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格诺特·伯梅:西方生态美学史小结

格诺特·伯梅:西方生态美学史小结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格诺特·伯梅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倡导一种新的自然美学,即生态的自然美学。在置身性的经验中,发生作用的不是某物,而是一种整体的、原初的气氛。自然审美制造的典范就是园林。园林通过对自然事物的控制与放任,塑造一种良性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打造一种有特殊调性的空间,朝向某种特定置身性体验。伯梅为自然美学贡献了这些新的出发点和生长点,但基于体验并强调居间的学说,如何应对主观性与模糊性是一个难题。

格诺特·伯梅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倡导一种新的自然美学,即生态的自然美学。在艺术理论居于主导的时代,他重新提出自然美学的理论诉求,并为这样一种诉求寻找更为坚实且跟随时代理论进展的基础。为此,他重新定位了整个美学的出发点,回到鲍姆加滕,呼吁以一种普遍的感知学来克服聚焦于精英艺术的狭义美学。他由此采取了现象学的理论进路,尤其是赫尔曼·施密茨所开创的基于身体概念的新现象学,把美学的关注视野从美和艺术转移到身体,但不是肉体,而是我们自身所是的自然,由此给予自然美学一个居间性的定调。相应的,在外在维度上,自然不是一个对象,而是环境。人与环境之间所具有的不是旁观或者掠夺的关系,而是置身。在置身性的经验中,发生作用的不是某物,而是一种整体的、原初的气氛。气氛是人对环境的原初感知对象,在这种感知中尚未出现判断与分析,因此我们有一种普遍的感知类型—通感。通感并非五官感知的叠加,而是先于五官而发生的整体性身体觉察,这种觉察表现为一种情绪,所以就有了欢快或忧郁的气氛。与此相对应,在自然审美经验中,事物所扮演的角色不再是一种固定属性的存在,而是一种出窍,朝向特定气氛的布局。因此,气氛是可以制造的,由此这种自然美学突破了接受美学,朝向了一种制造美学。自然审美制造的典范就是园林。园林通过对自然事物的控制与放任,塑造一种良性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打造一种有特殊调性的空间,朝向某种特定置身性体验。伯梅为自然美学贡献了这些新的出发点和生长点,但基于体验并强调居间的学说,如何应对主观性与模糊性是一个难题。(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