极关怀。

朱伯的景观感知理论与西方生态美学史配套

欧文·朱伯(Ervin Zube)是美国景观设计师与环境心理学家,他是最早参与专家景观评估研究、研究公众偏好的学者之一,曾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和哈佛设计学院学习景观设计,而后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马萨诸塞大学安姆斯特分校执教。39岁时,朱伯在克拉克大学学习环境心理学,并获得了地理学博士学位。

朱伯对戈比斯特的影响可归结为三个层面:

第一是具体内容层面。在《景观感知:研究、应用与理论》(Landscape Perception:Research,Application and Theory,1982)一文中,朱伯与同事詹姆斯·塞尔(James Sell)、乔纳森·泰勒(Jonathan Taylor)回顾了以往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个以互动感知过程为基础的景观感知理论框架,该框架如图表1所示。

图表1 景观感知(互动)过程(www.daowen.com)

朱伯指出,以往的景观感知研究孤立研究这四个方面,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关联。但他认为,“理解互动将有助于回答如下问题:景观为何被感知成这个样子?它们对个人和群体意味着什么?它们如何提高一个人的幸福感或生活质量?”[26]。景观感知研究要想进一步发展,就要在研究人与景观互动的基础上回答这些问题。而戈比斯特的生态美学正是沿着朱伯的道路,进一步深化了景观感知研究。戈比斯特在整合以往学术资源的基础上,从人、景观、人与景观的互动及其结果四个方面构建起生态美学的理论框架,阐明了这四个方面之间的内在逻辑和生态美学的基本特征。

第二是研究方法层面。朱伯的景观感知研究方法有两个突出特点,这两点都影响了戈比斯特。一是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兼备。以定量的方法研究公众的偏好是早期的景观研究者时常采取的办法,朱伯在其学术生涯早期亦是如此。但在攻读博士期间,朱伯学习了环境心理学,之后他便开始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定性的、现象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定量研究是戈比斯特常用的方法,但他的定量研究以定性研究为基础,适当性评估便是例证。戈比斯特先是批判了风景美学,初步构想了一种能协调审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生态美学,接下来他通过定量分析,了解公众对景观的反应,提出了适当性评估。戈比斯特认为景观规划者应当循序渐进,暂时保留城市中具有风景美的景观,在通路的自然区域和半原始林区运用多种手段,实现生态美学的目标。理论与应用研究并重是朱伯研究的另一个特点。朱伯认为,“基础研究要将注意力集中于各种假设,并评估其有效性。应用研究要开发对管理决策最有价值的技术,即确定那些最适合保存或增强的景观要素。但有一点必须强调,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是分不开的,实证研究背后必须有坚实、理性的理论做支撑”[27]。戈比斯特的生态美学直接承袭了朱伯的这一观点。戈比斯特虽然提出了诸多理论和模型,论证整合审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可能性,但他的最终目的不是著书立说,而是从理论的高度为景观感知与评估提供坚实的基础,从而解决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因此戈比斯特将自己的生态美学概括为应用型生态美学。

第三是思想观念层面。戈比斯特批判继承了朱伯对景观感知评估研究意义的论述。朱伯认为社会科学家在研究景观感知时,不能为了研究而研究,因为人与景观互动的结果与人类的福祉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而这为应用研究的目的指明了方向—对景观风景价值的研究最终要为改善人类的生存状况而服务。而戈比斯特生态美学的逻辑起点虽然是反思风景美学的弊端—这是他对朱伯的超越,但他最终又和朱伯殊途同归。戈比斯特指出,生态美学是生态学和美学的联结,但这种联结不是对事实的客观描述,而是一种具有伦理意义的规范。换言之,这种联结同时也规定了美学与生态学应当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而在戈比斯特看来,这种关系就是美学与生态学在相互协调的过程中,共同维护人类和生态的福祉。

综上所述,朱伯对戈比斯特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戈比斯特在朱伯的景观感知框架内构建其生态美学的理论框架,他吸收了朱伯的研究方法和对研究意义的论述,从而使得其生态美学既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又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同时还蕴含着深刻的终极关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