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美学》中,高主锡将创造性(creativity)定义为在系统的相互关系、复杂性、效率、多样性、稳定性、适应性、意义、价值、意识和精神性的层次上,导致秩序水平提高的一种能力和品质。它是一个包容性的概念,包含发明与适应、人与自然、发展与进化、自我意识与非自我意识的系统过程,为形式美学单一的统一性原则赋予包容性的概念内涵。高主锡将创造性概念应用于设计中,把设计转化为创造性过程(creative process)。这种创造性过程指建筑环境暂时的瓦解和退化,然后继续提高组织水平,直到人-环境系统重新达到平衡状态,而平衡状态反过来又可能被突然打乱或中断,不断循环这动态的有序的变化过程。[23]设计的创造性过程,将形式美学静态的平衡原则改造成有序与无序的动态平衡原则,更加强调建筑结构与人及其语境的适应性。此外,高主锡还将这种创造性过程看作是把二元对立的元素整合在一起的互补方式,他提出的互补性原则反过来体现包容性的创造本质,弥补了传统形式美学难以解释东方风景园林设计的不足。下面分别对三个创造性的设计和美学原则作详细的阐释。
包容性统一(inclusive unity)。在古典形式美学中,统一性指的是一种和谐、完整的状态或表象,在不破坏整体的情况下,不能增减任何部分。它强调内部秩序的排他性完整,与环境的变化或目的的多样性无关。现代环境设计师和建筑师在形式美学统一性原则的指导下,坚持静态的世界观,承认绝对美,尊崇理想的、规范的设计方法。高主锡从热力学第一定律中得出了一个认识,即一个系统在形成过程中与其环境是统一的。包容性统一作为设计原则,指的是形式的完整性,即形式在符合自身内在的统一性之外,它还是一个与目的和语境相互作用的系统。这种统一的包容性导致了一种相对的、演化的美的观点,认为美体现在语境和目的、人和地方的适应性上,审美意识正是在相对的适应性中形成和发展的。生态美学的包容性统一原则超越了现象学美学的主观审美体验,揭示了当环境与人相统一时所唤起的审美体验,还揭示了当建筑环境与其语境统一时所产生的审美品质。审美品质既与人和地方有关,又与主体和客体有关,由此把人与自然环境统一起来。作为美学原则,包容性统一指环境不是一个从远处进行视觉观察的对象,而是一种多感官的交互状态。在建筑中,统一必须体现为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在物理和象征水平上的统一。建筑物的环境、使用者和用途都是不断变化的,包容性统一原则要求建筑必须适应变化,对人的自发性和控制力开放,产生对环境持续而强烈的审美体验。
动态平衡(dynamic balance)。西方传统美学中的平衡原则指对立的各方面在数量或重量上相等或相抵,或相反作用力互相抵消,使物体呈现出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它是人们在艺术作品中通过对形式的感知所体验到的,倾向于维持现有的状态。作为基本的设计原则,它指的是一种定量的、静态的形式平衡。高主锡类比生物进化原理和热力学原理,提出了设计创造的演化原则—动态平衡。动态平衡指的是过程的动态不对称性,要求设计师摒弃(介于想象与推理、情感与思想、原创性与实用性之间的)创造的二元论概念,从传统的、遵循实证主义美学的形式秩序转向过程秩序,把无序的、偶然发生的、自发性的过程作为创造性过程,从而抵制神圣创造的谬论。高主锡把动态平衡作为生态设计和美学的第二个原则,其既指从创造过程中产生的定性的不对称,也指审美形式中体现的形式的不对称,由此将西方美学静态的形式平衡与东方美学动态的定性平衡结合起来。高主锡之所以提出与形式美学的静态平衡原则相对的动态平衡原则,是因为他认为动态平衡把感知、认知和审美体验的过程均看作创造性过程,解释了许多静态平衡所不能解释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品质,由此证明建筑可以积极地适应时间上的零碎的变化和局部的扩张,符合生态演化的规律。(www.daowen.com)
互补性(complementarity)。互补性原理原是一种反映现代物理学的世界观,高主锡却从中发现了整体的世界观和综合的创造性本质。他认为,互补性原则不仅反映了自然系统内部的互补性,还反映了主观自我与客观世界之间相互适应的秩序。整体主义体现了各种二元论形式的不可分割性和互补性,如主观与客观、时间与空间、形式与内容、物质与精神、能量与信息、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情感与思想、意识与无意识等。综合的创造性本质是指把创造性过程看作是一种将看似二元的元素整合在一起的互补的方式。互补的创造性本质不仅体现在物理学中,在生物学、心理学等学科也能找到思想依据。如在生态系统的创造性过程中,雌雄通常必须互补才能繁殖;人的大脑往往将左右脑的功能、有意识与无意识的功能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创造性。高主锡认为,消极形式与积极形式的互补原则虽然已经广泛应用于东方的风景园林设计实践之中(如东方建筑讲求的阴阳结合),但却很难用西方形式美学的统一和平衡来解释。所以,他将互补性作为生态设计和美学的第三个原则,用来指建筑作为对能源(物质/材料)的适应与建筑作为对信息(象征/精神)的适应之间的不可分割性与互补性,以及建筑和花园、消极与积极形式和空间之间的互补性。在风景园林中,室内与室外、建筑与花园在增强审美体验及对环境的归属感方面相互补充。当赋予建筑以意象和象征时,建筑结构能够充分调动人的推断、联想、记忆等能力,使人们参与到与环境的互动中,实现人与建筑环境、建筑环境与自然语境之间的和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